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微课导入 提升课堂效率

2018-12-12 10:50赵林林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微课思维实验

赵林林

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有效地将微课与课文导入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在高效的语文课堂中找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进而,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为语文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做出相应的贡献。本文从案例入手,浅谈微课如何激情课堂,训练学生思维,最终达到教学的目的。

近期,笔者开设了一节公开课《河中石兽》。这篇文章收录在了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这一单元主要选取探险与科幻方面的文章。编者在“单元提示语”中写道:

“希望你能从中触摸到探险者的精神世界,并激发出探索自然世界和科学领域的兴趣与想象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总体目标与内容”中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也就是说,语文教学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同时,不仅要提升学生的审美和文化素养,还应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此外,笔者还注意到了七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这一阶段的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有所发展,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水平还比较低,还处于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时期,因而分析问题时仍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和表面性。这一阶段的学生还对事物好奇、敏感,思维敏捷,精力充沛,勇于拼搏。

基于以上两点,笔者嘗试在课堂导入部分使用了物理学上的著名实验——覆杯实验,并将该实验制作成了微课。

微课是以短视频的形式呈现学习内容的教学媒体。微课短小精悍,知识点集中而突出,往往围绕着一个主要知识点或者教学重点进行阐释与集中讲解,开门见山,直击教学主题,条理清晰。特别是其音频与视频效果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过程如下:

师:同学们,上课前请大家来观看一个微课视频,这是赵老师前几天做的一个实验。(开始播放微课视频。)

师:我们做实验前先要准备一张白纸,这张纸不能太薄也不能太厚,可以用家中闲置的购物袋;还要准备一个有盖的玻璃水杯。现在,我们开始做实验。先将水杯灌满自来水,盖上杯子(师将杯子倒过来),水自然不能流出来。我们再将水杯放正,盖上白纸,倒过来,同学猜一下,老师将垫于纸片下面的手掌撤去,水会流出来吗?(至微课55秒处停顿,等待学生思考)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不作点评。

师:水会流出来吗,为什么?

生:会,因为水被纸吸住了。

生:会,不知道。

生:会,我猜的。

生:会,因为纸很薄、很轻,水很多、很重。

生:不会,我感觉是这样的。

生:不会,因为老师都问我们了,如果按常理流出来就不问了。

还有极少部分同学做过了,并且知道答案。

生:不会,因为我做过,但是我忘记原因了。

生:不会,因为大气压的缘故。

师:到底水会不会流出来呢?我们来把微课视频看完。(播放剩余微课视频,至1:02分结束)

师:刚才很多同学没做过实验就凭自己的感觉判断水会流出来,这犯了一个什么错误呢?

生:主观臆断。

师:还有的同学做过了实验,知道水不会流出来这个现象,却不知道背后的原因。用文章的一句话来讲就是什么?

生: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生齐读这句话。)

师:可据理臆断吗?刚才的实验就告诉我们主观臆断是不靠谱的,那作者纪昀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一起来学习《河中石兽》这篇文章。

课堂导入虽然是教学过程必不可缺的部分,能够对教学效果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它毕竟是对课堂起导入作用的,并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因此导入环节时间不宜过长,教师把视频的时间控制在了1:02秒,整个导入的时间控制在了5分钟之内。力争做到“简约不简单”,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一、巧用微课,激趣课堂

千篇一律的导入形式容易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而新颖别致、富有创意的课堂导入可以有效地刺激学生的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河中石兽》这篇文言文篇幅较长,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那些本来就对文言文“头疼”的学生。为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设置了这样一个微课视频。

大部分学生因为没学过物理,没做过这个实验,再加之在语文课上做实验看视频的几率也非常小,所以都睁大了好奇的眼睛,正当学生被老师“吊足了胃口”时,微课视频戛然而止,设置悬念、生成疑问、布局意外,留给学生去思考,使学习变得富有生趣,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在激烈的思维碰撞中学生呈现的答案也很丰富。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都不作任何评价,只是让班级同学尽可能多的发言。因为导入是教学的一部分,是为教学内容而服务的,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设计导入环节的。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中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的气氛较活跃。

二、巧用微课,训练思维

为了突出实验的效果,教师先盖上杯盖再撤去,随后盖上纸,这一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对比。

除上文提及的答案外,笔者还注意到有一个学生发言很特别,他说:老师,这张纸到底有多厚,水有多少呢?他与一般的学生回答有所不同,已经开始运用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强大的逻辑去多方面探究事物背后的原因了。这与新课标的理念也是吻合的。课标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巧用微课,达成目标

问题是探究的前提,是锻炼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以往我们的语文课堂采取的是一讲到底的模式,很多学生缺少问题意识,思考能力欠缺。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也为了提高课堂的导入质量,在导入环节,我们可以借助微课的短视频功能来创设相关的问题情境,并引导学生在思考和交流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相对于其他的多媒体而言,微课教学时间较短,教学内容较少,资源容量较小,资源组成结构“情景化”。

课标也呼吁我们:语文课程的建设应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在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同时,七年级的学生随着心理年龄的增长,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所发展。在设计语文课堂导入时,我们可以从学生的这一学习心理特征出发,巧妙地结合课文内容,引入原本为理化课堂“专属”的实验探究,让他们在耳目一新中全情投入到语文课堂学习活动中。

本例中学生通过教师展示的微课实验,直达文章揭示的主旨,突出了文章的重点、难点。教师从学生错误的回答中,通过巧妙的评价引导,将学生的思维兴奋点引到文章的主题上去。这时学生没有一个游离于学习之外的,通过对“错误”的认识反而自然地转到了开阔的学习新境界中。

总之,导入是一种通往高效课堂的途径。导入设计一定要能体现教学重点,要有明确的指向性,是对教学重点内容的提挈、暗示,最好能用简洁的语言,迅速、巧妙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对重点内容的强烈探究欲望。这样,才能真正起到引导作用,为导出课文做铺垫,同时达到学习目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唯亭学校(215121)

猜你喜欢
微课思维实验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做个怪怪长实验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
实践十号上的19项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