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课程在高职院校教学应用中的制约因素与改进对策

2018-12-09 12:48倪瑞菊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网络课程制约因素改进

摘 要:网络课程具有多媒体化、资源共享、学习自主性的特点,目前高职院校网络课程教学存在缺乏优质教学资源、学生主动性缺乏、缺乏效果评价机制、缺乏课程反馈机制等问题。为充分发挥网络课程优势,改进高职院校网络课程教学,应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以“混合式教学”加强网络课程建设、形成过程化的评价机制、加强网络课程管理。

关键词:网络课程 高职院校 教学 制约因素 改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1-0066-02

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普及与深入,高校越来越重视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以及网络课程的开发,网络课程建设不断完善和发展,教育信息化正迎来重大历史发展机遇。根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要求,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网络课程为互联网环境下的个性化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虽然网络课程在高职院校中已有了一定推广,但目前发展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1 网络课程的概述

1.1 网络课程概念、背景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中指出,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以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为例,2012年,美国的一流大学陆续开展网络学习平台,2013年2月,新加坡国立大学与美国公司Coursera合作,加入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平台。同年5月,北京大学宣布加入edX平台。

当今时代,网络通讯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社会整体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作为伴随着网络信息大而膨胀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他们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大多具备熟练的网络操作技术能力,但是真正运用网络学习的时间较少,不能有效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如何顺应形势,将网络发展的新技术融入到实际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适应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学习环境,促进信息技术与高职教育的深度融合,推动传统教育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1.2 网络课程的特点

1.2.1 多媒体化

网络课程的内容呈现方式多样化,有Flash动画、视频、图片、声音等等,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视听呈现的方式给学习者提供快乐的学习,适应了“微时代”数字化学习的新趋势,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1.2.2 资源共享

网络教育依托开放性、信息化的学习平台,突破了传统教育在空间、时间上的限制,师生之间可以实现资源共享[1]。在传统教育中,由于教学资源和条件的差异,偏远地区相对师资匮乏、良莠不齐,网络课程教学的优势就在于共享開放的优秀教育资源,既防止了资源的重复、繁杂,又可以在低投入、高使用的前提下,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有效拓宽了网络课程的广度和深度[2]。

1.2.3 学习自主性

网络课程学习有很大的灵活性,学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利用碎片化的空闲时间,利用课程平台进行自主学习,真正实现随时、随地学习。同时,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过于显现,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而网络课程教学,学生可以随时从网络平台获取知识、参与讨论,根据自身认知能力调整学习进度和深度,可随时进行复习、强化巩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更加积极有效的学习效果。

2 制约网络课程教学的因素

2.1 优质的教学资源缺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师生互动比较紧密,教师是教学计划的实施者和监控者,教师能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适时调整教学进度和内容。但是目前的网络课程教学,大部分只是将学习材料的简单堆砌,单一强调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在评价、考核方面,仍局限在对知识点识记能力的测试,对学生自身能力发展不能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估,很难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指导。同时,网络课程普遍存在教学资源缺乏、形式简单、讲解的篇幅过大等问题,不能足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参与度不高,互动性不够。

2.2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欠缺

网络课程教学,是基于网络课程平台完成的教学任务,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的面对面的教学形式,这就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学习策略和自主学习能力。高职学生,进了大学后往往学习态度松懈,利用网络进行有效学习的情况不容乐观,在没有人严格监管的情况下,很难做到自觉学习。阶段学习看似都按进度完成了,但是回顾学习过程,往往就会发现诸多问题。有些缺乏自律的学生,甚至会通过刷课软件或其他网络投机手段,让网络学习变成了形式上的走进度。

2.3 学习效果评价机制缺乏

大部分网络课程对学生的考核主要以视频学习和在线测试为主,缺乏过程监管和控制,特别是纯在线课程,教师无法真正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学生往往可以直接通过网络渠道搜索答案而通过考试,这种测试方法无法对学习效果进行科学认定。

2.4 课程反馈机制缺乏

目前高职院校网络课程建设中的普遍问题在于缺乏针对网络课程特点而进行教学活动的环节,网络课程大部分是学习资料的平台上传,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虽然,目前大部分网络课程平台留有讨论、交流互动、留言等平台,但往往学生参与度极低,或由于平台负责教师回复不及时,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久而久之,没有形成有效的反馈机制。

2.5 课程资源建设团队缺乏

教师是网络课程的建设者和组织者,但是,往往由于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水平有限,本身网络教学的水平不高,在网络课程的开发、建设和后期维护过程中投入的时间、精力有限,制作高质量的网络课程非常困难。因此,网络课程的呈现方式较为单一、枯燥,平台维护更新更不及时,从而影响网络课程教学的教学效果。

3 推进网络课程教学的策略

3.1 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高职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质能力,培养适应现代产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网络课程,作为高校课程的有力补充,必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更新的课程学习资源,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和职业领域的发展需求变化。同时,网络课程开发要具备实用性和目的性,要循序渐进地在课程建设中选择适合网络学习的课程内容,实施并取得一定教学效果后进一步推广。各兄弟高职院校也要积极创设条件,在不断丰富的课程资源的基础上,积极推动高校建设并向社会开放在线课程,推进高等学校教育资源开放和在线教育联盟,实现资源的真正共享[3]。我院急救护理课程组《急救基本知识与技术》课程基于网络平台建设,面向苏州国际教育园学生免费开放,并实现各高校学分互认,普及了大学生专业急救知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有效实现了优质资源共享。

3.3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同,网络课程教学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当今网络技术的发达,高职学生的生活、娱乐和学习都与网络紧密相关。但是,高职院校学生在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往往比较欠缺,学习的自控性、主动性不够。可安排专门教师或助教进行指导和和跟进,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手段,适时引导和激励,鼓励学生参与个人学习和团队活动,注重知识建构性学习,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新精神。

3.3 以“混合式教学”加强网络课程教学

网络课程教学模式能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须关注两方面问题,一是科学、完善的课程设计和建设,二是严格、科学的教学质量过程管理。“纯在线学习”的网络课程教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李艳[5]等研究认为网络课程不能代替教师在课堂上的现场点拨、指导与互动,教师对学习者的指导与鼓励非常重要。教育过程包括“教”与“学”,采用“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更适合网络课程学习。我院丛小玲[6]老师的网络课程《急救基本知识与技术》采用“网络课程+翻转课堂”相结合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线上,网络课程实现“知识传递”、互动交流;线下,安排师生见面课,课堂上面对面的讨论、答疑解惑、技能操作的现场示教示范,更有利于知识的深化与拓展。二者优势互补,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是能保证教学效果的有效教学模式。

3.4 形成过程化的评价机制

建立完善的网络课程评价机制,通过测评网络课程运行及学生网络使用情况,如学生的学习时间、进度、喜好、学生知识反馈以及交流互动情况,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和指标。可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形成性、终末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客观、如实地及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如增加教学互动、资源共享、讨论交流等功能板块,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网络化泛在学习模式,根据学生的参与情况给与及时的评价、鼓励,并使学生的互动情况在成绩最终评定占有一定比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讨论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达到网络课程的真正效果。

3.5 加强学校对网络课程建设管理,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

各级教育部门要大力发展数字教育资源服务市场,通过各种方式鼓励企业积极创造优秀的数字教育资源并服务于高校网络课程建设。同时,学校要增加对网络课程建设的监管力度与投入,出台相关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水平,激发教师参与网络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创新教学模式。学校可设立教学研究与发展中心部门,针对网络课程、创新教学方法进行研究,鼓励适合上网的课程网络化,并根据学校定位及专业特点避免盲目开设,处理好网络课程和普通课程的比例分配。同时,高职课程职业化程度较高,要求课程内容突显实践、实用性并能及时更新,从而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需求。因此,学校应积极推动网络仿真实训环境建设,网络课程设计重点解决实训教学中“进不去、看不见、动不了、难再现”的难题,深入开展信息化教学的管理和应用。

网络课程教学符合高职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网络课程的建设与实施对推进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如何将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合理、有效地大范围推广仍面临很多困难和难题,比如如何加快完善制度环境,如何调动教育信息化的积极性,如何保障网络信息安全等等。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网络课程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切实推进学院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全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 吴珊珊.高校网络课程辅助教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教育探索,2015(1).

[2] 徐栋梁,丁莉梅.新加坡高校网络课程的特点及借鉴意义[J].通州师范学院学报,2018(1).

[3] 吴翠娟.高职院校网络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6(10).

[4] 美国网络课程教学的特点及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5(10):122-124.

[5] 李艳,张慕华.高校学生慕课和翻转课堂体验实证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5):73-76.

[6] 从小玲等.“中国式慕课”《急救基本知识与技术》网络共享课程的实施与效果[J],护理教育,2015,15(7):817-819.

作者简介:倪瑞菊(1982-),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讲师,硕士。

猜你喜欢
网络课程制约因素改进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发展制约因素的探讨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