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慧
赫哲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的一员,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自古以来以渔猎为生。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显示,全国赫哲族现有人口共5,354人,男性2,651人,女性2,703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同江市、抚远县、街津口乡、饶河县、四排乡、桦川县、依兰县、富锦市、佳木斯市以及辽宁省和吉林省。居住在黑龙江省的赫哲族人口3,613人,占赫哲族总人口的67%;居住在吉林省的赫哲族人口212人,占赫哲族总人口的4%;居住在辽宁省的赫哲族人口154人,占赫哲族总人口的3%,东北三省的赫哲族人口共计3,979人,占赫哲族总人口的74%,①人口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他们同汉族、满族、蒙古族等民族交错杂居。
赫哲族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长期以来生息、繁衍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的三江流域,其先祖可追溯到距今2,000多年前的肃慎族。先秦时期的肃慎、汉魏时期的挹娄、南北朝时期的勿吉,隋唐时期靺鞨部中的黑水部,是赫哲族先祖的组成部分之一,他们是一脉相承的关系。“从赫哲现在所居的地域上考察,隋唐时的黑水靺鞨,当为赫哲的远祖。”②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上册,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年,第59页。辽朝建立后,黑水靺鞨的区域称为五国部,即“剖阿里国、盆奴里国、奥里迷国、越里笃国、越里吉国”①(元)脱脱等:《辽史》卷33《志第三·营卫志下》,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92页。,均是古赫哲人聚居的区域。赫哲作为族称,最早的官方文献见于《清圣祖实录》中的记载:“康熙二年癸卯三月壬辰(1663年5月1日)命四姓、库里哈等进贡貂皮,照赫哲等国例,在宁古塔收纳”②《清圣祖实录》卷8,康熙二年癸卯三月壬辰条。。赫哲族先世与满族先祖毗邻而居,交错杂居,服饰在发展过程中受到满族服饰的影响较大。明朝时期的野人女真中也包括赫哲族的先世。清代时期,赫哲族的聚居区域主要集中在“松花、乌苏里、黑龙三江汇流之处”③《赫哲族简史》编写组、《赫哲族简史》修订本编写组:《赫哲族简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第14页。。根据考古资料显示,赫哲族自古以来就是以捕鱼狩猎为主,过着捕鱼为主、兼事狩猎的生活。
为了适应地理环境,赫哲族人将生产方式和生活环境相结合,创造出了独具民族特色的渔猎文化以及鱼皮服饰,成为民族文化的代表符号。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成为赫哲族人赖以生存和文化延续中的独门绝学,并在口耳相传中代代延续。根据民族学的调查资料显示,直到解放初期,赫哲族依然过着以渔猎为主的生活,所用的生活和生产资料基本上是从江中取,向林中要,一切来自于自然。
赫哲族生活的三江流域属于高寒地区,纬度高,气候寒冷,无法种植棉、麻等用于纺织的作物。而在此环境中,鱼皮和兽皮较为容易获得,因此成为赫哲族服装及生活用品的主要材料来源,赫哲族也被称为“鱼皮部”。清代张缙彦著的《宁古塔山水记》中记载:“鱼皮部落,食鱼为生,不种五谷,以鱼皮为衣,暖如牛皮”④(清)张缙彦:《宁古塔山水记·域外篇》,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0页。。《吉林通志》中记载:“河口东西一带为赫哲部落,亦约黑金,俗以其人食鱼鲜,衣鱼皮,呼为鱼皮达子……衣服用布帛者十无一二,寒时著狍鹿皮,暖时则以熟成鱼皮制衣服之。客人贩布于此,每匹可换貂皮一二张,故不常服用。至鱼皮熟成,则软如棉,薄而且坚……又妇女善制荷包、腰搭及踏踏马等物,俱用鱼皮缝就,镶以云卷,染成红绿色,亦鲜明”⑤(清)长顺等修:《光绪吉林通志(二十)》卷27《舆地志十五·风俗》,第27-28页。;《皇清职贡图》记载:“奇楞人男女衣服皆鹿皮、狍皮为之,赫哲人衣服多用鱼皮而缘以色布……男以桦皮为帽,冬则貉帽狐裘,妇女如兜鍪。衣服多用鱼皮,而沿以色布,边缀铜铃,与铠甲相似”⑥(清)傅恒等编:《皇清职贡图》卷3,沈阳:辽沈书社,1991年,第241页。(见图一)。
图一 《皇清职贡图》中赫哲人⑦(清)傅恒等编:《皇清职贡图》卷3,沈阳:辽沈书社,1991年,第262页。
赫哲族早年所穿戴的服装与佩饰,由于所居住的区域不同,所用面料也不同。赫哲人在服装上所用面料经历了从狍、鹿皮、鱼皮为主,渐渐发展到使用布料的过程。赫哲族服装与佩饰材料的使用分为三个时期:一是民国之前,二是民国时期,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民国时期之前,赫哲人主要穿用兽皮如鹿皮、狍皮等制成的服装,主要有狍皮或鹿皮大衣、狍皮或鹿皮衣裤、狍皮套裤、手闷子(手套)、狍皮帽子、狍皮袜子等。兽皮外衣主要用于男子冬季狩猎、捕鱼时作为外衣穿用,在日常生活中则不常穿。妇女主要是穿用鱼皮缝制的过膝长衣,平常也穿兽皮衣服,出远门或者拉烧柴时才穿带毛的兽皮衣服防寒。赫哲族渔猎民在冬季生产时普遍穿狍皮大衣,是用熟化后的狍皮缝制的过膝大衣,有大襟和偏襟两种式样。狍、鹿皮衣裤必须用揉软了的狍、鹿背筋搓成细线缝制。天冷时狍皮大衣可以毛朝里穿,天热时则毛朝外穿。狍皮裤子都是前后能穿的便裤,用薄皮革或棉布做裤腰。狍皮除做衣裤外,还用来做手闷子、皮袜子等。皮手闷子是北方民族常用的保暖用品,是用熟化好的带毛狍皮缝制成的筒式手套,手掌用另一块带毛狍皮,和手背、拇指皮抽褶缝连在一起,在手腕处留一横口,用细毛皮缝在横口沿边,防止灌风。狍皮帽子则是用完整的狍头皮熟化后,缝上帽耳,再用貉、狐尾毛沿帽耳外缘缝上。夏季则带桦树皮制作的凉帽,形如斗笠,尖顶大檐,既遮阳光又挡雨,帽子上饰有云卷和其他花纹①尤志贤:《赫哲族的生活习俗》,《三江赫哲》,佳木斯:政协佳木斯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出版,1991年,第10-12页。。狍皮袜子使用狍皮或者鹿皮制作而成,皮面在外、毛面在里,脚背和脚脖子用两块皮料另加脚底共计三块皮料组成,脚背和脚脖子的两块皮料根据脚的大小剪成脚形,前后缝合起来,袜筒口是前高后低的斜口,前面留有一段小开口,这是为了穿袜子方便,这种袜子与靰鞡鞋配套穿用,保暖而轻便②季敏:《赫哲鄂伦春达斡尔族服饰艺术研究》,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7年,第48页。。民国时期由于生产方式的改变,赫哲人获得的鱼皮资源要远远大于兽皮资源,因此民国时期以及解放初期,赫哲人主要是以鱼皮作为服装的主要材料来源。鱼皮衣裤是将十八鲢鱼、草根鱼、干条鱼、青根鱼、白鱼等鱼皮完整地剥下来,晾干去鳞,捶熟得和棉布一样柔软缝制后而成。鱼皮衣裤要用鲢鱼皮特制的鱼皮线进行缝制,缝制服装是要根据鱼皮纹路和色调的自然变化进行拼接。鱼皮是按鱼身的一个侧面为一张皮扒下来,一条鱼出两张皮,每张鱼皮为一头宽一头窄的长型皮,靠鱼头方向较宽,鱼尾方向较窄,鱼背部位的皮较深、鱼肚的皮为浅色。制作服装时一般要竖向拼接,鱼皮背与背剪成直边相接缝制,鱼皮肚与肚连续拼接,使之深浅相间,纹路重复变化;也有用鱼皮宽窄颠倒穿插相接的服装。一般的服装都是以前胸中心线为中心点,左右对称缝制拼接③季敏:《赫哲鄂伦春达斡尔族服饰艺术研究》,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7年,第19页。(见图二)。④中国民族博物馆、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鄂温克博物馆:《中国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族文物集萃》,北京:民族出版社,2014年,第152页。
图二 云纹、S纹鱼皮衣④ 中国民族博物馆、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鄂温克博物馆:《中国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族文物集萃》,北京:民族出版社,2014年,第152页。
鱼皮长衫类似满族旗袍,身长过膝,下身和底摆较为宽大。袖子肥短,只有领窝,没有衣领,其襟口、袖口、托领、前胸或者后背上都缝有用野花染成的各色鹿皮剪好的云纹或者动物图案。妇女服饰上的图案更是鲜艳夺目,也有在衣服边上缝上海贝、铜钱一类的饰品。赫哲族男人穿的鱼皮套裤是没有裤裆的两只齐口裤腿,有的在裤脚下边镶黑边以示美观。女人穿的套裤是上口月牙形、下端齐口的两只裤腿。套裤从上口月牙前部到裤腰,后面到大腿根,裤的上下边缘均绣有花纹和镶黑边。鱼皮绑腿是赫哲人出猎时必备物品。《皇清职贡图》中所记载的七姓人行图中(见图三),人的腿上都绑有鱼皮绑腿,一般长约180厘米,宽窄不等,最宽处为9.4厘米,用长鱼皮连缀而成①郝庆云、纪悦生:《赫哲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年,第147页。。赫哲人穿的鱼皮靰鞡不透霜,但是踩上较热的东西就容易烫坏,所以鱼皮靰鞡只能在冬季雪地上穿用。冬季穿靰鞡时,要在里面套上狍皮袜子,或者续上靰鞡草,既保暖又轻便。清朝时期赫哲族妇女穿各种绣花布鞋,冬季干活穿靰鞡。鱼皮靰鞡的靿儿用薄的狍皮、鸭嘴鱼皮、细鳞鱼皮做,将它们缝在靰鞡鞋帮上,免得走路时把雪灌进鞋里(见图四)。②(清)傅恒等编:《皇清职贡图》卷3,沈阳:辽沈书社,1991年,第262页。
赫哲族早期,与其他民族联系不断加强,布匹也随之传入赫哲族地区。赫哲族的布匹来源渠道一是由中原历代王朝进贡而得的回赏,把绸缎、布匹带回本民族,这时的布匹主要集中在赫哲族上层人群中使用;另一渠道则是通过和其他民族进行的贸易往来,以自己的毛皮制品同汉族、满族等民族进行以物换物的形式获得布匹。布匹的大宗输入是在清代末年,尤其是民国有了行商以后,就地也可以买到布匹③政协佳木斯市委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三江赫哲(佳木斯文史资料第十三辑)》(内部发行),1991年,第13页。。清末民初时期,赫哲族男女衣裤的沿襟、袖口、托领、下摆、裤脚等地方,都用野生植物染上或者用黑色、黄色棉布镶上云纹和动物图案。年轻妇女衣服上的边饰多为红、绿、黄、蓝等颜色。此外年轻妇女的衣服还用绦子镶边,有的还将海贝壳或者铜钱、小铜铃、圆形铜饰缝在下摆上作装饰④张嘉宾:《黑龙江赫哲族》,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2年,第112页。。⑤中国民族博物馆、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鄂温克博物馆:《中国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族文物集萃》,北京:民族出版社,2014年,第158页。
图三 《皇清职贡图》中赫哲人的一部七姓人②(清)傅恒等编:《皇清职贡图》卷3,沈阳:辽沈书社,1991年,第262页。
图四 鱼皮靰鞡⑤ 中国民族博物馆、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鄂温克博物馆:《中国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族文物集萃》,北京:民族出版社,2014年,第158页。
桦树皮夏帽是赫哲族男子在夏季戴的防晒帽,是用桦树皮制作成圆锥形,只有一个缝接口。帽上用二或三齿的兽骨刻出各种优美的云纹、花纹、水波纹等图案,帽边装饰有波浪的图案。这种帽子既能遮光又能避雨,帽体较轻。帽子的里外边缘处都用桦树皮贴边,起到坚固作用。早年赫哲族的姑娘在脑后梳一条长辫子,用红绒线扎紧留穗。结婚后在脑后绾上一个大发髻,别上兽骨簪子,满头戴花。后来又出现了铜簪、铁簪和银簪,还有发网。赫哲族青年女子佩戴耳钳,年纪大的戴耳环,多的每只耳朵戴三个耳环,沿袭了满族“一耳三钳”的习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赫哲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有了较大的改变,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赫哲族人民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与汉族、满族等其他民族混居,共同生活、共同劳动、互相通婚,使赫哲族人民的生活进入了一个崭新时代,赫哲族的服饰也随着历史的不断进步发展而发生着变化。赫哲族逐渐改变了以前穿鱼皮衣的生活方式,逐渐告别了穿兽皮鱼皮的传统习俗。作为日常服饰的鱼皮衣也渐渐地退出了历史舞台,赫哲族开始穿用不同布料制作的服装,服装样式也与汉族等民族一样。随着科学技术和纺织技术的不断进步,柔软、舒适、轻便、耐磨、品种繁多的服装面料渐渐取代了原始厚重的传统鱼皮制品的服装材料,赫哲族服装呈现出异彩纷呈的款式。目前在赫哲族聚居地区,仍有部分赫哲族人继承着祖先遗留下来的优秀遗产,保留着制作鱼皮衣的技艺,传承着这一古老的服饰文化(见图五)。①王永强、史卫民、谢建猷:《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史图典》东北卷,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278页。
图五 赫哲族贵族妇女头饰:用貂皮和鱼皮精致加工① 王永强、史卫民、谢建猷:《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史图典》东北卷,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278页。
赫哲族的鱼皮衣是我国民族中独一无二、独具特色的服饰文化,是赫哲族的符号,是勤劳、智慧的赫哲族人民在生活和生产环境中积累出来的智慧结晶。鱼皮制作技艺是赫哲族及其先民共同创造的特殊工艺,历史悠久,其代表作品鱼皮衣在人类服装史上实属罕见,堪称是人类顺应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经典之作。赫哲族传承至今的鱼皮服饰及其制作技艺是人类的“活化石”,复原和诠释了远古的鱼皮文化。赫哲人善于熟制兽皮,更善于熟制鱼皮。凌纯声在《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书中记述了赫哲人早期熟制鱼皮的方法:“剥取鱼皮后,置皮在火旁烘干,将皮卷紧,放在长约5cm,阔2.5cm的一木槽中,用无锋的铁斧,或特制的木斧捶打,使皮质变软。”②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上册,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年,第81页。
制作鱼皮衣的具体步骤首先是选料,因为并非所有的鱼皮都能用来制作鱼皮衣。赫哲人及其先民在长期生活实际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根据鱼皮的厚薄、软硬等特性,用获得的不同鱼皮制作不同的服装与饰品。制作衣袍的鱼皮一般用鳇鱼、大马哈鱼、鲤鱼、鲇鱼、草根、赶条、白鱼和鲢鱼。在早期用鳇鱼制作鱼皮衣较为普遍,那时候鳇鱼产量很高,大鱼较多,鳇鱼皮的张幅大,只需简单裁剪就可穿用,保暖性和耐穿性都远胜于其他鱼皮,所以普及面较广。后期由于过量捕捞,鳇鱼产量减少,加之生产力和技术在不断提高,使用鳇鱼皮制作服装日渐稀少,到了清末就以寥寥无几了③张敏杰、王益章:《渔家绝技——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3页。。大马哈鱼皮也是制作鱼皮衣上好的材料,大马哈鱼鱼皮厚而柔软,制作的衣服一年四季都可穿用,而且大马哈鱼鱼皮具有五色文锦突出的艺术美感特征。鱼皮套裤多用怀头鱼皮制成,鱼皮靰鞡大部分用熟好的怀头、哲罗、细鳞、狗鱼等鱼皮制作。
剥离鱼皮是鱼种选好后的首要工序,这种工序是用刃器在鱼头身相接处横向划一圈,再顺着鱼腹竖向划。拨完一侧再拨另一侧,最后将两侧的鱼皮一同沿鱼脊背从头至尾撕下来,一整张带鳞的鱼皮便剥离下来,剥下来的鱼皮要将之晾干,晾干后的鱼皮进入到鞣制熟化的程序。鱼皮的鞣制熟化方法经历了漫长而渐进的发展过程。熟化使用的工具经历了从木槌、木砧到木铡刀的改进过程,使其在熟化过程中提高了效率,增加了精细度。熟好的鱼皮就可以进行裁剪和拼缝,首先要将小的鱼皮缝合成所需鱼皮张幅的大小进行剪裁,缝制鱼皮服装所用的线最早是用鱼皮线、狍筋线和鹿筋线。到了20世纪50年代,赫哲人制作服装的用线都是棉线和尼龙线①张敏杰、王益章:《渔家绝技——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0页。。鱼皮制作服装技艺的最后一步是染色和装饰。鱼皮染色是一项独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技艺,是用带有天热色泽的植物的花、叶或者茎秆等染成。漫山遍野的映山红、大芍药、兰草、苦菜花等都成为赫哲族用来作为染料的来源,色彩五彩缤纷。鱼皮衣的装饰部分也充分展示了赫哲族热爱生活、充满艺术美感的特征。
赫哲族的服饰受萨满文化影响很大。赫哲族人将宇宙分为上、中、下三界,上界为天堂,诸神所住;中界为人间,为人类繁衍之地;下界为地狱,为恶魔所住。萨满是沟通人与神的中介,萨满服饰是给予萨满特殊身份和意义的物化载体,“萨满神服神具的功用非常重要,没有了它们,萨满就无所施其神术”②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上册,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年,第118页。。(见图六、图七)赫哲族萨满服饰主要有神帽、神衣、神裙、神手套和神鞋等。
图六 萨满神服③ 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上册,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年,第118页。
神衣是萨满套在长袍外的短褂,萨满的神衣早期是用龟、四足蛇、蛤蟆、蛇等兽皮拼缝而成,后来已改用染成红紫色的鹿皮,再用染成黑色的软皮,剪成上述各种爬虫的形状,缝贴在神衣上。神衣伸开时像鸟的翅膀,后面像鸟的尾巴,神衣上绘制和缝制的各种动物图案,都具有一定的含义,都给萨满力量,使其更有精神。每个萨满都以自己的一套方式装饰衣物,其图案的数量各不相同。萨满神裙是用一条条兽皮做成,每隔一条兽皮条子,夹一条棉布条子,其长过膝,无固定数目,神裙腰部是用狼皮制作。神裙的式样很多,裙上附属品的多少取决于萨满的级别,神裙上的飘带以及所挂的铃铛数目不等。萨满的神帽也叫鹿角神帽,神帽代表两种意义:一是萨满的品级,二是萨满的派别。赫哲族的萨满共分三派:河神派、独角龙派、江神派,三派的区分完全以帽上的鹿角为标志,主要表现在萨满帽的神帽上的杈角、皮条数的不同。河神派神帽上鹿角左右各一枝;独角龙派左右各二枝;江神派左右各三枝。萨满神帽上鹿角枝数的多少代表着派别;枝上叉树的多少,代表着他的品级①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上册,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年,第118页。。鹿角叉数分三叉、五叉、七叉、九叉、十二叉、十五叉,共六级。初级萨满神帽是用一个铁圈,外面包有皮和布,铁圈的前面有一个小铁神,圈的下面缀以琉璃珠,像璎珞一样,珠下有流苏,数目不等。从初级神帽升至三叉鹿角神帽,约需两三年;再升至十五叉神帽,约需四五十年②《赫哲族简史》编写组、《赫哲族简史》修订本编写组:《赫哲族简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第257页。。女萨满不戴鹿角神帽,她所戴的神帽形式与初级神帽相似,只在帽圈的外围,装饰有荷花瓣的小片,下面垂有飘带。萨满神帽上系有飘带,飘带有布和熊皮两种,飘带由各种颜色组成,长短不一、长约60厘米。布带和皮带的数目是由萨满品级的高下而定多少。神帽上的小摇铃数目也是由萨满品级高低而定。神帽前面正中有一面小铜镜,叫护头镜,作用是保护头部。神帽的鹿角中间有一只用铜或铁做的鸠神,两旁又各有一神,有时帽上挂有求子袋。赫哲人之前用乌龟皮做神手套,现在改用狍皮或者鹿皮来做,皮子染成红紫色,式样和普通的手套相似。萨满须晋级五叉鹿角时才能用此神手套。赫哲人之前用蛙皮做神鞋,现在改用野猪皮或者牛皮来做,式样与普通的牛皮鞋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