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芸
【摘 要】化学是学生在九年级时才接触的起始科目,面临毕业和升学,九年级学生学业负担重,主动学习的热情降低,课堂教学如果没有有效情境创设,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难以保持学生长久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因此,笔者认为探索初中化学教学的情境性是极其重要的,笔者将会从以下几点着手深入研究,并且提出自己的方法策略。
【关键词】初中化学;情境性;方法策略
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典型的教学情境,以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日常教学当中,常常会出现以下两种状况:其一,是很多教师为了赶进度,多采用单向的灌输式的教学,忽略了学生主体的活动过程。在学习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习兴趣不高涨,学受制于教,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及学生素质的提高。二是有的老师在教学中能注重创设各种情境,希望利用各种现实、生动、丰富的情境去激发学习者本身的积极参与、内化和吸收,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促进了学生自我发展的变化过程,但是,缺乏对有效情境的把握。有些课堂教学中情境设置如果控制不当,在一堂课后学生的脑海中只留下情境,而没有掌握相关的学科知识,这就是无效的情境教学。所以,教师要掌握一种优化的情景教学模式,这不仅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一、真实生活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诱发学生兴趣的规律有两条:当所学知识能解决生活中与自己密切相关的疑问时;当所学知识揭示了自己习以为常的现象中新的涵义时。因此,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可使学生感受到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有力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他们理论联系实际并学以致用的意识,并且要使学生主动挖掘生活、生产与化学紧密相连的知识。例如,初中学生对第一节化学课寄予很大的希望,他们怀着一颗激动好奇的心,睁大眼睛“看”化学。这种好奇正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时机。绪言课教学中从学生生活的周围找材料,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身边,自己生活在“化学”的世界里。我们生活在物质的世界里,物质是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无论是我们身边用的、身上穿的、嘴里吃的等等,从原料 —成品—损坏—再利用的全过程,无一不在变化之中。在绪言课上我尽量多举例子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的必要性及学有所用的快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化学实验是培养学习兴趣的好方法。绪言课我专门设计了一些趣味实验,像“色酒变水”“铁树开花”“魔棒点灯”等。一个个奇妙的化学变化,无不使学生感到化学的魅力,这是“真实”的魔术。它更能吸引着学生去刻苦学习和探索。化学是一门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我们要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的社会价值,认识到学到的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又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做一些家庭小实验。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让学生做适量的练习题,结合教材中出现的家庭小实验,让学生把实验“搬”回家里,三五人一组,充分利用家庭中的器物和用品(例如厨房中的一些用具和调味品),去重新探究和验证在课堂上或实验室里所做实验的结论,注意让学生把实验的步骤、现象、结论以及出现的问题等做好记录,等第二天课堂上再让各小组相互讨论、横向比较,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一一解答。这样做,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锻炼了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二、充满悬念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究
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它是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对大脑皮层有强烈而持续的刺激作用,好的情境能产生悬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开启思路,活跃思维,主动去探索。如在讲授學习《燃烧和灭火》时,我们可以从最开始人类对火的一种应用以及在应用火的过程当中出现的冶金、陶瓷、冶炼等方面的应用,来展示从古代的用火到近代的用火之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以及在对燃烧的本质有进一步的认识之后,内燃机、蒸汽机的开发和利用,使我们的社会一下进入到工业时代。到现在我们对如何控制火的研究,再到奥运火炬能在珠峰点燃也体现了人类对火的控制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在讲到有机合成材料——塑料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设想一下,当我们早上一睁眼,突然间所有的塑料制品全都消失会发生什么状况?学生就会想象:开始想到很多包装都是塑料制品的,包括常见的药瓶。再继续想的话,其实好多管线都是塑料的,甚至包括水管,他们会发现,如果没有塑料,我们完全没有办法维持现在的生活,学生经过类似这样的活动,非常生动地体验到化学技术对改变我们的生活起到了特别重要的作用。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情境的创设方法还有很多,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探索,要根据学生实际,教材的不同内容等具体情况和条件灵活运用,创造出适合学生,而富有情感的教学情境。但是无论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得服从于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有利于学生对科学本质的探究和思维的发展;都要讲究合理性和有效性。只有这样的教学情境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