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诵读促进小学生养成教育之我见

2018-12-11 11:32孟雪
黑河教育 2018年10期
关键词:国学经典语文素养

孟雪

[摘要]国学经典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民族精神的根基。诵读国学经典对于提升人的境界、丰富人的内涵、开阔人的胸襟、净化人的灵魂、启迪人的智慧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国学经典;德育情怀;提升自我;语文素养

随着近年来传统文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国学经典诵读的大潮也悄然走进校园,孔孟思想越来越多地受到家长们的重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朗朗的诵读声飘过校园的每个角落,国学无处不在,国学思想深入人心。

一、诵读——提升自我,规范言行

在与学生朝夕相处和共同学习的过程中,我不但增长了教育智慧,丰富了人生体验,提升了国学素质及审美体验,而且还学会了控制自己的言行,一举一动间不经意地严格要求自己,以圣贤为榜样,浓缩思想精髓,自觉感染熏陶自己的学生,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学生在老师的影响下,逐步树立正确思想及行为意识,在老师的引导下约束自己的言行,规范自己的行为,初见成效。比如,《三字经》中提到的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这些都在无形中提醒着学生,舒适自然、绿色健康应该是当代人对于衣着饮食等方面的追求,穿着打扮一般最能看出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气质,衣服合身最重要,而不在于名牌与华贵。饮食上更要少精多粗,食不过量,方为养生之道。这样的国学思想不但给学生树立了正面的教育思想,也提醒了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应该时刻规范自己的言行与做法。

二、诵读——熟诵于口而染于心

在每天早自习的晨读中,在大课间操的诵读中,在课下微信群的视频中,国学经典诵读让学生熟读于口,濡染于心。在班级中的很多小事上可以看出,通过国学经典的学习,无形中改变了学生的态度,他们懂得了如何做人处事。学生借用东西时不再有借无还,情绪激动时不再恶语相向,他们懂得了长幼有序、理解父母、尊重师长、敬老尊贤。实践证明,学生在经典诵读中提升了修养,健全了人格,发展了学生的情怀。比如《庄子》中的《骈拇》:臧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具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筴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二人者,事业不同,其于亡羊均也。教育学生做任何事都要专心,从而达到经典诵读与小学生行为习惯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做事习惯。

三、诵读——强化学生的记忆力

13岁之前是人生记忆的黄金时段,也是一生中发展的高峰期,根据儿童的记忆特点来安排反复的诵读,直至熟练背诵下来,这对学生而言并非难事。大量实践证明,学生对经典诗文的背诵超过一两百篇时,他们的背诵能力会更强,背诵对他们来说变得很容易,从开始时每天背诵三两句,到现在几分钟就能背诵十几句,学生在平时大量的诵读中慢慢地找到了自己的记忆方法,提高了大脑的存储能力,背诵效果也越来越好,更加熟练和扎实,还能有模有样地讲出几个典故,说出几个道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记忆能力。

四、诵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大量的国学诵读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更有利于小学生积累知识、丰富语言,提高语文素养。语文的学习过程是点滴积累的过程,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学好的学科,需要学生在不断学习中积累知识,逐步提高语文素养。经典的国学诵读不但使学生增加了识字量,提高了对语文知识记忆的积累等,而且对阅读和写作也是大有益处。国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国学经典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行。通过每周的国学诵读,能使学生形成深厚的文化积淀,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言行,让学生通过诵读养成珍惜时间、诚实守信等良好习惯。

五、诵读——培养学生的德育情怀

把国学经典诵读与班会结合起来,通过《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内容,把感恩教育、文明礼仪教育有机整合,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谦虚有礼,关爱同学,关心集体,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感受名人的励志故事,懂得民族利益至上,在常规的教学中把德育落到实处。通過诵读弘扬中华民族之正气,并与丰富的实践活动相结合,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比如国学诵读诗经《无衣》,表现了将士们无私爱国的品质和英雄气概,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使国学经典诵读与小学生养成教育有效融合在一起。

六、诵读——创设浓郁的“儒雅”氛围

学校从环境入手美化校园,建立起国学教育阵地,开辟“百年校史”“世界在我脚下”“民族英雄”“经典荟萃”“经典图书城”等,努力创设一种“校园处处是经典,学生处处可诵读”的文化氛围,让学生随处可以欣赏到经典诗文佳作佳句,不经意间将经典诗文记住。同时,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各教室的布置既体现规范,又彰显文化特点,开辟“古诗角”和“经典壁”,张贴优秀中华经典诗文的字画和条幅,建立“学生诗文诵读评比栏”“校园小导游”等板块。为了让学生在诵读经典诗文中收获更多,一些班级还组织学生成立了“诗配画小组”和“经典表演组”,让爱好绘画的学生把课外学到的诗文,根据自己的理解绘成题诗图,并进行展示,对一些适合表演的经典古文,则由师生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经典诗文的热情。

小学生对活动比较感兴趣,寓教于乐的活动是教育的良好途径,作为一项内涵丰富的文化工程,不应是孤立的活动,只有把其融入学校的教育活动,才会更具生机与活力。把诵读活动与校园文化艺术教育相结合,把诵读活动作为校园文化艺术教育的载体,同时,又以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开展来推进诵读活动。通过诵读小能手、校园小导游等活动,进行展示、总结和评价,既让全体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努力让抽象的德育变得有形,让有形的德育体现在活动中,让外化的活动变得多彩,让多彩的活动深入学生的心灵,内化为学生的情感和行动,影响他们的一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七、诵读——促进小学生习惯养成

诵读能促进小学生的习惯养成,我们从传统文化教育的视角入手,把传统经典教育引进校园,纳入校本课程。

1.开设国学启蒙系列校本课程

由于誦读有利于小学生的习惯养成,我们开设了国学启蒙系列课程,一年级开设《弟子规》,二年级开设《三字经》,三至六年级开设《论语》。比如《论语》,是我国古代一部十分重要的经典,它包含了立身、处事、为学、从政等丰富的人生经验和人生智慧,融政治、伦理、道德与教育为一体,其核心是做人,是伦理道德修养,它提出的许多做人的原则和格言,都具有普遍的意义。这些课程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德育素材。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规律,把文明礼仪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节俭习惯的养成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首要内容,如《弟子规》中所阐述的道理,其内容涉及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团结友爱、谦虚礼貌、勤劳节俭等方方面面,是非常好的养成教育教材。开展读经典、背经典、谈经典活动,能培养学生守规矩、孝敬父母、关爱他人的思想意识,引导他们养成理解、宽容、谦让、诚实的待人态度和文明的行为举止,着力提高学生修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将经典融于活动 促进习惯养成

小学生的年龄小,意志力薄弱,理解力不强,如果只是一味诵读,很难维持他们对经典的兴趣,这样育人功效很难发挥。要想使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必须为学生创设活动的平台,以活动促进养成教育效果。为此,我们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经典融于活动,化枯燥为快乐,有效提升诵读效果和育人功效。

3.营造氛围,“经典”育人

为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我们在低中年级营造国学经典走廊文化,还可以在黑板报及班级特色栏中开辟国学专栏,发挥其育人功效。另外,充分利用图书馆的强大功能,保证师生的阅读环境,环境优雅的新图书馆更适合学生的发展,像磁石一样深深地吸引着他们。在教学楼楼道中所有可以利用得上的地方都建立走廊图书角,学生在课间随时可以翻看图书,这样可以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在小课间随时拿到书来看。同时,利用一些节日氛围,提高学生的读书兴趣,还可以通过开展读书竞赛活动把读书活动推向高潮。

诵读国学能成功地帮助学生和谐地、友善地与人相处,潜移默化受到教育,提升人格品质,使做人的根基得以夯实,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华夏儿女的宝贵遗产,让这些传统经典有效地发挥育人功效是我们需要不断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三石,赵春晖.国学诵读[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5.

[2]李海霞.加强素质教育 培养优秀人才[J].黑河教育,2017,(07).

(责任编辑 冯 璐)

猜你喜欢
国学经典语文素养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为小语课堂“瘦身”,为学生语文素养增“肥”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国学经典当代普及现状的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