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奕涛 彭旭
摘 要:为顺应全球化竞争及高等教育大众化和信息化发展的要求,世界一流大学纷纷制定战略规划,深入推进教学改革,提升学习与教学质量。在此背景下,帝国理工学院发布了新的学习与教学战略,该战略从愿景、实施理念、实施框架等方面规划了该校教学改革的框架体系,旨在构建互动性、主动性、包容性的学习环境,对中国一流大学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帝国理工学院;学习与教学战略;一流大学
一流的教学质量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基石,也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根本标识。强化教学创新,造就一流学习质量,已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共识。英国的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是世界著名的一流大学,其教学与研究质量在世界大学排名中名列前茅。为适应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师生创建基于数字技术创新的学习环境,帝国理工学院于2017年6月发布了第五个具有连续性的《帝国理工学院学习和教学战略》(Imperial Learning and Teaching Strategy,以下简称“战略”)。战略内容聚焦四个方面:持续性的课程评估;基于证据(evidence-based)的教学变革;培养更具包容性、多元化的教育文化;开发在线与数字工具,增强课程、教学和社区建设的协作性[1]。该战略从愿景、理念、实施策略等方面构建了教学变革和学习方式创新的框架体系,对于理解世界一流大学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和路径取向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发布背景
(一)强调教学创新与教学质量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发展目标与基本趋势
当前,全球教育交流与合作更加多元和立体,师生国际流动频繁,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多元文化的相互影响及各国教育竞争日益增强,各国大学尤其是世界一流大学纷纷制定战略规划,揭开新一轮基于互联网技术创新的高等教育改革序幕。
例如,哈佛大学于2012年创建了“哈佛大学学习和教学计划”(Harvard Initiative for Learning and Teaching,HILT),旨在通过全校性的协作支持校园的教学工作,使教学和学习创新制度化,强化对教学和学习的高质量研究,促进学习和教学的创新与发展[2]。2013年,哈佛大学发起大型筹款活动——“哈佛运动”(Harvard Campaign),投资于教学和学习方法的创新,激活师生创造力,扩展哈佛大学的全球影响力,冀望缔造下一个“哈佛世纪”[3]。斯坦福大学于2012年发布《斯坦福大学本科教育研究报告》(The Study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t Stanford University)[4],提出通过为学生创造更多、更自由的多元化学习选择机会,实现21世纪斯坦福大学本科教育的四个目标:掌握知识、磨练技能、培养责任感、开展适应性学习,以应对未来的职业要求与挑战。麻省理工学院于2014年发布《麻省理工学院教育的未来》,2016年发布《在线教育:高等教育改革的催化剂》,强调高等教育正处在转折点[5],该校致力于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利用在线技术推进教育持续创新,培养学生学会自我反思、与朋辈和專家进行讨论、跨学科思考、自主学习和掌握学习的能力。[6]
可见,为应对21世纪新的形势和要求,世界一流大学纷纷制定办学战略。其中,注重教学创新和教学质量,借助数字化技术变革教学方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探索个性、多元的学习方式,创建充满激励、包容性的交互式学习环境,培养适应全球化发展的创新型和学习型人才是各大学的共同目标与基本发展趋势。
(二)追求教学卓越是21世纪英国高等教育政策改革的重点
受终身学习理念、高等教育大众化、全球高等教育竞争的影响,英国政府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力推行扩大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政策,改革学费政策,引入科研评估体系,构建“研究卓越框架”(Research Excellence Framework, REF)。然而,规模扩张与学费攀升,使人们对教育质量及投资教育的回报产生担忧;注重科研投入,强化“重研究、轻教学”的风气,引起人们对教学质量及大学的人才培养方向与人才社会适应力的质疑。作为对这些担忧和质疑的回应,21世纪以来,英国出台一系列政策,如2003年的《高等教育的未来》、2011年的《高等教育:以学生为中心》、2015年的绿皮书《实现我们的潜能:卓越的教学、社会流动和学生的选择》及2016年的白皮书《知识经济时代的成功:卓越的教学、社会流动和学生的选择》等,强调扩大高等教育参与率与教育公平,减少高等教育管理中的行政化,凸显学生的选择权与其他权益。这些政策的核心就是要扭转英国大学过去“重研究、轻教学”的局面,“通过引入教学质量评估机制,平衡大学教学和研究的关系,并将教学置于大学教育体系的核心”[7],努力使大学教学与科研受到同样的重视,实现教学与科研双向支撑与卓越发展。
(三)提升一流学习质量是帝国理工学院整体战略的关键部分
帝国理工学院的使命是“为了社会福祉而确保学院在科学、工程、医学、商科方面持续卓越”。2015年,帝国理工学院发布《2015-2020年战略规划》[8],对未来五年学校的整体发展作了全面的规划,提出通过基础策略、人员策略、合作策略和使能(enabler)策略,确保帝国理工学院继续保持多领域优势,引领自身和社会变革,提升全球影响力。该战略规划强调通过整合多元资源,寻求跨学科、跨领域、跨部门合作,增强管理效能,突显专业人员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等,以深化科研与教学改革,为学生提供以研究为导向的、具有包容性和创新性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获得各领域专家的指导,增强学生应用性、创新性、知识性技能。该战略提出以下具体举措:一是开发创新的、以研究为导向的课程体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本学科与跨学科的研究;二是为学生提供发展与应用创新性思维的机会;三是继续提高教学质量,尤其是对教学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估与反馈;四是引领新的学习方式的发展,认可并奖励那些在教育实践和学生支持方面注重创新与表现卓越的教师;五是提升对学生的指导和服务质量并注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等。
二、战略框架
(一)愿景
战略指出,帝国理工学院的教育将培养学生洞察力并指导他们如何由接触表象信息发展出更深层次的理解。在信息化时代,教育应教会学生怎样以凝练意义(extract meaning)、联结概念(connect concept)、衍生洞察力(derive insight)的方式获取信息,这是帝国理工学院教育的价值指向。
为实现这一目的,帝国理工学院的学习与教学战略需构建互动性、主动性、包容性的学习环境。第一,互动性要求学习者与教育过程各要素进行更加深入的互动与融合,它意味着学生是学习过程的积极参与者[9]。战略认为,最好的促进学习的教育技能是更加交互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学习,增强他们个人和专业身份意识,改善所有学生的学习以及创建一个更强有力的共同体观念。第二,主动性要求学生与学者及教师、学生与学习材料之间高质量的互动,大学将学生视为塑造学习和教学环境的积极参与者,而非知识的消极吸收者。学生将更加公平地参与到基于研究(Research-Based)的教学之中,并从不断试错中参与探索、创新、学习过程,学生将学会以同专家一样的方式进行思考与行动,且拥有更好的职业认同观念。第三,包容性强调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视角是大学学习和教学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是学术社区的一部分,学生需要学会与不同群体的人共事,并运用跨文化知识尊重不同的价值观念和人类经验,为未来多元化的全球职业市场做好更充分的准备。
(二)理念
1.以学生为本
战略认为,帝国理工学院的学生是该院学术社区的一部分,是研究、教学创新、文化变革的共同创造者。为了成为今天和明天的全球领导者和有价值的公民,学生必须学会成为独立的批判性思考者并拥有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责任感以及对世界有广泛的理解。因此,战略认为,大学应与学生合作创建一个充满激励性和关怀性的学习环境,学生作为学术社区的共同创造者参与其中,并从新的学习和教学方式中获益;应重视学生的反馈意见及建议,并将之融入学校教育改革规划;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意味着应让学生对其学习负责,意味着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利,并为学生创造多样化的选择机会。
2.基于研究
帝国理工学院是一所教学与研究并重,两者互为支撑的研究型大学。战略指出,帝国理工教育最鲜明的特点之一是推动学生加入一个世界级的研究人员社区,使他们和顶尖的专家一起学习,讨论前沿发展并积极参与到他们所选择的研究领域。基于研究的教学促使学生成为拥有好奇心的独立学习者,使之拥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促使学生作为研究的合作者参与到合作性的研究进程之中,学生将学会如何应对不确定性并获得有价值的学术和专业技能;支持学生从犯错中发展个人的学习策略,并帮助他们应用所学方法创建先进的解决方案。战略认为,应该为学生提供与学术观众交流研究成果的平台,通过交流学生可以学会如何分享自己的知识并向产业和社会解释他们想法的重要性,从交流中也能学会倾听不同的学术观点。
3.基于证据
战略认为,帝国理工学院是一所以严谨科学精神著称的大学,注重把证据的严谨性应用于课程、教学法、学习环境、教育技术等各个层面。新的学习与教学战略要深刻体现基于证据的教学理念,通过基于证据的方法确定最有效的教学和评估方法,以符合具体的教学情景、学习结果和特殊学科的需求。所谓“基于证据”的教学是基于确切而严谨的证据评估教学与学习成效,确保教学效果符合科学的、有效的、高质量标准的教学方法。一方面,利用现有的来自教育经验的证据,教育者能够提出一个有关教育的可回答的问题;使用电子设备和印刷媒介了解在何处及如何系统地找到证据;根据既定的专业和科学标准检索、阅读、评价、分析这些证据;对这些证据进行组织和分级;确定其与教育需求和环境的相关性。另一方面,对证据不足或不确定的证据则要建立健全可靠的证据。这就需要教育者能够结合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学科方法来计划、执行、发表符合科学研究和评价的相关研究,这一层面的目的是确保未来对教育的研究符合科学、效度、高质量和实用的标准[10]。战略认为,这一理念有助于增强师生间互动,鼓励学生合作,提供及时的反馈,进而促进学校教育方法的调整与改进。
4.突出包容性和多元化
战略指出,帝国理工学院是一个由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组成的多元化社区。当学生感觉未被接纳(included),他们将不会茁壮成长并发挥自己的学术潜能。而教室和校园的积极气氛及互动式教学能够改善学生的学习毅力、学术和情感发展及未来的专业活动。战略认为,新的学习和教学战略将为学生的成功创建平等的机会,无论他们的性别、性取向、种族、文化、社会经济背景或残障情况;将学生多样的文化背景、身份认同和经历作为一种教育资源促进学生多元化学习;促使所有学生形成个人和专业身份认同的意识及领域归属感;消除学习障碍,创造更公平的机会来帮助所有学生;通过创建和实施基于证据的政策结构平衡无意识偏见对个人和机构的影响;设置包容性的课程体系,使所有学生的潜能都得到有效的激发。
5.理性融入技术创新
战略认为,未来的学生将更加紧密地与彼此、与世界发生联系,并且拥有更多的信息来源,他们期待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更个性化、数字化和进行意义丰富的交互。然而,尽管丰富的信息易于获得,但获得背景性的知识和洞察力远比运用这些信息要困难得多。因此,应在学习和教学环境中谨慎明智地运用在线和数字技术,思考如何最有效地用这些技术构建一个支持性和联系性的学术社区,引导学生形成有价值的见解,促使学生自觉运用新技术增强自身的学习意识与创新精神。
(三)實施框架
1.明确课程设计理念,完善课程评估
战略强调,课程应该高度反映现实职业需求,因此,课程设计要着力发展可迁移的技能以及具有学科深度的严谨课程,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这就要求课程设计具有明确的激发学生学习的设计理念。战略认为,内容更集中的课程将促使学生对相关主题有更深的理解,并有助于主动式学习方法的应用;减少学生的工作量能够避免肤浅的学习,促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与课外活动、工作申请、校外生活之间寻找平衡点;修改和重塑每门课程,为更具有交互性和整合性的学习创造时间;增强课程内容模块的联系性,确保课程内容的完整性与系统性;通过咨询校友及外部专业机构,根据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调整课程优先发展重点。
为了增强课程体系的适应力,就需要完善课程评估体系。战略认为,课程评估不是增加师生的工作量,而是以更有效和更便捷的方法为师生减负。第一,建立规范和标准。开发每门课程和所有学习模块的评估标准,确保关于课程、教学法、成就的评估都是基于证据的。第二,部署工具。允许每个学生在每个模块上进行经常性的自我诊断,以明确他们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支持学生从犯错中发展个人学习策略,促进创造性能力的发展。第三,利用本校和全球的最佳实践增强真实性和包容性的评估。第四,建立反馈机制。拥有大量及时、详细和个性化的反馈,包括常态化的形成性评估和反映学生进步情况的反馈。
2.以协作与创新精神变革教学和学习方式
教师与学生是教学方式变革和创新的主体。战略认为,要为那些领导教学变革的教师留出时间,让他们可以识别学习成果,并将这些学习成果凝练成最佳的教学方法,然后在一种主动性的学习框架中进行开发并加以利用。确保教师不是孤立地进行创新,教师间和师生间的互动与合作是教学创新的关键。支持学生有效地以一种互动的学习方式分享他们的差异经验;学生间的协作互助是积极学习风气形成的重要推动力,因此要为学生与朋辈合作并获得彼此支持创造机会。
战略认为,学校要为师生教学与学习创新提供结构变革上的支持。一要创设多元学习结构,将小组辅导、课堂问题讨论、学习小组、讲座、实验室、田野调查组、基于问题的团队合作等结构融入教学与学习过程。二要拓展学习空间,嵌入一个新的、全局性的空间政策框架,以高质量、数字化、多功能原则拓展图书馆、学习小组、校园实体学习创新中心等学习空间,使之发挥教学、学习、研究、社交等多重功能。三要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通过学习交互平台与在线资源为师生提供课程资料、视频、动画及讨论论坛,鼓励学生担任教学助理,发挥其助学、助教、助研的角色。
3.构建包容性的教育文化
第一,构建支持性和包容性的学术社区。战略认为,持续的高质量的支持对师生的幸福和成功是至关重要的,要确保教师的所有角色都受到支持和认可;构建教师辅导系统帮助教师个人和职业发展;要为学生和教师的融合创造新的机会,以增进相互理解合作;创建新举措,将平等、多元化、包容性理念嵌入校园社区;尊重学生权益,在物理空间、沟通机制、管理系统、数据使用等方面增强对学生服务的支持力度;创设更灵活的课程体系、更便捷的在线服务、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为学生实现学习转型提供持续性支持。第二,奖励与认可教师。建立健全透明的结构,确保教师成就与贡献始终被认可,并在教师聘任和晋升方面得以体现;认可和重视教师为教育转型(如创新课程和教学方法)投入的时间;通过教育贡献的学术宣传增强教师知名度;完善教师评估机制,为教师提供规范和建设性的反馈。在支持教师创新和改进方面,给予教师更多的创新和改进时间,减少其工作量;给部门分配额外资金,为参与学习和教学变革的教师提供补助。第三,鼓励学生参与变革。确保学生参与学校变革的行为获得支持和认可;为学生创建新的学习方式(包括在线和数字空间)以提升他们自己和朋辈的教育经验;改革现有学生参与结构,资助学生领导的教育改进项目;创建一系列新的拨款项目,支持师生在决定变革重点事项和建议改进方面进行合作。
4.完善学校支持与保障体系
新战略的有效实施得益于学校支持与保障体系的完善。该战略从增加资助投入、设立专门结构、增强技术支持等方面为推行新的战略提供保障。第一,增强六方面能力建设的资金投入,即增强部门评估和重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教师在职培训、资助创新项目、建立评估和研究的能力、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学生支持力度。第二,设立全职“教育学教授”职位与“学习和教学委员会”。全职“教育学教授”的职责是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为学校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引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战略指出,帝国理工学院在未来将任命全职的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医学教育、商业教育教授,以拓展学校教育的专业知识,增强教育理论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学习和教学委员会”的职责范围包括:监督学校学习和教学战略的发展和实施,确保与本校战略保持一致;支持和促进学习、教学、评估方面的创新;考虑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和评估的各种方式,理解其对不同的学生群体的影响,并将评估结果用于指导未来实践;交流和推广帝国理工学院学习和教学经验;解决来自校内外学生调查所反映的关键问题;为帝国理工学院的教学卓越框架评估提供建议;回应有关学习和教学的外部质询;从整个高等教育行业中找出可以在帝国理工学院内推广的最佳实践;监督学术标准框架的开发和实施,确保其符合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局的质量标准;接收并考虑在线学习创新小组(Online Learning Innovation Group)的报告。第三,实施数字学习战略。作为战略的配套计划,帝国理工学院还制定和实施了“数字学习战略”(Digital Learning Strategy)。该数字学习战略主要关注三方面内容:一是增强学生在线互动体验,将主动性学习与数字创新有机整合;二是拓展帝国理工学院教育的全球足迹,为来自英国和全球的学习群体开发在线教学;三是培养在专业环境中以最佳方式使用数字技术的全球公民。
三、启示
帝国理工学院原院长基思·奥尼恩斯(Sir Keith O'Nions)爵士曾说:“伟大的大学定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节奏”,“帝国理工保持常青的秘密就在于其具有与时俱进的本质”[11]。新的学习和教学战略是一份紧抓时代脉搏,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前瞻性教育改革规划,对中国深入推进一流大学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厘清教学与科研关系,平衡与融合教学与科研的价值
教学与科研并重是英国当今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议题。作为英国一流的研究型大學,帝国理工学院非常重视推动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并将之作为教学的重要部分。新的学习和教学战略突出基于研究的理念,对教学与科研进行整体规划,明确设置全职的教育学教授职位及学习和教学委员会,以其指导与引领全校教学改革,重视教学与科研融合价值。随着我国深入推进一流大学建设,要更加明确教学的中心地位,突出科研与教学“源”和“流”的关系,确保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统一。根据我国《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中“资源配置、政策导向体现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的要求,要避免教学与科研对立的局面,平衡与融合教学与科研,教学与科研相得益彰,协同共振,互为促进,最大限度发挥科研对教学的支撑力度,增强教学对科研着力方向的深入引领并将两者统一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上。
(二)完善课程体系,构建课程评估机制
大学课程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与适应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课程教学的质量,而课程教学质量是一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帝国理工学院新的学习和教学战略强调课程体系建设应坚持高标准原则,为学生打造主动性、互动性、包容性的学习环境,减少师生工作量以激发学习和创新动机,强调课程内容模块的有机衔接,开发培养学生可迁移能力的课程资源等。在深入推进我国一流大学建设,开发与完善课程体系过程中,要整体谋划课程体系,变革课程教学的方式,增强课程教学的参与性、互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构建者;构建动态式的课程评估机制,建立与完善课程实施监测机制和反馈机制;积极吸纳第三方评估机构、校友、在校学生等群体的意见,完善课程内容设置。
(三)融合数字技术创新,变革教学方式
战略强调在教学科研、学生服务、课程建设、学校管理等方面融入数字技术创新,通过开放在线教学资源,增强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其配套实施的数字学习战略旨在拓展师生的学习与社交空间,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使教学与学习凸显参与性、互动性、研究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国一流大学建设应紧紧抓住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机制和方式,通过慕课、微课、资源共享课等推动混合式学习、探究式学习、自主性学习等多元化的、线上线下联动的教学模式;應进一步拓展数字技术在教学、科研、学生服务、课程建设、学校管理、国际交流等方面的渗透与覆盖,构建智能化的在线校园网络;建立开放灵活的在线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在线教育资源普及共享。
(四)革新学校文化,构建支持性学习环境
帝国理工学院寻求通过新教学战略的实施构建一个充满激励的包容性学习环境。这种激励性的学习社区充分尊重教师与学生的主体价值,有效激发师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增强师生的教与学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我国一流大学建设要回归教学本质、回归学术本性,实际上就是要充分体现师生的主体价值,构建人才发展的支持性学习环境,避免一流大学建设沦为仅追求排名、争取资源和获得声誉的工具。这需要渐进式地对学校文化进行变革与投入,增强学校学习环境对师生发展的支撑力度:进一步完善教师奖励制度,尊重、认可与奖励教师合理的创新行为;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推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为学生自主研究与创业提供全链条的支持与服务;建立健全学生服务体系,积极反馈学生的意见与建议,打通学生参与学校决策的渠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及学习策略。
参考文献:
[1]Imperial College London. Innovative Teaching for World Class Learning : Learning and Teaching Strategy[R].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2017.
[2]Harvard Initiative for Learning and Teaching(HILT).About.[EB/OL]. https://hilt.harvard.edu/pages/about,2018-08-27.
[3]The Harvard Campaign.Harvard Announces University-Wide Capital Campaign.[EB/OL]. http://campaign.harvard.edu,2017-03-11.
[4]Stanford University. The Study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t Stanford University[R]. The Board of Trustees of the Leland Stanford Junior University,2012.
[5]MIT. Institute-wide Task Force on the Future of MIT Education: Final Report[R].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14.
[6]MIT. Online Education: A Catalyst for Higher Education Reform[R].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16.
[7]Joshua Forstenzer. The Teaching Excellence Framework:Whats The Purpose?[R].The University of Sheffield,2016:4.
[8]Imperial College London. The Strategy of Imperial College London(2015-2020)[R].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2015.
[9]D. Sessoms. Interactive Instruction: Creating 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Through Tomorrows Teacher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2008(2): 91.
[10]Philip Davies. What is Evidence-based Education?[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 1999(2):109-110.
[11]张鹤.大学是人类的光环和守护者——专访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院长基思·奥尼恩斯爵士[J].世界教育信息,2012(10):3.
编辑 吕伊雯 校对 徐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