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炎琴
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病, 又被称为缺血性脑卒中, 脑梗死的发病机制是由于栓子随着血液流动而阻塞脑动脉, 临床上根据脑动脉血栓栓子来源的不同, 将脑梗死分为心源性脑梗死和非心源性脑梗死, 其中多数为心源性脑梗死。临床上针对心源性脑梗死主要以溶栓治疗为主, 常用药物包括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等, 上述药物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但整体效果不佳。本研究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联合抗凝治疗,对本院收治的74例老年心源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结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5月~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74例老年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7例。观察组中男25例, 女12例;年龄65~87岁, 平均年龄(73.79±5.97)岁;致病因素:心力衰竭 11例, 动脉粥样硬化12 例, 心房颤动14例。对照组中男22例, 女15例;年龄65~87岁, 平均年龄(72.99±5.88)岁;致病因素:心力衰竭 12例, 动脉粥样硬化13例, 心房颤动1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需卧床休息, 指导患者进食高维生素食物, 同时控制好盐和脂肪等食物的摄入量, 指导患者及时补充高蛋白, 预防营养不良。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指导患者口服阿司匹林(云南云龙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53020321)与氯吡格雷[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30007], 阿司匹林50 mg/次, 1次/d, 氯吡格雷75 mg/次, 1次/d。观察组给予联合抗凝治疗: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使用低分子肝素(河北常山生化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63909), 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 0.5 ml/次,2次/d;同时口服华法林(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84641), 3 mg/次, 1次/d。两组患者用药后需严格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积极预防出血等不良反应。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均接受3个月的随访, 记录比较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不良反应包括呼吸抑制、痉挛、恶心呕吐、躁动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NIHSS评分比较 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 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3个月, 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41%(2/37),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62%(8/3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NIHSS评分比较( ±s, 分)
表1 两组NIHSS评分比较( ±s, 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b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1个月 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 37 11.63±2.15 9.58±1.95b 8.35±1.71ab对照组 37 11.94±2.29 10.34±1.87b 9.36±1.75b t 0.600 1.711 2.511 P>0.05 >0.05 <0.05
表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心源性脑梗死具有较多的诱因, 目前认为动脉硬化、心力衰竭、心房颤动是诱发心源性脑梗死的重要原因, 由于心源性脑梗死起病急、进展快, 因此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1]。脑梗死发生后, 患者的脑部组织会引起缺血、缺氧,会加速脑细胞死亡, 甚至可能诱发大量自由基释放, 引起神经细胞功能损害, 并且脑部缺血时间越长患者的脑部神经功能损害越严重[2]。
抗凝治疗的目的在于尽早疏通闭塞的血管, 使缺血的脑组织尽快获得血流, 帮助缺血脑组织重新获得血流灌注, 以防止脑内神经细胞出现不可逆永久坏死, 从而最大限度挽救心源性脑梗死患者的缺血半暗带缺氧症状, 以减轻对半暗带区神经细胞功能损伤, 改善患者的预后[3]。目前临床上的抗凝药物种类繁多, 多数抗凝药物主要通过抑制凝血酶的自我催化及抑制因子 X 的作用, 起到抑制凝血酶的功效, 从而恢复脑部血液流动, 改善病变区域的缺氧、缺血症状, 促进损伤的神经功能逆转。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均为常用的抗凝药物, 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 阻止血栓形成, 可用于预防和治疗因血小板高聚集引起的心、脑及其他动脉循环障碍疾病[4]。但二者的作用效果有限, 大量应用具有出血风险。低分子肝素是一种常用的抗凝剂, 进入体内后可抑制体内血栓和动静脉血栓的形成, 起到较好的抗凝作用, 但低分子肝素不影响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的结合, 因此不易发生出血事件[5]。华法林是香豆素类抗凝剂的一种, 主要是通过拮抗维生素K抑制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合成, 从而发挥抗凝功效。大量的研究发现, 华法林引起出血的几率较低,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6]。
本研究发现, 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 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3个月, 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41%(2/37),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62%(8/3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联合抗凝治疗更有助于改善心源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症状, 可促进患者的损伤神经功能逆转, 并可降低用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较好的临床安全性和可靠性, 值得广泛推广。
综上所述, 心源性脑梗死是一种临床常见病, 对患者进行早期抗凝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康复质量, 联合抗凝治疗的效果显著, 安全性高, 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案, 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