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作人 图:黄定超
10月8日,我赴西安观看了甘肃省歌剧院青年导演张程在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以下简称陕西师大音乐学院)执导的原创歌剧《太白雪》。来到陕西师大音乐学院后,我了解到这部歌剧的动力源自一批青年教师,他们都是陕西师大音乐学院近年来招募的有才青年。这些年轻教师有热情、有实力、有经验,更有一股无畏的闯劲儿。坦率地讲,这样大胆而又艰难的艺术实践,无疑是一个令人钦佩和称赞的壮举。
歌剧《太白雪》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抗战时期,中共地下党员冯竹卿与名医马明仁在太白山下相知相爱,他们在共产党员程星的感化下,积极投身抗战,与特务斗争周旋,为陕北抗日武装输送药品。冯竹卿为了民族大义壮烈牺牲,而马明仁则以博大的胸怀和行医准则,体现出中华儿女坚贞不屈,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这部歌剧的创演班底都是一批年轻教师。编剧尹相涛(外请),作曲侯玥彤、鞠波(外请),导演张程(外请),指挥严松波(外请),舞美周嘉宇(外请),灯光缪伟(外请),主演则有郝亮亮、侯玥彤、雷倩、王莉娜(外请)、马俊、薛晨、邹赫(外请)、董密、李腾(外请)等。合唱是陕西师大终南合唱团,乐团是陕西歌舞剧院有限公司交响乐团。
《太白雪》是一部民族性突出且中西结合的歌剧。说它民族性突出,是因为无论在戏剧上还是音乐上,它都有着深刻的民族乃至民俗烙印;说它中西结合,是因为它很好地借助了西洋正歌剧的形式,将具有民族风格的音乐及戏剧手法融入其中,呈现出了新颖的艺术效果。
歌剧《太白雪》的剧本生动,编剧尹相涛在创作上很大胆,他通过故事原型的启发,很好地领悟了该剧的中心思想。在具体手法上,他合理地“组织”了全剧的戏剧结构,并以“钟鼓楼前”“太白山下”“含光路上”“秦岭山里”这四个地域为节点,构成了整部歌剧的四幕划分,同时在这个“四幕”的框架中,展开了全剧的情节发展和戏剧进行。
《太白雪》在戏剧上的成功之处得益于原故事的真实。马明仁出生于杏林之家,世代行医,马氏家族的医学传承现已是国家级“非遗”项目。抗战时期,马明仁一家深明大义,冒着生命危险,历经艰难困苦,为抗日战士输送药品,大大支援了抗战事业,为祖国、为民族立下了不朽的功绩。这个真实的故事为编剧打开了创作思路,他采用了开放式结构,以塑造人物为重点,借助电影的蒙太奇手法,使戏剧的展开得到了另类的“修饰”,起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
《太白雪》的人物塑造很有特点,剧中每一个角色都很吸引人(即使是次要的陪衬角色)。人们在剧中看到,无论是马明仁、冯竹卿(马明仁的妻子,国民党师长的千金,中共地下党员)、程星,还是小柱子、桃儿姐、高云达,每个人的个性都展示得很突出,且在关键时刻能够发挥出意想不到的作用。
《太白雪》的戏剧优势还体现在另一个方面,那就是在情节上能够做到环环相扣,在戏剧上能够做到层层发展。人们看到,从第一幕“钟鼓楼前”开始,一直到第四幕“秦岭山里”为止,歌剧的情节展示与戏剧发展都是围绕着道德线和爱情线这两个方面进行的,而剧中主要人物马明仁、冯竹卿,则是通过道德线而“搭”上爱情线的。他们结为夫妻后,又反过来通过爱情线来促进道德线的发展。如此一来,两条情节主线便在剧中交替变化,产生了环环相扣和层层发展的效果,从而反衬与烘托了民族团结与民族胜利的中心主题。
歌剧《太白雪》的音乐写作很有创意。作曲家侯玥彤(陕西师大音乐学院教师)与鞠波都是“80后”,都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值得一提的是,二人所学的第一专业都是声乐,且有一定实践经验,之后又都经过专业作曲训练。近年来,二人都创作过一些有价值、有影响的声器乐作品。
2.4.2 多因素分析 以孕期有无UI为因变量(0=是,1=否),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以下因素为孕期UI发生的危险因素:顺产、BMI为24.0~ kg/m2、孕周≥28周、糖尿病、便秘为孕期UI的危险因素,见表5。
《太白雪》是他们合作的第一部民族歌剧,亦是他们二人在创作实践方面的一次尝试。8日晚我在现场观看这部歌剧时,感受到了以下几点音乐方面的突出特点。
一、音乐旋律美,可听性强,且具有民族性。
《太白雪》的音乐是以民族性为基础的,人们从第一幕中就可以听出,歌剧中的许多主要唱段(包括合唱段落),都时隐时现地出现了地方戏曲因素(如秦腔)和民歌因素。《太白雪》中的大多数咏叹调都是带有旋律性的,音调优美顺耳,十分流畅,且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如第一幕中马明仁的咏叹调《心中的理想之花》,第三幕中程星被捕前的咏叹调《有一种信仰》,第四幕中冯竹卿临终前的咏叹调《雪浸丹融》等,都是能够触及人们心灵的唱段,而主题歌《太白雪》则更是清纯洁净、深情满满。这首歌在音调和语调的结合上非常合辙押韵,风格上亦带有自然的说唱气息,显得十分亲切。
《太白雪》的合唱段落也写得很有特色,唱段虽然不多,但却并非普通的群众合唱(晚会合唱)。像主题合唱《太白雪》,第四幕中的合唱《黑暗过去就是黎明》等,都是“有机性”的唱段,这些唱段从结构安排和技术运用(如转调手法、复调技术等)方面来看具有歌剧化的特征,它们适当地出现在歌剧中,为情绪的烘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音乐“语气感”突出,宣叙调“音律化”鲜明。
《太白雪》的音乐听起来很通俗,一方面是因为它非常接近民间戏曲和民歌旋律,另一方面是因为它有着突出的“语气感”。而这种语气感就是作曲家所说的“词由心中生,曲从词中来”。《太白雪》虽是一部以民族风格为主的歌剧,但从形式上看,它无疑采用了西洋正歌剧的体裁。首演时人们看到,这部歌剧的道白不多(只占大概五分之一),大量的对话部分都采用了西方歌剧的宣叙调手法。然而,《太白雪》中的宣叙调却写得很顺畅,它既没有出现搞笑式的洋腔洋调,也没有出现难受的“倒字”现象,反而使音乐得以连贯、戏剧得以延续、语调得以归韵。
三、音乐的结构合理,乐队部分色彩丰富。
《太白雪》是两位青年作曲家的共同作品,由于他们两人都是声乐专业出身,故而对音乐中的声乐特性要求甚严,对声乐部分的结构安排、技巧运用、音效表现亦有着过细的研究。我看过这部歌剧后有一个明显的感受,就是该剧中的唱段写得很“声乐化”,这些唱段在结构的安排、音乐的掌握、高音的处理等方面,都做到了适度和自然,没有不合理的“强制声音”(突兀的高音、连续的“吊”音等)出现。歌剧《太白雪》的主创人员虽大多数都是陕西师大音乐学院的教师,但导演却是甘肃歌剧院的青年导演张程。执导这部歌剧,张程花费了很大心血,他在最短的时间内,以不可想象的决心和毅力,完成了一个不可想象的任务(原本首演时采用音乐会形式,临时改为实景歌剧形式)。张程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了他的一切舞台调度方案,进行了很多角色演员“对手戏”的情节安排与情绪调动。实践证明,这些调动和安排均在剧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从而为歌剧中心思想的表现打下了表演上的基础。
歌剧《太白雪》的演员阵容是出色的。饰演马明仁的青年演员郝亮亮,师从于著名歌唱家晁浩建、王宏伟,现为陕西师大音乐学院青年教师,硕士生导师,是一位颇有实践经验的年轻歌唱家。当晚郝亮亮的演唱可谓技惊四座,他的声音明亮、清澈、富有穿透力,剧中数段重要的咏叹调,他都演唱得充分、流畅,游刃自如。如第一幕中马明仁首次亮相时的咏叹调《心中的理想之花》,郝亮亮演唱得深情满满,充满着内心的踌躇满志和浪漫展望。曲中的高音,郝亮亮完成得很“漂亮”,应该说,当晚他一亮相,就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声音上的震撼感。
饰演冯竹卿的雷倩也是陕西师大音乐学院的青年教师,硕士生导师,她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自2014年毕业后,先后在国内多次声乐比赛中获奖。雷倩还有一个身份,她是马明仁的孙媳,属于马氏家族中的一员。冯竹卿在剧中是一个带有特殊性的角色,作为女主角,她是国民党师长的千金,留法归来的阔小姐,却又身为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因而身份十分复杂。冯竹卿在革命斗争中与马明仁相爱结婚,又多了一种恋人与妻子的身份,因此说,这个角色是整部歌剧中最具变化和“层次感”的人物。雷倩在演出时唱演俱佳,其内在气质和外在做派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饰演程星的王莉娜是西安音乐学院声乐教师,当晚她的唱演亦给人们留下了不错的印象。王莉娜的演唱声音清澈,有亮度、有味道、有感觉,表演上亦有着很好的气质。剧中程星被捕前演唱的咏叹调《有一种信仰》非常感人,让人深深地回味。
饰演高云达的马俊是毕业于俄罗斯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的男中音歌唱家,现为陕西师大音乐学院青年教师,硕士生导师。他饰演的角色高云达是剧中唯一一个反派人物,这个人物心思毒辣,思想反动,常有居心叵测之举。马俊当晚的唱演很有控制力,对于人物的性格把控分寸准确。
其他演员在演出中也都有着不错的表现,饰演小柱子的薛晨和饰演桃儿姐的邹赫表现突出,二人的角色都很有“戏”,他们的唱段亦有着连贯和串场的作用。
陕西师大终南合唱团在舞台上的表现令人称道,他们虽非专业人士,但在演唱时做到了专心致志,其整体的声音效果令人刮目。
陕西歌舞剧院有限公司交响乐团在指挥家严松波的指挥下,演奏中基本做到了声音严谨,层次分明。他们在现场与舞台上演员们的配合,极大地促进了整部歌剧的顺利进行,为歌剧的成功首演奠定了稳定的基础。
歌剧《太白雪》自创作至今已经经历了两年多的时间。就一部歌剧精品的形成来说,在首演后找出问题、发现不足、尽快修改,对于创作者来说是十分必要的。为此我开诚布公地谈谈对这部新作所存在的问题的看法。
第一,一部优秀的歌剧,从剧本上看,一定要拥有严谨的情节逻辑和戏剧逻辑,要有“环环相扣”和“高潮迭起”的紧凑剧情,否则歌剧中“戏”的成分就难有真实感,也就不能够全方位地打动观众。
歌剧《太白雪》本身是依靠真实故事写成的,按理说在情节逻辑和戏剧逻辑上应该是顺畅的。然而现在的剧本在某些环节上却出现了不太“通顺”的现象,一些不合理的情节设计,最终导致了全剧戏剧效果的欠缺(如第一幕“接头”时的情节设计)。
第二,剧本中还是没有为音乐做足表现上的铺垫,很多地方应该顺其自然地为音乐“搭造”出平台,以便歌唱家用音乐来尽情表现情节与戏剧。例如,第四幕马冯二人在逃避特务追赶时,冯竹卿为了掩护马明仁送药,毅然决定走另一条路将敌人引开,以牺牲自己为代价来换取丈夫的生命和正义之举。此处是一对相爱夫妻的生死之别,情节已将感情的“洪流”推向了顶峰,按照歌剧的表现惯例,此处作曲家应该安排一段深情的二重唱来尽诉角色间的内心情感。遗憾的是,剧作者却并没有在此给作曲家留下表现的空间,而是采用话剧式的一般手法匆匆话别,由此给观众的心中留下了一丝情感与音乐方面的双重缺憾。
第三,剧作家在创作剧本时,采用了很多姊妹艺术的表现手法,这原本是件有意义的好事。但若采用不当或采用过量,就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太白雪》一剧中采用了很多电影艺术思维,在舞台上展示了蒙太奇式的手法,用以反衬和对接情节。然而,这样的手法固然新颖,但其最大的缺点是分离了歌剧特有的音乐整体性,当这些手法被过多采用时,无论在音乐的衔接还是音响的共鸣上,都对歌剧的整体性产生了不利影响。
第四,《太白雪》的音乐写得很有味道,很接地气,一些主要唱段大胆吸收了中国抒情歌曲和民歌的双重优点,为咏叹调的写作增加了鲜活的中国因素。然而,综观全剧的音乐(以唱段为主),大部分咏叹调还带有些许“歌曲化”的痕迹,而“歌剧化”(即富有动力感的“有机性”音乐)在唱段中的体现仍然很不够。如此一来,歌剧的音乐就很容易陷于“停滞”,继而影响了戏剧冲突和戏剧高潮的延续与推进。另外,本部歌剧中的重唱段落略显薄弱,音乐中的角色个性没有尽显出来。
第五,《太白雪》的乐队配器依然偏重,铜管及打击乐的使用还应略加控制,而木管和弦乐的使用还应再细腻些、讲究些,力争使其与演员的唱段融为一体。
第六,导演在执导方面还应更加放开手脚,写意手法的运用还要更挥洒大胆,既然用了,就要用彻底,用到位,不要既想用又畏缩,最终成了“四不像”。
以上是我观看歌剧《太白雪》的感受与评论。《太白雪》是一部满怀正能量的作品,它的创演有着很大的意义。第一,通过这部歌剧,使我们能够缅怀先烈,伸张民族正义。第二,通过这部歌剧,使我们能够宣传和传承我们的民族医学,为百年传承的国家非遗项目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