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清波
(大连大学 音乐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普通话“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1]。
东北方言是北方方言的次方言,东北各民族三百多年的互相融合,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东北方言。《颜氏家训·音辞篇》:“南方水土和柔,其音清举而切诣,失在浮浅,其辞多鄙俗。北方山川深厚,其音沉浊而质直,其辞多古语。然冠冕君子,南方为优;阊里小人,北方为愈。”它的产生受到特定地域历史及人文环境的影响,在语音、词汇及语法方面形成独特鲜明的特色。东北方言词汇除了具备普通话构词的这些共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点。“东北地区资源充足,物产丰富,给人以心理上的优越感和轻松感;同时,东北人还要克服漫长的严寒,难行的地势等恶劣条件,又加给东北人积极向上、坚强乐观的生活态度正是东北人乐观幽默、情感丰富的性格特点,使得其使用的语言具有夸张的幽默性和强烈的感情色彩。”[2]“方言中的土语也为各地民歌艺术增强了地方色彩,一些象声词和语助词如 “得儿”“哎”“嗨”“呀”“哟”以及日常生活用语中的哭喊声、吆喝声、惊叹声等,这些词语的运用或影响作品的语气,或用于作品的衬词,听起来亲切自然,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3]
东北方言构词特点,大多数学者认为汉语普通话词汇具有以下共性特点:单音节语素多,双音节词占优势,广泛运用词根复合法构词。
(一)体现东北人豪放粗犷、不拘小节的性格的单音节词和多音节词数量多 。如“找干呐?”,这里的“干”是挨揍的意思。
(二)构多词上加词缀体现东北人幽默风趣、亲切随和、真诚直率的性格。如“溜滑儿”,滑的意思。
(三)同音叠字和多儿化音体现东北人豪爽大气、嫉恶如仇的性格。如“杠杠的”,读二声是非常棒的意思;“黑乎乎”是一片黑的意思;“舞舞旋旋”是不停地动、不老实的意思。这些东北叠音词除了表达和普通话叠音词相同的感情色彩外,更多时候表达的是一种亲切的贬义,并带有浓厚的夸张色彩。
衬词根据使用字数的多少又称作衬字或衬句。衬词由语气词、形声词或称谓构成的。在 《词源》中有这样的解释:“衬字:为使韵律优美,在曲谱规定的字数外增字,谓之衬字”[4]。例如 《生产忙》:‘正月里来(阿木拉儿)正月正’。括弧内的 ‘阿木拉儿’就是衬字。衬词作语气、情感的辅助手段。“衬词多在正词的尾部出现,或高腔拖音,以及歌曲的后部出现。衬词在民歌中即很常见,例如“呀”“哟”“喂”“那个”,以及更长一些的“七不隆冬呛咚呛”之类。民歌中的衬词,多为感叹语、状声词(如前面例举的锣鼓状声词)或由方言语音特点而导致的口头语,其使用目的主要是为了使节奏活泼或增加热烈的气氛。也有一些衬词是为了形成歌唱音色的对比变化。”[5]
东北民歌的衬词更加的丰富多彩,掌握东北民歌的衬词能够更好的诠释作品,能够正确的表达东北民歌的神韵,衬词衬腔的大量运用,加强了东北民歌的艺术形象,使正词更具有表现力,使曲调更加优美感人。东北民歌中大量使用的衬词,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衬词种类比较多样,带有强烈的地方特点和口语特点,它的使用有着以下作用:(1)对歌词进行补充,衬词内容具有实质意义,衬词衬腔有着比正词和曲调更强的稳定性和传承性。如“得儿、腊梅、咿儿、呦”等等。(2)通过模仿和拟声,渲染烘托气氛,衬词内容没有实质意义。“七不隆冬、呛咚呛”等等。(3)突出歌曲的东北味道和东北特点,是日常生活中语言、音调的艺术再现,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4)平衡结构、节奏变化发展功能,突破唱词陈述的束缚协调节奏,是旋律更加的生动。加入适当的乐句中衬词、衬腔,从而改变歌词的不对称现象,平衡音乐结构。在歌词自然语气不停顿之处加人衬词、衬腔,可打破自然语言的正常节奏,形成节奏的自由与多样化特点,增加歌曲的新鲜感。(5)表情功能,抒发情感。(6)作垫字、尾字。以加强节奏,加强语气,使音乐形象生动有趣。(7)和特定的景物联系在一起,通过衬词丰富想象力,又能深化主题。(8)连接过渡的作用。在两个音节声调相似处出现,可避免音节混淆、语义表达不清,同时也能弥补音调过于单一,增强曲调的韵律感;在两个音节声调对比较大的地方出现,可加强字与字之间的联系,使咬字顺畅,旋律过渡自然。(9)调节歌唱气息、调节唱词和旋律内部结构关系、丰富歌曲表现力。东北民歌有的唱腔音域宽广,旋律线起伏较大,侧重抒情性。有的唱腔重在叙事,旋律起伏小,字密腔急,要求演唱者气息饱满、情感非常投人,衬词的加入,使得表达更准确,演唱更轻松。在乐句中加入衬词、衬腔,不仅有助于演唱者在行腔过程中换气,还有利于演唱者情感的铺垫与积蓄。因此乐句中衬词衬腔具有的协调歌唱气息,更好的发挥演唱技巧,调节内部关系,丰富表现力的作用。(10)乐句后衬腔能使旋律结束音为主音,在和声功能方面有重要作用,加强歌曲的稳定感,突出旋律的调式特点。乐句后衬腔还能为变化较少的旋律带来新鲜感,丰富唱腔表现力。
1.结构衬词:“呀、得儿”
“得儿”一字一衬更加显得欢快、热烈、活泼、俏皮。“得儿”是无实际意义的虚字,只是正词之间垫一下,并没有延长原本的节奏,所起的作用突破唱词陈述的束缚,协调节奏,使节奏生动活泼,演唱更加口语化,旋律更加的生动。“呀 ”这里用来表现活泼可爱,年少有活力的人物形象。在歌曲的第一句就给人传达出一种乐观的、积极向上的情绪,让人热血沸腾,旋律速度较快,又不失活泼俏皮。第一个例子中衬词“呀”,第一和第二个发本字音,第三个按着旋律的进行第二拍唱成ǎ,这里可以吧啊(ǎ)视为呀的临时变化音,使声音色彩更加的多样性,避免了呆板,不用唱得太重,拖着腔往前走即可。
“一呀、更啊、里呀”这里用来表现惆怅的情绪,句首起唱就给人一种一种悲伤的情绪,奠定了全曲的情感基调。《月牙五更》的第一句是一字一衬,就给人以一种一字一感叹的惆怅感觉,歌曲娓娓道来,让人似乎看到在月夜之下,一位年轻貌美的姑娘在想念她的心上人,月光皎洁,琴声悠悠。本例子中衬词“呀”第一个唱本字音,第二个“啊”字可以视为“呀”变体,发音要成在前一更字的腔体不变的情况下,迅速的发出à音,即发后鼻音ēng(一声)加 à(四声)之音,字音就正确了。如果第二个呀字发本字味道就不对了。
2.固定词语衬词:“得儿、腊梅 ”“呀咿、呀哈”
“得儿、腊梅 ”“呀咿、呀哈”和前面的“嗯哎 哎哎 咳 呀”这里用来衬托东西全部摔坏后无奈的心情。通过衬词和特定的情节联系在一起,衬词既丰富了想象力,又深化了主题。这里虽然西瓜也摔坏了,鸡和鸭也跑了,这些礼物都白拿了,但是尽管这样小媳妇还是没有太在意,还是急匆匆的往情郎哥家奔去。为什么呢?因为她只要早点见到她的“早也盼的,晚也盼的,着天想的,每日念的”情郎哥哥就好,其它的完全就可也不在乎了。另一方面这也体现了东北人大大咧咧的不拘小节的豪爽性格。使歌曲刻画的人物更加的活灵活现,所以演唱到这的时候不能有痛苦的感觉,相反要体现出一种无无奈的所谓的感觉就对了。“得儿 腊梅 ”衬词中的得儿发得和儿的本字音,但要把其视为一个音来发,发成舌尖颤音,就是我们常说的“嘟噜音”,“腊梅”衬词中“腊”字要发成介于腊字和啦字音中间的字音,如果发成“腊”的本字音就会显得不够俏皮和轻松;“呀咿 呀哈”中“呀”发本字音,“咿”要发成yì(四声,“哈”发成há,发成本字音就不对了。
3.语气式衬词:如“哎呦、呦呦、呦、呦、哎、呦、呦”
“哎呦、呦呦、呦、呦、哎、呦、呦”变化重复哎和呦,更加的突出诙谐幽默的风格,这里用来衬托欢快的过年气氛。突出歌曲的东北味道和东北特点,是日常生活中语言、音调的艺术再现,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东北方言里经常出现的一个感叹词就是“哎呦”在说的时候“呦”字要向上滑,并且“呦”字要尽量的拉长,如果这两个字说的很短那就是惊讶的意思了,比如“哎呦,这孩子长这么高了!”在这里变化重复的使用“哎呦”两个字,也是东北方言的一种构词方式比如“去去去去,去一边拉(lǎ)去”更加的突出赶快上一边去的不耐烦的情绪。这里的“哎呦”体现的是一种诙谐、俏皮,所以要高兴的唱、浪着唱、俏皮着唱,严格的按照旋律进行的强弱规律唱。
4.感叹衬词:“嗯哎、哎咳、呦”
“嗯哎、哎咳、呦”加强语气、概括点题,这里用来衬托由于想起自己死去的丈夫的悲伤心情。“嗯哎 哎咳 呦”也是东北民歌里常用的衬词,这里表现悲伤的情绪,在演唱上必须的注意发音的准确性,嗯要发ēng(一声)后鼻音的音,千万不能发ēn(一声)前鼻音的音,第一个哎发ēng(一声)和ǎi(三声)快速拼读出来的音,第二个哎发本子哎的音,咳字发本字的音,呦发yōu(优)的音。衬词发音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是否能准确的把握东北民歌的韵味儿的关键的关键所在。笔者现场听过很多年轻的歌手演唱东北民歌,都是因为衬词的发音不对导致演唱得根本不是那个“味儿”,所以要十分的注意。第二个例子中的衬词“嗯哎、哎咳、呦”这里用来衬托正月里去放风筝的欢快情绪。和第一个例子虽然是相同的衬词但表达的却是截然相反的情绪。这里只有咳字的发音不同于上一个例子,旋律的改变,咳字在这里要发hǎi(三声)的音,如果唱成本字音就不对了,发音就会向下压,显得沉重,和歌曲表达的本意相反,就失去了东北民歌的活、浪、俏、透的韵味儿,这一点非常值得注意。
5.句前衬词:“得儿、得儿、哪啦、咿呼、咳儿、呀” “伊得儿、呀得儿、呦呦、呦呦”“得儿、郎叮当”
“得儿、得儿、哪啦、咿呼、咳儿、呀”“伊得儿、呀得儿、呦呦、呦呦”“得儿、郎叮当”
这里用来衬托姐儿兴高采烈的打扮好,坐着大车风风火火的去看戏的欢乐情绪和姐妹二人在春天里快快乐乐去放风筝的喜悦之情。第一个例子衬词是重复第一个字,第二个例子的衬词是重复最后一个字,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得儿、得儿、哪啦、咿呼、咳儿、呀”在演唱的时候“得儿”发嘟噜音,上文已有说明,不能发成两个字,“哪”字要发成nǎ,要唱的重一些,这和东北人的说话习惯是一样的,如“你上哪去呀?”其中的“哪”字习惯发成重音,有的人会说东北人说话“狠叨叨”的就是这个意思。“咿呼”发本字音,“咳儿”中的“咳”字要发儿化音,借用英语的音标标注为[hεə]和汉字儿,二者迅速拼读成声;“呀”发yà音。“伊得儿、呀得儿、呦呦、呦呦”中,“咿”发yǐ,”“得儿”发音和“得儿 腊梅”中的发音一致,可参考上文,“呀得儿”呀发yǎ,“得儿”同上,“呦呦、呦、呦”都发yào, 第四个“呦”要做上滑处理。“得儿 郎叮当”中“得儿”同上,“郎”发成làng音,并做下滑处理,“叮当”发成象声词的发音即可。
6.变化模进衬词:“咿儿呦、呀儿、呦、咿儿、咿儿、咿儿呦、呀儿、呀儿、呀儿、呦”
“咿儿呦、呀儿、呦”这里用来衬托张生和崔莺莺在一起度过的欢乐时光情景。第八小结处开始还有变化重复“咿儿、咿儿、咿儿呦,呀、呀儿、呀儿呦”更加的突出了喜悦气氛。第一个“咿儿呦、呀儿、呦”发音 yī ér yōu yǎ ér yōu。第 8 小节的两个“儿”做上滑处理,第9小节的“咿”发yì,第10小节“呀”发yǎ,“儿”发本字音,后边几小节发音和前面相同。
7.象声词衬词:“七不隆咚、呛咚呛,八不隆咚、呛咚呛”“呦儿、啦、吧嗒 ”
“七不隆咚、呛咚呛,八不隆咚、呛咚呛”“呦儿、啦、吧嗒”通过模仿锣鼓声,渲染烘托气氛,衬词内容没有实质意义这里用来衬托正月里姐妹二人在花丛中打闹嬉戏的欢乐气氛。“呦儿、啦、吧嗒 ”通过模仿眼泪滴落的声音,来衬托光棍想念死去的妻子的悲痛情绪。“七不隆咚、呛咚呛”发音为 qī bū lǒng dōng qiāng dǒng qiāng,“八不隆咚 呛咚呛 ”发音除了八发本字音之外其他字和前半部分一致,“得儿塞、得儿塞”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也是对鼓点儿的一种再现呢?“大的大、大的大”“得儿塞、得儿塞”即是“大的大、大的大”象声词的变体,要不它还有什么解释比这个更合理呢!
8.充衬词:“得儿、塞、得儿 塞、得儿、来得儿、塞得儿、塞”
“得儿、塞、得儿 塞、得儿、来得儿、塞得儿、塞”在这里同时还具有扩充旋律的功能,否则“叶青”和“花红”两个正词连接过于紧密,气氛和乐思都没有表达完,使得两个乐句过于紧促,如果试着把这句曲调,就会显得索然无味,死气沉沉。此衬词用来描绘春天里花开的多姿多彩,随风摇曳,花香扑鼻的画面,使得音乐更加的生动有趣。这句衬词的发音在上面已经说过,就不再赘述。
9.句后衬词:“哎”“咿个、呀儿、呦”“哪啦、咿呼、咳呼、咳呀”
“哎”“咿个、呀儿、呦”“哪啦、咿呼、咳呼、咳呀”,在歌词结尾处即语气停顿处配以衬词衬腔,能加强语气,能延伸和加强语气;同时也是乐句意犹未尽的补充部分手段,为二度创作者有更加充分表达自己情感、宣泄情绪留有余地。“哎”这里用来衬托,大家在研究生产计划是的热烈讨论、各抒己见的生动欢快的气氛。用一个哎字体现得淋漓尽致。41个衬字,并自身形成了多个短句,使得下句句幅被大大扩充出13小节,音乐情感丰富。“咿个、呀儿、呦”这里用来衬托姐儿活泼好动,心灵手巧的形象。与原来唱词把配合的恰到好处,将这句唱词渲染得声情并茂,使之成为整个唱段最精彩之处。“哪啦、咿呼、咳呼、咳呀”这里用来衬托小王和心上人一起去打鸟的喜悦心情。这一衬词也是东北小调的具有典型代表的衬词,在二人转里用的非常的多。“哎咳、哎哎哎、呀”这里用来表现无奈的情绪。“哎”发本字音;“咿个 呀儿 呦”“咿个”发本字音,“呀”发yǎ音,“儿”发轻声儿字本音,“呦”发yāo;“哪啦、咿呼、咳呼、咳呀”其中“哪啦、咿呼”发本字音,“咳呼”借用英语的音标标注为[hεə]加汉字儿,二者迅速拼读成声,“呼”发本字音做上滑处理;“呀”发本字音。
东北民歌是东北人民为了表达自己的爱恨情仇、喜怒哀乐,在千百年来随着岁月的不断的淬炼而成的艺术精品。它来自广大的人民群众之中,源于人民的生产生活,一面在火热的生活中不断的丰富发展;一面在不断的丰富发展中指导着人民的生产生活,民歌即为文化的载体,《二十四节气歌 》告诉人们最最朴素的生活道理,使得人们在口头传唱的过程中学会了什么时候要去做什么。很多的小调起到了净化人们心灵的作用等,这里不再缀述。东北民歌之所以流传了这么久,至今依然传唱不衰,除了音乐不断的吸收外来的音乐之外,其衬词、衬腔的运用也是最主要的原因。衬词是东北民歌的一大特色,衬词最初来自语气词、感叹词或象声词等,本身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和表达感情的作用,当民歌的曲调发展受到一般唱词陈述的束缚时,便往往利用衬词使旋律得到更大的发挥。衬词与正词没有直接关联,不属于歌词之内,很多衬词大多一些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通过和正词进行有机的结合,使得歌曲完整更加生动感人,情感鲜明,成为整个歌曲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在说唱音乐中,衬诃的使用主要是两个目的:一是为了使唱词更加口语化,使听众更容易 听懂唱词,听起来更感亲切;二是衬词的加入不仅可以像民歌一样使节奏活泼,更重要的是,长短不等的 衬词给说唱音乐提供了更多改变节奏的空间。特别是,比较长的衬诃。可以改变句式的幅度,达到扩充句式,也就是改变句式排列的节奏的目的。”[5]
东北民歌是中国民歌艺术百花园中一朵娇艳的花朵,只有精心地培育它,爱护它,发展它,不断地研究,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总结,才能使这朵奇葩开的更加的鲜艳。而东北民歌能否得到广大人民大众的喜爱,愿意去听、愿意去唱,这就取决于他们是否知道应该怎样才能唱好。研究东北民歌的衬词,发现它的规律,为广大的歌者带来帮助,让东北民歌永远传唱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