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培源+李玮
【摘要】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后,结合中国的实际发展具有了中国特色,而“西学东渐”在一定程度上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的重要因素。虽然“西学东渐”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促进作用,但二者之间存在着一些差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特征,才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
【关键词】“西学东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时代特征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西学东渐”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促进作用
所谓“西学东渐”主要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现代人文科学的理论与学说,特别指近现代西方的政治经济、法律、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从这一理论意义上可以看出“西学东渐”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所起到的推动作用。
“西学东渐”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是在鸦片战争后的“西学东渐”的潮流中传入中国的,那时中国与西方的交流主要靠“西学东渐”的人。这些人有着不同的目的来华或出使西方,但在这种文化、思想的交流碰撞中,为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虽然这个时期的传入还是一种无意识的、零星碎片似的,没有系统的,但是它已经在中国播下了种子。
“西学东渐”检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合理性。在“西学东渐”的大潮中,中国思想界似乎变成了一个竞技场,各国的文化思想在这里比赛,最终胜利的是马克思主义,因为近现代知识分子看到其他的思想不适合中国的国情。中国的革命先驱们认为,不管马克思主义多么先进,也不能完全照搬,应该让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合中国实际的思想。
“西学东渐”促进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的出现。由于“西学东渐”的潮流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形成了很大的冲击,中国在此过程中发生了新文化运动,而活动的中心力量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承者,像李大钊、陈独秀、胡适等。他们在传播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受到了各界人士的反对,但也就是在此过程中,更坚定了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的决心,马克主义知识分子的队伍得到了壮大。
“西学东渐”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差异
二者的理论本质不同。首先“西学东渐”中的“西学”可以说是专指近现代欧美国家的社会科学、人文思想的;而马克思主义“主要指由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虽然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中,可以看到很多“西方”元素,但那只是形式上的。从本质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不再是一个地域限制的名词,它是与世界历史局势和时代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
二者的目的和社会性质不同。“西学东渐”所引入的西方理论并不是说不先进、不科学,但是他们并没有为当时处于迷茫中的中国知识分子指明道路。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目的是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和实际。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理论,并在中国革命的不断实践中验证过的。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实践中仍然是无产阶级的,为人民群众所掌握的,“西学东渐”仅仅可以说是一种范式。
二者带来了不同的结果和社会效应。在中国近代历史上,“西学东渐”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都是我国思想文化交流史上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二者也带来了不同的结果和社会效应。首先,“西学东渐”虽然推动了中西文化交流与碰撞,产生一些积极影响。而最终被中国人民所选择的马克思主义,通过其中国化进程与中国实际结合,既合规律性,又合历史目的性。它指导中国革命,与中国实际结合,创造性地提出很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过去不同阶段的时代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提出与发展时期的特征。正如马克思曾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有自己时代的特征。”同样不例外的是,马克思主义也有着它的时代特征。首先它认为整个社会已经被分为两个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是属于“大工业时代”的产物。在这一时期马克思、恩格斯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列宁站在帝国主义时代高度对时代提出自己的观点,为我们揭示了不同的历史阶段演变的历史必然性和规律性;并在马克思、恩格斯时代主题的基础上,提出战争和时代的主题。
中国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征。一个时代的理论都可以说是一个历史时代的产物,中国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战争和革命”的主题出发,把中国革命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结合起来,又考虑到中国的特殊国情,来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所以他认为中国的革命道路应该是“农村包围城市”,并且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征。在新的时期,我们面临着不同的国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运用也会有不同的特征。首先对战争和时代的观点有了新的认识,和平成了新的追求目标;另外我们要树立一个世界局势观,以一个更广阔的视野看中国的发展、中国的未来。另外,要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问题,认识到国际形势、国内发展所处的环境,将这一客观存在作为决策的参考标准,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特征
改革与实践共同发展的实践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在不同时期的实践中,通过不同的考验而持续发展下来。无论是在革命时期应战争和民族危机的需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还是新时期以改革开放为源头的一系列发展变化的考验,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都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再到后来许多带有中国特色的理论的提出,不仅为中国未来发展提供了方向,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改革和实践中的发展巩固了地位。
继承与超越相互结合,创新发展的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根据中国的革命发展形势和中国的实际发展情况而不断发展与继承的。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它是在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上与中国实际国情融汇在一起,形成的一种超越与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或许有曲折,但是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依然坚持这一理论特色,将实践、国情、创新和继承完美结合起来,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保障党性和人民性的和谐统一。马克思主义是十分强调党性的,而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马克思中国化可以说是保障了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在中国发展历史的各个时期,无论面临什么挑战,中国共产党始终没有放弃党性,始终坚持对人民利益的保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指导下,中国领导人做出了不同的对策,提出不同的发展战略,制定了不同方针政策,都是坚持着党性和人民性统一的原则下提出,让中国走向世界强国之列。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带动中国与世界的和平发展。能够根据世界时代发展的转变而审时度势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当今世界是一个追求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经验更是告诉我们中国与世界的和平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带动。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都不是这个世界的唯一存在形式,这两种制度只有在竞争中和平相处、才能共同发展。在新世纪不但要考虑到中国问题、中国国情、中国特色,也要关注世界形势和时代发展,将他们结合起来才能寻求一个长久之道,才能促进人类共同发展。
(作者单位:太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①李祥兵:《西学东渐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华人时刊旬刊》,2015年第12期。
②申琳琳:《西学东渐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科技资讯》,2015年第14期。
③蒋焘阳、罗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传播及创新发展》,《科研》,2016年第6期。
责编/潘丽莉 宋睿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