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歌剧院原创歌剧《晨钟》全新亮相上海国际艺术节

2018-12-07 10:22曹家苗
歌剧 2018年11期
关键词:晨钟歌剧院李大钊

文:本 刊 图:曹家苗

伴着极具震撼力的舞台呈现与气势磅礴的音乐,舞台中央的红色V字将残垣分割成两半;人群聚拢并围绕在李大钊身边,坚定的歌声久久飘荡——预示着黎明的曙光终将突破层层浓雾和黑暗,光明的未来终将到来。作为本届上海国际艺术节的重要原创剧目、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重大文艺创作资助项目,由上海歌剧院创排的歌剧《晨钟》11月2日在上海大剧院亮相。

这部以李大钊为主人公,聚焦其崇高革命信仰,展现其为民族探寻真理、为共产主义慷慨赴死之革命精神和伟大品格的原创力作,自今年5月首演音乐会版后,历经专家“会诊”并修改,终于与观众见面了。

音乐:简单直白传唱度高

今年5月的音乐会版中,歌剧《晨钟》符合年代感、人物个性的音乐风格,以及通俗流畅的旋律,都给普通观众、业内专家及媒体各界留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他们纷纷表示,《晨钟》在民族音乐向歌剧音乐语言的转换与融合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音乐会版演出后,剧作家罗怀臻、音乐学者杨燕迪、戏剧评论家荣广润等专家对《晨钟》进行了会诊,主创人员则对这部原创作品进一步修改打磨。作曲许舒亚一方面保留了剧中汉语韵律、叙咏衔接、民族音乐元素等亮点,另一方面则在李大钊与夫人赵纫兰、年轻革命伴侣琴君与宇剑的戏剧交代,主要人物的音乐个性,戏剧段落的过渡等方面,结合各位演员的嗓音条件与声音特质,对全剧重新进行了打磨。

上海歌剧院院长、指挥家许忠也表示,歌剧作为音乐的戏剧,—部作品能吸引和打动观众的,—定是音乐。而《晨钟》的音乐在向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学习的同时,没有停留于单—或盲目的运用,而是将音乐与剧中人物、情节相匹配,将民族民间音乐与当今大众的普遍审美相结合,做到既通俗易懂、雅俗共赏,又展示出剧中人物的不同特性。同时我们也在民族歌剧的创作上探索英雄史诗般的舞台呈现,努力打造—部体现上海红色基因传承、具有海派文化形象的作品。

执棒本次舞台版的上海歌剧院首席指挥张国勇表示,音乐会版的钢琴伴奏还是有些单薄,以交响乐团伴奏、加入了舞美设计的全景版,从视觉和听觉上都会丰满得多。他进一步解释,《晨钟》说的是一位家喻户晓的革命先辈,要想传唱,就要让普通观众听得懂、记得住、哼得出,过于艰深晦涩肯定不行,“整部剧的音乐语言还是相对简单直白的,很多唱段很动人。”张国勇说,歌剧之所以被称作艺术皇冠上的明珠,因为它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既要让观众感到听觉上的满足,也要带来视觉上的冲击。《晨钟》从音乐会版到舞台版,不仅音乐经过修改打磨变得更加丰满、衔接更加流畅,更因为舞台、灯光等元素的加入,整体艺术表现力有了巨大的提升。《晨钟》不仅在民族歌剧创作上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也在对细节一丝不苟的雕琢中,展现出上海原创作品精益求精的艺术态度。

“明年是建国70周年,这部作品也是我们上海歌剧院对祖国母亲的献礼。饮水思源,我们能够走到今天这一步,确实要感谢新中国成立前的革命烈士、志士们,他们是有理想、有信仰的,而和平年代有这种时代精神的人太少,因此我觉得这点非常重要。而且我认为这部作品其实是一个时代的需要。为什么?因为现在中国比起过去已经强大多了。一个国家军事强大、经济强盛,但是最终需要被认可的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只有文化被认可、被接受,在国际上才有话语权,才是做到了真正的国际化。我任职上海歌剧院院长时,因为条件不成熟,没有太多机会去创作和排演原创歌剧,演得比较多的都是西方经典歌剧。当然,演那些歌剧的目的是‘描红’,是我们学习歌剧的形式、歌剧的语言,为原创歌剧做好准备。而现在,我们更应该做的是讲好中国故事。”张国勇说。

舞台:精雕细琢精益求精

自今年5月《晨钟》音乐会版的演出及研讨后,除编剧姚远和作曲许舒亚对该剧做了认真地调整和修改外,导演胡宗琪及舞美、灯光、服装设计等主创团队也在最快时间内进行了沟通并拿出了方案。指挥张国勇更是加班加点,带着演员们加紧排练,以便他们能够尽快地适应乐队,精雕细琢各个细节。中秋国庆双节,导演组放弃休息,与演员们—起奋战在排练场。为了11月2日《晨钟》舞台版的上演,上海歌剧院的每一位演职人员都付出了辛勤的努力。

相较音乐会版,舞美呈现无疑是本次全舞台版《晨钟》最受关注的焦点之一。舞台上,两片巨大的移动墙和后方两块巨型LED屏幕呼应,将剧中的所有场景串联起来。排练时,胡宗琪导演不断表示:“如此震撼人心的作品,应该让所有的党员同志好好看看,没有李大钊等先驱们的引路,哪有我们今天的独立、富强。”作为胡导的老搭档,舞美设计黄楷夫也始终秉承着精益求精的态度,一直到首演之夜前,仍然在不断调整舞台布景。他告诉记者,“那是一个风云际会的时代,也是黎明来临前最黑暗的时刻,我们用灯光和布景营造出风起云涌的混沌感和黑暗中的压迫感。两边的高墙,象征着保护封建专制的集权。但这一切我都设计成倾斜的,寓意这一切不是坚不可摧的,它呈现出一种风雨飘摇中摇摇欲坠的感觉。随着剧情的推进,两边的‘城墙’逐渐展开,在舞台中心形成一个巨大的‘V’字,象征着胜利(victory)的到来。”

上海歌剧院的灯光大师张顺昌则早早做好了功课,他带着徒弟刘沈辉快速地体现着导演和舞美设计的要求,并对舞台上某些局限从灯光方面进行弥补。排练期间,他们不时地交流着各自的设想并相互配合完善丰富着设想,仅用十个小时就完成了对光。对于一部原创作品来说,这样高速的效率、默契的配合令人拍手称赞。事实证明,《晨钟》的灯光效果也成了舞台呈现的点睛之笔。

制作:以革命先烈为榜样

在《晨钟》里饰演李大钊的是上海歌剧院青年歌唱家于浩磊。对他来说,最大的难点在于对角色内心深处的理解和剖析,因为没有身处那个时代,没有亲身的体验,他很难去体会国破家亡的时代背景下主人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舞台上一次次的排练和私下里一次次的讨论中,他逐渐对李大钊这个人物有了新的认识。“李大钊做了身处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最勇敢的决定。他的伟大不仅仅在于他影响了自己所在的时代和社会,更重要的是他坚定的信仰,对于我们这一代人甚至未来的年轻人来说,都是一种有力的指引。”

上海歌剧院院长许忠就原创歌剧《晨钟》接受记者采访

和于浩磊一样,扮演《晨钟》其他主要角色的演员徐晓英、郑瑶、陈朝宾等,都是“80后”青年演员。在近三个月的排练中,上海歌剧院院长许忠看到了他们的成长。从音乐会版到舞台版,演员们越来越“入戏”,在舞台上塑造出有血有肉的人物,传递出打动人心的情感。许忠表示,中国近百年的这段文明历史与大钊先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对共产主义信仰的坚守密切相关。而《晨钟》的舞台版呈现,也希望能通过这些年轻人对这样一部英雄史诗的演绎,吸引和感染更多的年轻观众,致敬先烈、不忘初心。

如何用歌剧的形式来表现李大钊这样一个人物,如何用西洋乐器将中国的百年风云、将我们革命先烈的精神体现出来?它的优势在哪里?许忠说,这部原创歌剧最大的优势是“人声”。“我觉得人类的声音是最好的沟通语言,音乐是能够有很多的感染力和内涵的。而人声恰恰是表达情感最佳的方式。当我们不能用语言表达时,声音就成了传递感情最有力量的方式。这就是我所认为的歌剧魅力的所在。”

《晨钟》的问世整整历时两年。许忠还记得,两年前的冬天去南京探访编剧姚远,他们踏着风雪漫步在南京小巷,一顿简单的午餐、一杯热茶,打开了创作思路,剧组和演员确定后,他们又远赴北京会面导演胡宗琪,深入李大钊在北京生活的细节,整个创作过程既漫长又细致。许忠认为,两年的时间是符合艺术创作规律的,“我反对拔苗助长、一夜成名,抓到题材就开工、恨不得三个月就出活,这是很幼稚的。正因为有这样漫长的周期和反复探讨,我们才能达到今天的艺术效果。”

许忠表示,如果《晨钟》演出后,观众能记住里面一两首咏叹调,这部歌剧就算成功了。“首演不是终点,一部歌剧要成为经典,必须反复接受观众的检验。”的确,《晨钟》这部原创歌剧自启动以来,—直受到各方的关注。在即将迎来建国70周年、建党100周年的时候,上海歌剧院的原创歌剧《晨钟》更是对如李大钊那样为中国的独立解放富强做出牺牲的先驱们的致敬。祝愿《晨钟》能越走越远,成为一部可被传唱的中国歌剧。

猜你喜欢
晨钟歌剧院李大钊
山东晨钟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李大钊《青春》
Improved sensitivity on detection of Cu and Cr in liquids using glow discharge technology assisted with LIBS
李大钊
Isotope shift of the 2s 2S1/2 →2p 2P1/2,3/2 transitions of Li-like Ca ions*
Calculations of atomic polarizability for beryllium using MCDHF meth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