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
追求高效的复习效率是高三师生的共同目标。笔者在近几年的复习指导中尝试运用深度学习来增强复习的针对性、有效性,提高实用性。现谨以近代“西学东渐”为例加以说明。
“课程标准”提出“建议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整合,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深度学习就是指在真实复杂的情境中,学生运用本学科知识和跨学科知识,运用常规思维和非常规思维,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以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合作精神和交往技能的一种学习。它是一种主动的、探究式的、理解性的学习,“并不追求教学内容的深度和难度,不是指教学内容越深越好,而是相对于知识内在构成要素而言,知识教学不停留在符号层面,丰富教学的层次,实现知识教学的丰富价值。”重点在于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提升其学科素养。其主要特征有四点:①注重知识学习的批判理解;②强调学习内容的有机整合;③着意学习过程的建构反思;④重视学习的迁移运用和问题解决。
新时代的历史高考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而是通过“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来考查考生,材料在书外,基本知识的依托在书中,答案主要在书外。“考试大纲”明确指出,“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历史教材是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不仅是进行历史课程教学的基础,也是学生进行高考复习的核心资料。知识是基础,基本知识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尤其是历史学科,任何认识和结论的得出都是建立在坚实的史实基础之上的,从历史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社会和人生,若没有历史知识作为思考的原料和比对的参照,则不可能真实、准确。历史知识既是具体的,也是整体的;既是独立的,也需要前后贯通、上下相连;既要保证知识的完整和独特,也要对其进行消化、加工、提炼。在引导学生复习“西学东渐”知识后,使学生完成如下思维导图,以了解、掌握“西学东渐”的基本知识。
通过完成思维导图,学生既可掌握“西学东渐”中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的“点”、厘清发展基本线索的“线”,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向西方学习。又可归纳概括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两大特征——向西方学习的目的是实现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救亡图存相结合;向西方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变革到“制度”变革再到学习思想文化,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不断深化的过程,提炼总结出该阶段的向西方学习的主题——中国向何处去。还可概括出“西学东渐”的阶段特征——甲午战争以前主要学习西方科技器物;甲午战争之后主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辛亥革命之后主要学习西方思想文化;五四运动后,向苏俄学习,终于找到一条自己的路。同时分析归纳出“西学东渐”的原因——中国社会落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政府腐败,政治黑暗;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阻。
材料是历史学习、教学、研究、命题的基础,运用材料说话正是历史教学本身的特色,借助材料再现历史,是历史学科的特质所决定的,也是中学历史教学不可或缺的思想方法和教学方法。在复习辅导中,通过创设情境,“还原历史的真实”,围绕主旨、目标和内容,适时地融入适度、适量、适合的材料,并对材料进行相应的解读,为学生认识历史提供“历史场”,引导学生分析、概括、发表自己的观点,拓展学生学习与探究的空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学科核心素养。通过以下四组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更加清楚地掌握“西学东渐”的三大步骤,解决疑难,培育学科核心素养。
第一组:“器物”层面——从“睁眼看世界”到“师夷长技以自强”
材料一不善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者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序》
1.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源的思想主张。
材料二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三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以足恃欤?
——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李鸿章和郑观应在探索中国富强之路时的异同。
3.材料三中的“体”“用”各指什么?郑观应是怎样批评洋务运动的?你如何看待?
4.结合所学知识,请谈谈你对“师夷长技以制夷”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认识。
第二组:“制度”层面——从“君主立宪”到“民主共和”
材料一至于三纲五常,为中国之大教,足下谓西夷无之矣,然考之则不然。东西律例,以法为宗。今按法国律例,民律第三百七十一条云:“凡一切子女,无论其人何等年岁,须于其父母有恭敬孝顺之心……”第二百一十三条云:“凡为妇者,应为其夫者所管属。”
——康有为《与朱一新论学书》
材料二主张改制的人,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说。……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到西方的影响。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康有为思想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形成原因。
材料三戊戌新政的口号是“保国”……在这个口号的后面,还有更为真实的“兴西学”“兴民权”“开民智”口号和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制的目的。戊戌新政已有较为系统的近代思想理论作指导,即从西方引进的进化论。戊戌新政的主导力量是维新派,他们的社会基础是当时的新兴社会力量——资产阶级。戊戌新政的内容更为广泛,也更深入,不仅已涉及洋务新政所没有的政治领域的改革,即使是延续洋务新政中的经济、文化、教育领域的改革,也更有广度和深度。
——摘编自《历史教学》2002年第2期
2.根据材料三,从目的、指导思想、领导阶级及改革的深度和广度概括说明戊戌变法如何超越了洋务运动。
材料四一、颠覆现今之恶劣政府,二、建设共和政府,三、土地国有……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代替旧政府,……把过时的满清君主政体改变为“中华民国”。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3.指出材料四思想主张的概称,概括材料三、四思想的异同。
4.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资产阶级运动由改良到革命的原因。
第三组:“思想”层面——从“民主与科学”到“以俄为师”
材料一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1.材料一中的德、赛先生分别指什么?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说出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主要内容。
材料二窃以无论何种学派,均不能定为一尊,以阻碍思想文化之自由发展。况儒术孔道,非无优点,而缺点正多。尤与近世文明社会绝不相容者,其一贯伦理政治之纲常阶级说也。此不攻破,吾国之政治、法律、社会道德,俱无由出黑暗而入光明。
——陈独秀在1917年1月1日写的《答吴又陵(孔教)》
2.根据材料二概括陈独秀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材料三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宪法者,现代国民自由之证券也。专制不能容于自由,即孔子不当存于宪法。今以专制护符之孔子,入于自由证券之宪法,则其宪法将为萌芽专制之宪法,非为孕育自由之宪法也;将为束制民彝之宪法,非为解放人权之宪法也;将为野心家利用之宪法,非为平民百姓日常享用之宪法也。此专制复活之先声也。此乡愿政治之见端也。
——李大钊《孔子与宪法》(1917年1月30日)
3.根据材料三归纳李大钊的主张。
材料四由今以后,到处所见的,都是Bolshevism战胜的旗。到处所闻的,都是Bolshevism的凯歌的声。人道的警钟响了!自由的曙光现了!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一九一七年俄罗斯的革命,不独是俄罗斯人心变动的显兆,实是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普遍心理变动的显兆。俄国的革命,不过是使天下惊秋的一片桐叶罢了。Bolshevism这个字,虽为俄人所创造;但是他的精神,可是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精神。所以Bolshevism的胜利,就是二十世纪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新精神的胜利!
——李大钊《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1918年11月15日)
4.与材料三相比,材料四中李大钊的主张发生了什么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材料五尊孔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反孔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现在应科学地研究孔子、评价孔子。
——张岱年“老专家谈儒藏”
5.依据材料五的观点,你如何看待近代中国历史上的“尊孔”与“反孔”现象?
6.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儒家思想在维新变法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中的不同命运。
维新变法运动 新文化运动特 点 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全面否定儒家的传统道德原 因封建顽固势力比较强大,也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儒家思想影响深远;民族资产阶级妥协性较强;与康有为等人的家世、教育和经历有关北洋军阀企图利用孔子达到复辟帝制的目的;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思想开始深入人心;陈独秀等人的思想和经历目 的 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 为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扫清思想上、道德上的障碍不足之处 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全盘否定儒家传统道德和中国传统文化实 质 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和发展资本主义
第四组:总体概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史学会副会长熊月之教授将晚清西学东渐史划分为1811—1842年、1842—1860年、 1860—1900年、1900—1911年这四个阶段,并指出,从1811年马礼逊在中国出版第一本中文西书,到1911年清朝统治结束,中国共翻译、出版西学书籍2 291种。以年均翻译西学书籍(不包括纯粹宗教书籍)计算,第一阶段,年均1种;第二阶段,年均6种;第三阶段,年均14种;第四阶段,年均145种。以传播西学主体而言,第一阶段,基本上是西方人的事;第二阶段,以西方人为主,少量中国知识分子参与其事;第三阶段,西译中述,中西传播机构共存并进;第四阶段,中国知识分子成为主体。
——摘编自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设计意图:材料是历史学习、教学、研究、命题的基础,运用材料说话正是历史教学本身的特色,史料实证是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本课所选材料典型,是分析、解决问题的基础。历史解释是素养中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比较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高考能力要求。通过阅读材料、解答问题,引导学生概括近代前期中国的社会特征:
①政治上,西方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各阶层展开救亡图存的斗争;②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中国工业化艰难发展;③文化上,从“开眼看世界”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再到资产阶级维新思想、革命思想,西方思想文化逐步传播。引导学生清晰地认识了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即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时期的文化由一定时期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高考真题是群体智慧的结晶,承载着新理念、新情境和新成果,它是高考备考复习针对的直接目标,其规范性、准确性、科学性、风格的连贯性和统一性都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无论是在风格、编制的水平、还是创意、命题的思路上都最接近下一届或两届的高考,因此高考真题对高考复习起着明显的导向性作用。
复习时通过使学生当堂体验真题,既能感悟高考“怎样考查”,又可了解到命题指导思想的变化、试题中出现的新特点,还能清楚前几年尤其是前三年重点考过的内容,达到心中有数,从而主动、有效地调整复习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复习效率。
近几年“西学东渐”的辅导探索表明:在复习过程中引领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史实、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厘清近代“西学东渐”的基本线索,归纳概括出向西方学习的特征,提炼总结出向西方学习的主题。通过体悟高考真题,增强针对性,“扶正固本”,培养学生想成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确保复习高效,为高考打下坚实基础。
《十日谈》
作者为意大利作家乔万尼·薄伽丘。内容为在佛罗伦萨闹瘟疫期间,10位年轻人带着仆人离开佛罗伦萨。这10位年轻人为了打发旅途时光,商定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以此来打发时光,他们一共讲了10天(其中因为种种原因耽误了5天,共计15天,但是就讲故事的时间而言还是10天),10天合计讲了100个故事,这些故事收集成集,就叫《十日谈》。
作品中歌颂了现世生活,赞美爱情、才智是高尚的源泉,歌颂自由爱情的可贵,肯定人们的聪明才智等。作品也揭露封建帝王的残暴、基督教会的罪恶、教士修女的虚伪等,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十日谈》为意大利艺术散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开创了欧洲短篇小说的艺术形式。《十日谈》问世后,很快被译成欧洲各国文字,深受欢迎。英国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法国纳瓦尔的《七日谈》,都是模仿《十日谈》而作。德·维加、莎士比亚、莱辛、歌德、普希金、济慈等也都曾从《十日谈》故事中汲取过创作素材。《十日谈》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巨著;意大利近代评论家桑克提斯曾把《十日谈》与但丁的《神曲》并列,称之为“人曲”。
(摘编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