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 宝 柱
(海亮外国语学校,浙江 绍兴 311800)
1978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55%,1998年升至9.76%,1999年开始扩招,2002年达到15%,标志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2017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7%,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的高等教育毛入率高达70%多,早已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也在向普及化高等教育迈进。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精英教育、大众教育,现在全面迈向普及化教育[1]。21世纪以来,该领域迎来了研究的热潮。本文将结合文献计量法、可视化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2000-2017年中有关高考研究的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全面揭示高考研究现状及发展态势。
为全面了解我国高考研究领域的状况,笔者选用了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并以“高考”为主题词进行精确搜索,检索后得出2000-2017年刊登在中文核心期刊上的文章共5136篇。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和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法对高考研究论文进行统计分析。
1.高考研究态势与高考大事记分析
21世纪以来有关高考研究的文章共有5136篇,平均每年273篇。2000-2017年文章发表数量总体上呈逐渐上升趋势,表明我国高考研究处于不断发展时期。从图1中可以看到2000-2017年关于高考研究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0-2006年)发文量都在100篇到200篇之间浮动,处于稳定期,无明显变化。第二阶段(2007-2014年)从2007年开始发文量大幅上升,处于增长期。2007-2014年发文量都在300篇以上处于增长的趋势,其中2014年以500篇文章达到18年来的最高值。第三阶段(2015-至今)发文量每年都维持在300篇以上,处于下降趋势。2020年我国将实行新的考试招生制度,关于高考制度的合理性和效果的研究成果将会增长。
2000-2006年,我国高考政策发生了一些小的变化,有关高考研究的态势处于稳定时期。2007年5月9日,《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发布,免费师范生要和生源地教育行政部门签订合同,在毕业后至少10年内从事中小学教育,中央财政负责免除其在校期间的学费、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海南、宁夏等四省区率先实行新课程改革后的新高考。2007年迎来了高考研究热潮。2008年教育部在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等6个省区实行平行志愿试点改革。2009年北京大学实施“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方案。2010年北大、清华等五所高校试行自主选拔录取的联考。2011年联考扩大到了以北大、清华、同济为主的三大联盟的20所高校,覆盖了国内的主要重点高校。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和一年多考,为2014年发布的高考改革方案做出铺垫。2007-2013年关于高考改革的政策不断涌现,关于高考研究成果数量较大。2014年7月8日教育部颁布了《2017年高考改革方案》,初定为考语数外三门,外语一年两考,再让学生选考三门擅长的科目。这一年高考研究领域以500篇发文量达到了15年以来的巅峰,掀起了高考研究的高潮。2015年开始关于高考研究的发文量处于一个较为平稳的阶段,每年的发文量都在300篇以上。2020年是改革成果验收的关键年,这一年的发文量预计大幅提升。
图1 2000-2014年高考研究论文年代趋势图
2.高考研究者分析
通过对5136篇核心期刊论文的统计分析发现,有3554位学者发表过有关高考的文章。其中2983位学者只发表过1篇,占比83.9%;有354位学者发表过2篇文章,占比10.0%;发表2-3篇文章共有459位学者,其中发表2篇和3篇的人数比较多,分别为354位和105位;发表4篇及以上的有112位学者,占比3.2%。根据洛卡特定律可以判定文章数量与作者频率的关系,即发表n篇论文的核心作者数量大约是写一篇核心论文的作者数的1/n2,按照平方反比律,发表一篇文章的核心作者大约占比60%[2]。在高考研究领域中,发表1篇文章的学者占比83.9%,高出洛卡特定律23.9%。表明在高考研究领域中发表一篇文章的作者所占比过大,可以看出瞬时研究者过多,需要一部分研究者转变为长期研究者。
主要研究者不能随便根据发表文章篇数确定,而要遵循一定的方法。普莱斯定律提出了划分主要研究者的方法,即M=0.749(N max)1/2,根据普莱斯定律高考研究核心作者发表论文数量为0.749×351/2≈4,发表4篇及以上的核心作者是高考研究领域中的主要研究者。在3554位作者中共有112位主要研究者,占比3.2%。根据普莱斯定律规定该领域文章的一半由主要研究者所发表[3],高考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者共刊登文章512篇,占比12.5%,与普莱斯定律的50%规定相差37.5%。
在高考研究中发表一篇核心文章的作者与发表两篇的作者数量上相差很大。表明同一作者发表两篇文章是该领域研究的突破口,发表一篇文章的作者具有很大的潜力突破两篇的界限,提升到主要研究者集群。此领域的学者大都是瞬时研究,没有进行深入研究。虽然近几年发文量逐年攀升,但仍处于初始阶段没有形成主要作者集群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瞬时研究者需要提高科研水平和关注方向。
表1 2000-2017年高考研究核心作者表(部分)
对表1中的24位作者进行分析发现,高考研究者以高校学者居多。其中厦门大学表现较为突出,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师范类高校和以21世纪考试研究院、教育部考试中心等考试研究院研究者数量较多。高考和高中生密切相关,高中教职人员理应发文量很高,但24位作者中只有1位是来自教学一线的高中教师,为江苏阜宁中学的姜有荣老师。从地域经济发展水平上来看,广西民族大学的李雪岩来自经济发展水平较落后中西部地区,其他学者大部分来自东部发达地区,反映了高考研究的地域差异。中西部学者关于高考研究较少,不利于该领域研究的均衡发展。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家加大了对中西部的政策支持,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等一系列政策。中西部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国家对其教育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学者应提升自身科研水平,加大对高考研究的力度,提出适应本地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3.论文来源期刊分析
2000-2017年间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上有关高考研究论文分布在591种学术期刊上。其中244种期刊只发表过1篇关于高考研究的文章,占比41.3%;发文量在2-3篇的核心期刊共有156种,占比26.4%;发文量在4-50篇的核心期刊共有172种;发文量在50篇及以上核心期刊共有19种,其中8种核心期刊发表了100篇以上关于高考研究的文章。高考研究文章分布不集中,符合布拉德福定律。即不同的学科之间是相互联系,某一研究领域的文章分布在不同类别的期刊上面是极为普遍和正常的现象。[4]关于高考研究的文章分布在多种学科期刊,有利于从其他视角对高考进行研究,但不利于提高该领域的影响力,不能形成高考研究的核心期刊集群,对该领域学者熟悉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及前沿知识存在较大的困难。
表2 2000-2017年我国高考高质量研究载文期刊列表
5136篇文章发表在591种核心期刊上,其中大部分只刊登了少量关于高考研究的文章。教育类核心期刊是高考研究的主要舞台,刊登了大量的高考研究成果。发文量在57篇及以上的教育类核心期刊有15种,形成了以《教学与管理》《语文建设》《教育与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教育发展研究》《上海教育科研》《中国教育学刊》等期刊为主的期刊集群,其中以基础教育类期刊为主,高等教育类期刊和综合类教育期刊刊登量较少。
1.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共现分析法是指当两个关键词能够表达某一学科领域研究主题并在同一篇论文中出现时,表明这两个词之间的亲疏关系,出现的次数越多则关系越紧密,从而归纳出该学科的发展过程、结构与范式、研究热点[5]。本文以30个高频关键词所涵盖的文章为单元,两两统计在同一篇文章中出现的次数,根据其共现频次,形成30×30的高频关键词共现频次矩阵。
表3 高考研究高频关键词30×30共现频次矩阵(部分)
注:表中加粗数据是该词出现频次
通过对30×30高频关键词共现频次矩阵统计分析得出共有450个共现词组,其中共现次数超过40次的词组共有4对:高考改革+高考命题、高考改革+考试科目、高考作文+作文命题、高考改革+考试招生制度,共现次数分别为53次、59次、62次和47次;关键词共现次数出现10-39次的有37对;共现次数在0-9次的有409对,其中共现频次为0的关键词达到231对,占比53.3%。
2.高频关键词共现图谱分析
在图谱中箭头指向越多的关键词,说明在整个网络中受到的关注度越高。连接每个关键词的直线代表关键词之间的关系,线条越多也就代表联系越紧密。根据图2和表3分析得到以下结论:一是2000-2017年高考研究主要围绕“高考改革”“高考作文”“高考制度”“高考语文”“考试科目”“高考命题”等主要关键词进行展开。从图2中可以看到高考研究者对高考改革的关注度最高,尤其是2014年7月8日教育部颁布了《2017年高考改革方案》,使高考改革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二是高考研究文章数量较多的科研命题:高考改革+高考命题、高考改革+考试科目、高考作文+作文命题、高考改革+考试招生制度等。从高频关键词共现频次表明,高考研究跟随高考改革的步伐在不断发展和变化。
通过对21世纪以来高考研究的现状分析发现,我国高考研究呈现出显著的政策导向性,与相关政策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国家政府部门的每一次关于高考重大改革或者重要文件出台,必定引起高考研究的热潮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问题也会逐渐暴露出来,针对这些问题的反思性研究又会有推进更加完善的改革和政策出台。
图2 高频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2014年7月8日教育部颁布了《2017年高考改革方案》 ,正是高考研究与高考政策之间互动的结果。从研究的话题来看,高考研究以高考改革为中心进行。我国高考研究的话题除了围绕高考改革的宏观研究外,还主要集中在“高考作文”“高考制度”“高考语文”“考试科目”“高考命题”等五个方面。其中,大部分话题在2000-2006年就有学者探讨。直到 2007 年,一系列关于高考的政策文件出台,这些话题才成为教育研究中的热点。随着《2017年高考改革方案》的出台,全国各省市如何做好高考改革以及如何为国家选才等问题将成为高考研究的热点。
教育部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提出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研究出台《关于深化高中阶段学生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并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全国各地陆续出台具体实施方案。例如,上海合并一本、二本招生批次,扩大综合评价录取试点范围;2017年起推动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在自主招生等环节中开始使用,并推行“两依据、一参考”的考试招生模式。广东合并高考二本AB线,采用全国统一卷,全面开放异地高考。江苏选考科目由“6选2”调整为“6选3”,英语分值提高,听力口语一年两考,“小高考”13个科目均可考两次。高考改革具体实施方案围绕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地区在陆续颁布,经济落后地区出台相应改革方案的时间较为靠后。经济落后的地区更需要改革,改变其中不合理的成分,让改革更加符合时代、国家、地区的需要和人才的培养。这些具体实施方案的出台是否可行,还需实践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