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浩渤
摘 要:就全球范围来讲,当下的资本主义发展为什么看起来还是一副欣欣向荣的景象?社会主义最终能代替资本主义吗?这种替代过程还需要多久的时间?现阶段,处于这个替代过程中的“我们”应该怎么办?对于上述几个问题,实际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两个必然”与“两个绝不会”理论的探讨,已经从现实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状况中,给予了人们很大的启发,并且这一个半世纪以来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具体实践中,多次的验证了这个理论的真理性。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还需要在理论教学方法上做些探索,才能将这个具有真理性的觀点精确的传递给当代大学生。
关键词:两个必然;两个绝不会;高校思政课;经济全球化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33.062
2018年5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马克思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我们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信念﹑坚定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因此,对马克思﹑恩格斯当年提出的一些科学论断也必须要公正客观地进行正本清源,进而才能让当下的人们真正领略马克思主义非凡的理论魅力。
1 “两个必然”与“两个绝不会”理论的学习现状
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距今已有170年,他们在这个宣言中提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就是人们所熟悉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两个必然”(或“两个不可避免”)。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又提出了“两个绝不会”,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绝不会)出现的。”两部重要文献的问世距现在已经过去了一个半世纪多,如何通过变化了的时代语境让当下的人们能够深入浅出而又通俗易懂的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这个观点成为了当务之急。
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与东西方国家意识形态对抗表面弱化的大背景下,国外的某些高校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也逐渐成为了一门“显学”。但是,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发现,国外高校的这种架构于后现代语境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是站在所谓的“中立的、客观的”立场上对其进行手术刀般的脱骨式的技术分析。其后果则是,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游戏规则”之后,拒斥崇高的共产主义的理想。无独有偶,在今天中国的高校里,思想政治理论课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享有着丰富的资源。然而,这么多的思政课教学却似乎没有达到预想的目标,使得学生们最后并不真正关心政治,至少是并不真正理性的关心政治,更甚者走到了其反面,而急于逃离各种政治话语。由此,我们更应该从实际出发,尝试着在学生们习惯的语境中,把“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所体现出的规律,以一种软性的氛围来提供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欣喜的是,国内许多高校的同仁们已经开始了这些方面的有益探索。
自“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观点提出以来,国内外都有着大量的深入研究。就国内而言,不管是知名学者,又或者是研究生,都保持着对该课题的高度关注。其中,有分开讨论“两个必然”规律,或者“两个绝不会”规律的;也有综合研究“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之间关系的;还有从理论高度横向和纵向挖掘其丰富内涵的;更有联系现实的社会历史进程从实践角度加以分析的。这些探讨提出不少深刻的论见,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不过,我们还应该在此基础上进行更多更细致的工作。比如,要加强自身的理论素养﹑加紧理论创新,对“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规律在更高层次和更大的理论圈层中来进行研究,逐步改善在与国外同行讨论该问题时那种理论支援背景不足﹑知识层级跟不上而导致的自说自话的局面。
就国际范围而言,自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兴起﹑发展与没落下去的这一历史事件来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观点的阐发始终结合着西方国家社会思想发展的脉络。尽管这些研究范式的转变有可能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背道而驰,但拓展出的视域却是传统的教科书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关照不到的地方。像阿尔都塞﹑萨特等著名学者,以及当代的齐泽克﹑伊格尔顿﹑詹姆逊等大家,都建立在对马克思中晚期经济学作品的深入解读之上来进一步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命题,或同意﹑或拒斥﹑或修正。比如,齐泽克在将拉康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链接之后就认为,在当今面对资本主义的腐朽,我们固然要与之做不懈的斗争,但这种努力是最终会失败的,换言之,社会主义的胜利是不可能的。进而,他将“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对立起来,同意后者而否定前者。当然,齐泽克的分析是非常复杂而精细的,如果读者自身的理论立场不坚定的话,就极有可能被忽悠进他的逻辑话语圈,从而对社会主义以及共产主义的理想产生悲观情绪。因此,无论是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后马克思思潮,还是对西方社会其他的新有思潮都要及时的跟进和研判,否则我们党﹑我们国家的意识形态阵地将面临更多更大的隐形危险。
2 “两个必然”与“两个绝不会”是辩证统一的
“两个必然”与“两个绝不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之一,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两个论断体露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长期性。“两个必然”与“两个绝不会”既阐明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又强调了人类社会历史将经历漫长的过程最终才会达及共产主义形态。尤其是身处于资本主义阶段的人们要有坚定不移的信念和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因为与传统的社会不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释放了巨大的生产力,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向前发展,但正如黑格尔所描述的那样,这是“第二自然”的一种社会,其本质仍然按照弱肉强食的生物性法则来运转。所以马克思才将这个社会发展阶段称之为“真正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在这个阶段也没有实现人的充分解放。
第二,两个论断体露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曲折性。“两个必然”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不会改变的,但社会发展的道路是曲折而复杂的,“两个绝不会”为这种历史否定之否定中螺旋式地向前发展的趋势提供了理论依据。特别是在二十世纪苏东剧变后,社会主义运动暂时进入了一个低潮期,尤其是西方一些资产阶级理论家大肆鼓吹所谓“意识形态终结”或者“历史的终结”,把资本主义制度吹嘘为人类最终极﹑最完善的制度。我们必须要强调的是,那只是苏东模式的社会主义道路走进了死胡同,而相反咱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却蓬勃发展起来。另外,西方国家的诸多社会问题也集中暴露出来并且无法得到妥善的解决,所以全世界的目光又再次聚焦于东方,尤其是中国。需要强调的是,正是理论的不断创新使得这个古老的国家在各方面都涌现出了活力。
第三,两个论断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长期性和艰巨性。需要强调的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东西方国家和人民在各方面都有着越来越多的交往,作为整个人类文明的成果,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有着巨大的贡献,这是我们必须要承认的,而且要谦虚学习的地方。
但是,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没有变,表面淡化下去的意识形态之争并没有彻底消失,而是在更深层次暗流涌动。例如,现在在东西方都受到热捧的那种所谓“活在当下”的观念,就是一种彻头彻尾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以拒绝宏大叙事为由来拒绝社会主义事业和共产主义理想,从而使“原子化”的孤立个人被锁定在“现实的﹑此岸的”商品物性化世界,失去了无产者的阶级意识,忘记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心甘情愿的受着剥削和奴役,以便符合那种“小确幸”(这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发明的一个术语,是指微小而确实的幸福)的生存状态。
第四,有的学者把“两个必然”与“两个绝不会”的观点对立起来是不正确的,这与马克思的原意及客观历史事实都不相符。在当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展,那“普照的光”闪耀在整个地球,社会化的大生产与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更加突出了,这一矛盾总有一天会集中爆发的。马克思的“两个绝不会”使我们更加冷静地坚信“两个必然”。
因此,依据“两个必然”与“两个绝不会”的论断,当下的理论与现实困境已经浮现出来。我们在世的人们应当如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继续去释放在资本主义形态没有被完全发挥出来的生产力;另一方面又要区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东模式社会主义的不同,以及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异质性。又或者说,生长在这个人类特定历史时代的人们,应当如何去穿越那屈辱的“卡夫丁峡谷”。
除去上述在研究中理论质点的突破外,我们还应该在研究的方法策略﹑逻辑进路以及对实践的指导和实际应用层面做出突破。比如,怎样将晦涩深奥的理论术语翻译成通俗易懂的日常生活语言,并把这些观点宣讲给学生或普通群众;如何用这些具有真理性的知识去洗礼那些沉溺于拜物教的人们的思想,从而意识到自身的历史使命,更好更多地投入到共产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来。
一位著名的西方學者(居伊·德波)曾经说过,“在这样一个内嵌着剥削的世界里,提高了的生存状态不过是一种镀金的贫穷”。这当真是振聋发聩的吼声,放眼整个人类社会,物质财富在不断的增长着,比起19世纪不知翻了多少倍,但依然没能实现马克思所向往的那种自由的﹑自觉的﹑全面发展的人之理想。问题何所在?这是当今每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遗产继承者都该深入而广泛思考的东西。
3 新时代下“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学习的意义
“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观点从一开始就在理论及现实层面引起了巨大轰动,人们经久不息的讨论这个论断,它为人类思考自身命运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思想矩阵,指引了无数马克思主义者的前进方向。因为它不仅预示人类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还展现出独特而又持久的魅力。
在新时期新时代,我们必须对这些取得辉煌的真知灼见赋予更多的历史意义。通过研究而找到科学依据,我们才能够帮助当代大学生及普通群众重新大胆地言说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为抵御市场经济时代道德价值沦丧和信仰缺失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武器,并在为实现当前共同理想的努力奋斗过程中实现每个人的社会价值及个人价值。
总的来说,通过上述分析,可以为高校思政课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三大组成板块之间提供更强有力的逻辑纽带和理论支援背景,使得当代大学生有清晰的方向和路径建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从而能较好的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分析方法来解决遇到的理论及现实两个层面的困难,端正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将自身塑造成合格的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而且,将这一理论厘定清楚,还能为世界各国人民找准定位,认清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提供必要帮助。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编写组.资本论导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张一兵.回到马克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4]张一兵.文本的深度耕犁(第二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5]许俊达.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解读新编[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
[6]王洪清.“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辩证关系的哲学思考和现实思考[J].理论月刊,2002,(04):25-27.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