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月华 张志洁 詹晓霞
股骨颈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髋关节骨折类型, 约占全身骨折的3%~4%, 以老年人群最为多见。本病约80%存在骨折移位, 病情较为严重, 治疗困难, 有一定的骨不愈合率及股骨头坏死率, 即使采取手术治疗, 发生术后不同程度肢体功能障碍的几率高达70%~80%[1-3]。因此, 如何采取有效护理措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提高患者的术后恢复效果, 是临床医护需要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舒适护理是近年来临床广泛开展的新型护理模式, 其注重对患者身心舒适度的改善, 使患者平稳度过围术期, 加快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 临床实际应用效果良好[4]。本研究进一步分析舒适护理在股骨颈骨折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本院骨科接受治疗的86例股骨颈骨折患者, 所有患者均符合股骨颈骨折诊断标准, 经CT或X线检查确诊;致伤原因:车祸伤24例、意外摔倒32例、高处跌落17例、其他原因13例;均无手术禁忌;均采用外科手术治疗, 其中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49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37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3例。观察组男23例, 女20例;年龄46~83岁, 平均年龄(68.7±8.4)岁。对照组男25例, 女18例;年龄48~81岁,平均年龄(69.2±9.5)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术前给予常规病情宣教、完善各项检查、做好术前准备;术后与手术室护士做好交接、遵医嘱执行各项护理和用药。观察组采用舒适护理, 内容如下。①术前心理舒适护理。患者入院后第一时间被接待, 用亲切和蔼的态度与患者沟通交流, 在完成各项检查后及时告知检查结果, 讲解患者的病情、手术方法、可达到的效果, 避免患者过分担忧, 纠正患者错误认知;并通过娴熟的护理操作、有条不紊的护理配合, 取得患者的信任, 提高护理依从性;对于较为焦虑、抑郁的患者可积极介绍手术成功、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好的病例, 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5,6]。②环境舒适护理。将病房环境布置得温馨舒适, 确保病房内的温度及湿度适宜, 无异味, 光线柔和, 经常开窗通风, 保持空气流通。③基础病情舒适护理。术后需绝对卧床, 协助患者采取舒适体位, 并经常给予翻身、受压肢体按摩等。④疼痛护理。术后对于疼痛较为剧烈, 产生明显的烦躁、焦虑、失眠的患者, 全面倾听患者的主诉, 给予言语及肢体上的安慰, 遵医嘱给予止痛药物, 或使用镇痛泵, 以缓解患者疼痛刺激。⑤预防并发症护理。⑥早期功能锻炼。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早期锻炼的重要性, 大多患者会惧怕锻炼加重疼痛,而较为抗拒;护理人员应亲身指导, 循序渐进, 严正告知患者功能锻炼可加快肢体康复, 提升髋关节功能, 降低肌肉萎缩几率, 一般术后早期在院内进行被动肢体按摩和训练, 待术后5周左右可进行主动的髋关节活动, 加大肌肉训练力度,尽量使患者下床站立及行走符合要求[7,8]。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采用SAS和SDS评估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 SAS和SDS评分均为得分越低表示心理状态越好。护理10 d采用VAS评价护理后患肢疼痛情况, 得分越低表示疼痛程度越轻;采用自制量表评估患肢躯体舒适度,总分6分, 得分越高表示舒适度越高;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得分越高表示髋关节功能恢复越好。记录比较两组切口感染、胃肠道反应、股骨头坏死、股骨颈缩短、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比较 护理前, 两组SDS、SAS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 两组SDS、SAS评分均低于护理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SDS、SAS评分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两组患者护理10 d后的各项指标比较 护理10 d后,观察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舒适度评分、髋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比较( ±s, 分)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比较( ±s, 分)
注:与对照组护理后比较, aP<0.05;与本组护理前比较, bP<0.05
组别 例数 SDS评分 SAS评分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 43 58.39±2.49 44.13±1.58ab 60.64±3.28 43.46±2.19ab对照组 43 58.52±2.37 50.72±1.96b 61.05±3.14 54.75±2.98b t 0.248 17.165 0.592 20.019 P>0.05 <0.05 >0.05 <0.05
表2 两组患者护理10 d后的各项指标比较( ±s, 分)
表2 两组患者护理10 d后的各项指标比较( ±s, 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VAS评分 舒适度评分 髋关节功能评分观察组 43 3.35±0.48a 4.87±0.69a 61.43±13.25a对照组 43 5.03±0.57 3.22±0.74 54.31±11.16 t 14.784 10.694 2.695 P<0.05 <0.05 <0.05
表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
舒适护理以患者的身心舒适度为护理目标, 制定一整套个体化、有效性、整体性、创造性的护理策略, 注重对患者身心功能的调整, 针对性干预患者不良心理, 使患者的不愉悦心理状态得到最大限度缓解, 同时采取细致、连续的护理,增强对躯体疼痛缓解的护理, 在护理过程中尊重患者的感受,使患者情绪的稳定性增强, 从而降低疼痛对术后恢复的影响, 最终获得生理、心理、社会的全面舒适性, 提升护理质量[9, 10]。
本研究结果显示, 护理后, 两组SDS、SAS评分均低于护理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SDS、SAS评分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10 d后, 观察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舒适度评分、髋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舒适护理在股骨颈骨折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确切, 有效提升了患者围术期的身心舒适度,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加快髋关节功能的恢复, 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