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才
摘 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是甘肃省的一个多民族自治县。有回族、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土族等十多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学生在学校中占一半以上。他们中的个别家庭环境、民族文化、生活习惯、学习方法有较大差异,且大多数为寄宿生,与父母的联系交流少,个别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
关键词:少数民族民族 寄宿生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1-0125-01
积石中学现有学生两千多人,其中少数民族寄宿生九百多人。学校非常重视民族教育,提出“以人为本、多元培养”的办学模式,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培养出健康幸福有出息的孩子,更有利于社会和家庭和谐稳定。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必须靠良好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从我校情况看,家庭教育间断性、暂缺性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形成的制约因素,这也反映了寄宿制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为此课题组开展“少数民族寄宿生心理健康调查活动”,确定了《少数民族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课题方案。通过对少数民族寄宿生进行调查分析,获取少数民族寄宿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第一手资料,为学校对少数民族寄宿学生的教育提供借鉴。
现将课题组在心理健康调查活动中对少数民族寄宿生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及心理问题疏导的实践做以下总结:
1 少数民族寄宿生心理问题调查分析
通过调查结果分析,发现个别少数民族寄宿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1 产生“闭锁心理”
有的学生整天呆在教室,不愿与同学交往,喜欢独来独往,容易神经过敏。有的民族学生来到新的环境,因理想与现实的反差较大,容易产生失意、压抑、焦虑心理,甚至出现神经衰弱症等等。
1.2 情感不稳定、欠成熟、易冲动
个别少数民族学生做事少考虑后果,加上道德观念淡薄,个别学生易产生冲动行为,出现喝酒、抽烟、打架。有些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低,经不起挫折和批评教育(因家长、老师批评、教育而离家出走的现象时有发生)。
1.3 产生逆反心理
有的少数民族学生“不受教”、“不听话”,甚至经常与老师、家长“顶牛”、“对着干”。他们对老师和家长的教育产生敌意,与同学发生矛盾后不寻求合理方式解决,而是寻机报复。
1.4 产生恐惧心理
个别少数民族学生性格过于胆怯和羞涩,语言环境有差异,从而产生心理障碍。他们可能处处疑心,事事戒备,缺乏自信心和主动性,这给他们带来了心理压力。
2 少数民族寄宿生心理健康干预性活动
针对以上少数民族寄宿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课题组通过调查研究,对寄宿生采取了相应的干预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1 进行集体心理辅导
班主任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如在教师节母亲节和父亲节来临之际,召开“感恩教育”的主题班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除了感恩教育,还要涉及心理常识、青春期常识、人际交往,帮助学生正确看待学校、家庭生活中的各种“压力”,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
2.2 设立心理辅导室,加强个别心理辅导
少数民族寄宿学生的心理是复杂、隐蔽、丰富而微妙的。少数民族农村家庭往往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但孩子的心理问题是确实存在的,很多学生有困扰时不会主动找老师解决的。为此学校设立心理辅导室,为学生提供倾诉的平台,帮助学生疏导解决各种心理問题。
2.3 引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
只有当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了合力,我们的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加强家校联系,建立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家长会或家访,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同时针对少数民族家庭思想观念落后,积极引导家长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的心理变化提供宽松、民主的家庭环境。
2.4 建立健全学生成长记录袋,定期检查指导
成长记录袋具有记录和动态评价学生成长的一种真实性评价方式。成长记录袋中学生可以把自己的作品和进步与人分享,从而增强自信,张扬个性。同时学生对自己作品进行自我评估和反省,培养其评价和反思的能力。通过学生自身的目标管理,纠正不良心理、行为,提高自觉意识。
2.5 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非一日之功。要让他们养成习惯,必须经过长期的坚持,经常检查和指导,力求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地,作为教师要有耐心,形成长效机制。学校要建立健全养成教育的各项规章制度,开展多样化的养成教育活动,拓展养成教育的新渠道,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和日常交往过程中所产生的困扰,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2.6 进行青春期人格教育、人性教育、生命教育
青春期是人体由不成熟发育到成熟的转化时期,也是学生生理、心理上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同时也是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迅速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学生往往表现出:逆反心理强,不愿对家长、老师说心里话,钻牛角尖,好奇心和求知欲强等。如果对孩子溺爱、娇惯、生活上包办,容易养成自私、懒惰、任性等不良性格,造成孩子依赖、脆弱、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对学生进行青春期的心理指导,引导学生正常的、自然的交往。有早恋倾向的学生,要及时进行暗示启发、个别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少数民族学生是未来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骨干力量。因此,学校应该关注少数民族寄宿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做好教育工作,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辛秀红,戴秀英,张毓洪,刘英华,杨建军.回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干预研究[J].宁夏医学院学报,2008(5).
[2] 梁芳,韦波,凌小凤.我国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现状[J].西南军医,2009(2):270-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