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云
文言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在执教《记承天寺夜游》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主学习,力争在课堂活动中教给学生學习方法,我大致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让学生交流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学生踊跃发言:“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刘禹锡)、“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快融入课文所写的月景中,从而激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二、诵读法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对文言文教学来说,诵读尤为重要,整堂课我设计了四个朗读环节,让学生在朗读中,读准音,把握节奏,读出抑扬顿挫,读出作者的思想情感。
曾听过一位倡导“绿色文言教学”专家的两堂课,反思之后,我以为朗读吟诵仍不失为文言文最基本的教学法。“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应该淡化语法教学,强化语感教学,把文言课上成读书课、诵书课,而非听书课、做题课。
我在教授《记承天寺夜游》时,在导入课文后就让学生结合注释揣摩该怎样读课题,之后,用几分钟时间让生自读自讲文段。接下来重点便落实朗读美文这一环节。多媒体投影温馨提示,一读,读清楚课文的层次:学生先准备,第一层读到哪儿?第二层又从哪开始呢?学生朗读第一遍之后,教师随机提示,然后要求学生再读,读出层次来,层与层之间停一拍;第三遍朗读要读出意境,教师范读后学生再读。此时便完成了第一轮朗读,学生不仅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而且还理清了课文层次,既训练了学生的文言语感又初步把握了美文的意境。于是,很自然地便是第二轮朗读。多媒体投影,二读,读出作者的陶醉与赞叹:先是教师范读,尤其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句,在语气语调上要读出意境和感叹。然后学生试读,并辅之以优美的配乐,让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陶醉其中,此时已然不是在课堂中了,学生仿佛置身于皎洁月光之下,犹如欣赏了一幅月夜图,能不发出由衷的赞叹吗?此时,再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赏析文中佳句,至此,这篇美文学生已了然于胸,这是那种讲得太多的传统教法堪能相比的吗?
三、注重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多处设计问题,鼓励学生相互释疑,举手回答,教师只作适当点拔,以达到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1.课堂问题设计必须有效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与文本直接进行对话,避免流于形式。
首先,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紧扣教学目标和重点,能够激起思考。比如,在新课之前,我们会布置前置作业,如“读了本文你有什么疑问?有何感想?文章哪些内容打动了你?你从中联想到了什么?”
有学生提问:“ 苏轼为何要夜游?”有学生抢答:“可能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学生答:“也许因为月色很美,想起曾一同贬官到黄州的好友,想起曾一同赏月。”
又有学生提问:“为何寻张怀民?”有学生答:“可能是因为心有灵犀吧。”这样可以充分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初次感受,不干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可以从多角度和多层面地解读文本。课堂有太多的生成,这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问方式的有效性
好的提问方式应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上,提出一些能够与学生基础相适应并能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而且有一些思考含量。这里就不列举例子。
3.用心点评学生的发言
课堂上学生的发言一般有三种情况:
第一,明显的知识点错误;第二,观点正确;第三,观点片面,不能全面地看待问题,只点到了问题的某一个方面。这些都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评价。
四、讨论法
小组讨论文章重点字词、课文翻译及写景句的作用。通过合作探究,使学生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同学们的表现很好,很主动,课堂气氛也很活跃。这些是我认为这节课成功的地方。
比如,在《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有生提问,“闲人”究竟是什么人?有生答,“闲人”即清闲的人。又有生答,这里闲人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闲人”应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另有生答,“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不为俗务所累,可以悠然赏景。当然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所以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当然,这节课的问题也不少。比如,评价指导不到位,让学生翻译课文时,给学生的时间不多……另外,本人所在学校教学条件差,几乎没有运用多媒体,对课堂容量把握不好,等等。
作者单位: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悦来初级中学校(638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