杨珊珊 王敏 张小华
【摘要】校企合作是学校培养人才、企业谋求发展的重要形式,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下进行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改进,以提高校企合作的效率,对学校、企业和社会有重要的发展意义。
【关键词】校企合作 师资队伍 实践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1-0183-02
1.引言
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我们面临着愈演愈烈的国际竞争环境,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就目前的中国教育而言,大部分的毕业生虽然拥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是缺少丰富的经验技术。要培养出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备熟练技术的优秀毕业生,就必须依靠教师才能完成,所以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證。而校企合作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培养出一支兼具较高理论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1]。本文以三峡大学理学院为例,探讨校企合作下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发展途径。
2.校企合作的概念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校企合作是一种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培养适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校企合作是促进学校与企业深度融合的重要模式,也是学校培养人才、企业谋求发展的战略选择。
目前校企合作已经成为高校实现学生顺利就业与自身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虽然校企合作的模式发展多年,但是真正实现校企合作的例子很少,而在许多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中有不少成功的典范,如德国的“双元制”高等职业教育,企业为第一元,职业院校为另一元,由职业学校教师和企业教师两类人构成了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澳大利亚的TAFE学院是以企业为主的产学结合,且学院的教师几乎全部是从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中选聘的,而且有非常明确的任职基本条件要求;美国的高职合作教育制是由教师根据学生的专业和兴趣寻找适当的企业雇主,确定合作教育计划,企业则根据需要和可能提供相应的生产实践和培训的场所和条件,校企双方根据所签合同,确定学生的劳动任务、职责、时间和报酬等;英国发展的由现场教学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工读交替的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日本的“产学官合作”体质是通过企业与具有高端技术、高级专业知识的大学以及公立研究机构合作,谋求新产品的开发和新工程的创建,等等。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校企合作问题也逐渐备受关注,大量的硕博生也开始研究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领域。例如,2004年河海大学蒋茂的《高校和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研究》,2009年湖南师范大学彭新澧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研究》,2010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张红的《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2013年华东师范大学兰小云的《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研究》等,这些论文为企业和各层次高校之间的合作提供了全面的分析和指导。
尽管有如此多的科研学者关注了校企合作的问题,但是高校人才培养具有人才层次的高级性、人才规格的职业性、人才类型的技术性、人才流向的基层性、人才培养过程的复杂性等一系列特点。这一系列的特点也就决定了高校教师所必须具备的要求,即既要具备雄厚的基础理论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与方法、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等,还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专业技能,能够给予学生就业指导,为学生提供就业方向和就业机会等。而高校中能具备如此能力的教师资源很少,这就说明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本身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大部分高校教师虽然具备较深厚的理论知识,但是实践能力不强。现阶段高校在引进人才的过程中,偏重学科型教师,而对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不是很重视,导致大部分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不强,在实训课教学中力不从心。其次,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评价和激励机制不健全。几乎所有的院校对教师的专业技术职称的评聘标准是教师任职以来的科研论文和所承担的课题研究情况,这种重理论、重学历、轻实践技能的评价方式使得教师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科研上,从而忽略了提升自身实践技能。
政府虽已意识到了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也提出了校企合作等一系列措施来解决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但校企合作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首先,对于企业而言,企业以追求利润为目的和学校培养人才的公益性之间本身就存在矛盾。企业将成本和收益看成重中之重,本身对校企合作的认识度不够高,不愿意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培训教师上,不愿意让教师参与到重要的核心技术层面上。其次,对于学校和教师而言,学校对校企合作的支持力度不够,校所联系的企业仅仅只是个形式上的合作,根本没有制定严格的合作制度,也没有提供足够多的经费支持。而很多高校教师虽然在企业挂职锻炼,但是根本不在企业学习,只为完成学校的任务仅挂名而已。
针对以上师资队伍建设和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应该制定相应的措施解决校企合作师资队伍的建设。
3.校企合作下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
为适应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高校教师应该是具备“校企融合、双岗双能”的人才,即,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还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而我国目前的师资队伍现状距离此水平还相差甚远,且师资队伍的管理模式存在较多问题,因此,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亟需得到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2]。近年来,三峡大学理学院通过制定具体的规章制度以实现校企合作,进而提高校企合作的效率。
首先,为提高教师教师技术水平,实施教师亲自到企业参与工作。学院通过沟通和了解,选定部分教师和学生深入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参与项目合作。近几年,学院已经陆续派出十名左右的教师和二十名左右的本科及研究生进入企业实践,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切身参与到项目合作中,每位参与到企业中的教师和学生都努力完成项目合作中的任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其次,为保障教师能够安心在企业进行实践,学院制定了相关的保障措施。学院通过和学校相关部门进行沟通,给予教师适当的经济补助,激励教师主动赴企业合作,同时也应当把教师在企业岗位完成任务情况纳入绩效考核、职务评定等环节。并对实践技能强的教师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
最后,为提高校企合作的效率,学院定期邀请合作企业相关专家和领导来校交流,并定期派出部分教师和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学习。结合专业和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学校邀请相关专家到校为在校师生开展相关的培训,以专家讲座和实验室亲临指导的形式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指导。学院派出部分教师和学生到企业定期参观,并与企业工作人员现场交流讨论实际操作的具体方法和实践途径。
4.校企合作的意义
对于在校的学生而言,到企业实习锻炼,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就业所必需的技术经验和操作技能,切身体验严格的工作纪律,一丝不苟的技术要求,体会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独立处事的能力和社交溝通的能力,提高就业能力,为毕业与就业接轨,达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对于学校而言,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实践育人的工作,校企合作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国民教育全过程,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校企合作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可让高校实现经济腾飞,摆脱招生困难,提高教学质量,提升综合能力。学校可以通过企业的反馈和需要,对课程进行必要的改革,结合市场导向,有针对性的培养人才,最终较好的提高校企双方的社会知名度,更好的利用双方的资源,达到相互学习、相互沟通、相互促进,实现校企共赢的目的。对于社会而言,校企合作不仅可以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毕业生,也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教师,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为社会的稳定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3]。
5.结束语
在建设师资队伍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的经验和国内各高校的成功案例,为校企合作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培养更多高素质、高能力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董建强,陈雁.“校企合作”是高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J].职业技术教育,2002(34):50-52.
[2]蒋祖星,陈强.促进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校企合作机制研究[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75-77.
[3]王晓华,梁宁森.“校企共同体”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3):48-51.
作者简介:
杨珊珊(1987-),女,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微尺度流动与传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