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益�オ�
合作学习是当前新课程教学中应用得较多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其实质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要想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就要设置有效的小组探究问题。但是在运用过程中却出现了诸多问题,所谓的“探究问题”不能很好地根植于课文教学的重难点,不能极大地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惑,缺乏合作探究的价值,这样的合作学习既流于形式又浮夸,学生不仅学不到应有的知识,思维也得不到有效地提升。
【案例】
学习《与朱元思书》一课,在梳理完课文的翻译、加点字解释后,我要求学生找出课文中一词多义的文言现象。梳理课文内容时,我出示了以下问题,让学生在组内合作探究完成。
1.总概本文山水特征的语句是哪一句?
2.作者笔下的水有怎样的特点呢?文中采用什么手法来写水的?
3.作者眼中的山“奇”在哪里?运用什么手法描写山的?
学生独立思考后,组内讨论很是热烈,班级汇报时我请小组代表边圈点勾画边讲解,组员在白板上板书。经过组间补充完善,这几个问题顺利解决了。
在理清了文章的“结构美”之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味文章的“志趣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诗文都讲究情景相生,水乳交融,请反复品味课文,看看作者描写景物时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让学生继续在小组内深入探讨,之后几个小组分享了他们的讨论结果。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让我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的轻松惬意,流露了作者恬静的心境、旷达的情怀。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两句,作者赋予了山水情感、生命:水在争相向前,山在竞相向上。表现了作者对生命力的赞颂。这让作者感悟到了人生也应该像群山一样努力拼搏,奋发进取,勇往直前,实现目标。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从侧面衬托险峰幽谷夺人心魄的魅力,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
我特别欣赏学生的探究结果,他们能从文字中感受到如此丰富的内容,对作者的情感和志趣的把握也比较到位。但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的解读有些表面化。在此,我出示了本文的写作背景:吴均生活在政治黑暗的南北朝时期。他一生仕途很不得志,梁武帝时,私撰《齐春秋》,书称梁武帝为齐明帝佐命,武帝恶其实录,焚其稿,免其职。这使他心灰意冷,加之受佛教、道教思想的影响,他萌生了隐居的志趣。学生经过讨论后发现,这一句还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的厌倦。因此,本文并不是纯粹的写景,此封书信由景生情、因景而明志。文章从行船游江的实见、实闻、实感出发,着重从“异水”和“奇山”两个方面进行描绘,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厌弃尘俗的清高思想,表达了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案例反思】
课后和学生交流,发现他们能够在课上呈现出积极投入的状态,是因为这些学习任务使他们想搞清楚,并且希望借助小组力量共同解决,老师的提问和引导调动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可见教师设置的探究问题须抓住学生的疑难处和文章的重难点,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中,达到学生的真合作,真交流,真收获。
怎样在文言文学习中设置有价值的探究问题,应遵循什么样的基本原则呢? 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在核心知识处,夯实学生基础
文言文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文言实词和虚词是需要慢慢积累的。中考试卷上所涉及的加点字解释和翻译句中的关键字眼都是源于课内,需要学生从课内到课外的迁移。基于对这一核心知识的掌握,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在教授《与朱元思书》时,我设置了这样的探究问题:巧编练习——找出文章中一词多义的文言现象。经过大家的共同探讨,发现了很多这样的词:“上”字,“负势竞上”中是“向上”的意思;“横柯上蔽”中是“在上面”的意思;“上使外将兵”中是“皇上,指秦始皇”。还有“许”字,不仅词义不同,读音也有区别。“一百许里”“ 高可二黍许”中是“上下、左右”的意思;“曳屋许许声”中是“拟声词,呼喊声”的意思。这一课中,还有很多这样的词,像“绝”“指”“从”等。在刚才的合作中,组内分工明确,有的放矢。像这样的真合作探讨为学生做课外文言文的阅读理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让学生对一词多义的文言知识掌握得更牢固,更系统化了,并真正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在教学难点处引发学生思考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优美的写景小品文,也是一篇音韵和谐的骈文。品读散文,就是体会作者个人性情,微妙情趣和独特感受。把握作者情感是解读散文的关键,更是学生学习的重难点。而且中考文言文中经常涉及到比较原文和链接材料在写作手法、情感、景物特点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是课内课外的链接,方法是从课内寻找突破口。针对这一点,我们课内文言文学习就应该有中考意识, 带领学生走进文章去品味和体会。于是,学习《与朱元思书》时,我设置的探究问题围绕体会景物特点、描写景物手法,以及体会作者情感和志趣展开。问题提出后,让学生在组内讨论探究,学生之间、组际之间互动、补充、完善、生成,很是精彩,学生自然也收获很多。
三、在逻辑链断裂处激活学生思维
文言文相对于“白话文”而言,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创作年代久远,而且在没有介绍写作背景的情况下,学生很难对作者的情感有准确的把握。在设置合作学习探究问题时,我们应该补充一些资料,为学生的探究与思考做铺垫。在学习《与朱元思书》时,学生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作者情感和志趣的理解不够深入。我考虑到学生以现在的生活阅历很难理解此中深意,如刻意求深,可能效果反而不好,如只讲清字面上的意思又觉有些肤浅。为了让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够更好地衔接起来,我设置了这样的探究问题:联系写作背景中“他萌生了隐居的志趣”,并结合“望峰息心”和“窥谷忘反”体会作者情感。问题一提出便瞬间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大家都想解决自己理解上的困惑,读懂文章的精华内容。这样的探究问题设置很及时,也很有必要,小组合作时学生积极思考,各抒己见,它激活了学生的思考,点燃了学生的思维。当学生了解到这些信息,他们的思维就串联起来,就能更到位地领会作者的情感,自然就能引领他们走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妙境界。
综上所述,只要教者在课堂教学关键处设置有价值的探究问题,就能很好地激活“小组真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组内同学的观点多角度高频率地碰撞、融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运用知识,提升思维,达到知识系统的合理構建。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新店镇初级中学(226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