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银行认证标准体系与运行机制建设研究

2018-12-06 13:26吴南中李慧玲
职业技术教育 2018年18期
关键词:学分银行体系建设运行机制

吴南中 李慧玲

摘 要 学分银行认证标准体系是学分银行建设的核心一环,是学分银行建设并发挥其作用的关键。学分银行认证标准体系建设需要满足专业与学科的基本要求、服务终身学习体系的“沟通”需求、实现激发学习者参与学习的动力、加强教育系统内部资源共享和拓展教育资源等作用。学分银行认证标准体系建设需要满足科学性原则、实质等效原则、“成效为本”原则及时效性原则;建设内容包括资历与资格认证标准、专业认证标准、学分认证标准以及认证与转换流程;学分银行认证标准体系的运行机制建设重点是管理机制、投入机制、合作机制、评价机制和信息保障机制。整个认证标准体系建设需要以认证标准为核心,与运行机制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和配合。

关键词 学分银行;认证标准;体系建设;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 G72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8)18-0044-06

学分银行是一种以学分制为基础创建的学习者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的制度体系,其目标是沟通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实现教育体系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开放性,促进个体参与终身学习并获取成果[1]。作为学分银行体系运行的核心,学分认证、积累与转换的相关制度是学分银行制度体系的内核和主要功能。学分认证、积累与转换的基础是有质量的学分。如何衡量学分的质量,如何大批量地保证所认证的学分是有质量的,是学分银行开展学分认证、积累与转换的关键。在国外,有的国家通过建立严格的过程保证,确保学习时间;有的国家建立了严格的联盟体系,通过控制联盟成员实现质量共建;有的国家研发了成效为本的评审机制;有的国家通过资历框架实现学分的互认。在中国,由于庞杂的教育类型和规模巨大的学习者群体,以及区域质量差别、不同类型教育质量差别、不同级别质量差别等现实原因,学者们更倾向于建立一套认证标准来判断学分等成果的质量,适应学分银行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的需要。如何建设认证标准,如何运行,成为摆在学分银行建设者面前的重要问题。

一、学分银行认证标准体系释义

学分银行认证标准体系指的是以学分银行为渠道的认证标准体系,主要认证内容是课程学分、专业认证、资格认证、其他学习成果认证(如先前学习认定、学习成就认定等)的认证标准及其运行体系。在高等教育领域和继续教育领域,认证是较为常见的现象,体现为通过先前经验的认定,给予一定的课程学分[2]。但国家层面来建立相关的制度体系出现的较晚,起源于最近兴起的资历框架建设和学分银行建设。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后,在终身教育思潮的影响下,建立学分认证制度,支持终身教育,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的沟通与衔接,成为一种国际潮流。尤其是非学历教育成果的认证受到广泛重视,UNESCO下属的终身学习研究所还专门研制了《非正规与非正式学习成果的识别、验证和认证指南》,指导各国的学分认证研究[3]。在学分银行建设中,由于其被赋予了沟通各级各类教育的重任,需要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和高等教育类型中建立标准体系,实现各级各类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与转换功能。如学分认证标准、成果认证标准、学历认证标准等,实现按照一定的标准认证各种学习成果,形成学分银行的公信力和保证学习成果认证的质量,并发挥方向指引性、满足社会需求、最低质量保证功效等。学分银行标准体系就是一系列学分银行认证与转换的标准,包括认证标准本身和认证与转换规则。学分银行认证标准本身指的是各级学习成果的认证标准,运行体系指的是学分银行认证标准体系的认证过程与转换规则,是在认证与转换学习成果过程中的规则和规范,认证与转换规则是标准的支持,有的观点认为认证与转换规则是标准本身,是保证标准得以正常认证的标准。本研究认为,认证与转换规则是标准体系建设的内容,但认证与转换规则并不属于認证标准本身,而是搭建标准与认证运行机制之间的桥梁,是保证标准合理、合法运行的要素,相对于标准而言,变动性较小,与学科和专业的关系较小。

二、学分银行认证标准体系建设的基本依据和建设原则

学分银行认证标准不同于一般的技术标准,制约标准建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就主观因素而言,标准具有一定的价值倾向性,需要满足主流社会价值观的需求;从客观因素上讲,由于领域不同、层级不同、需求不同,存在不同的要求,折射到评价体系就是标准上的差异。要建立学分银行认证标准体系,需要找准建设的基本依据,依托特定的建设原则来形成学分银行的认证标准体系。

(一)学分银行认证标准体系建设的基本依据

1.专业与学科的基本要求

认证标准体系是“流通标准”,存在的前提是受到各个组织的认可,不管认证为何种类型的成果,其前提条件是满足社会对拥有该成果的独有价值的认同,即获取该成果后,学习者能在社会找到匹配的身份认同或者利益回报,形成专业能力或者某种技能。专业和学科的基本要求是标准建设的基准。一般来说,专业和学科的要求需要按照社会专业群体对该类型的基本工作要求,按照层级的要求,通过行业专家、学科专家、教育工作者、学习者共同组成的认证委员会形成讨论稿,广泛征求意见来实现。比如本科物流专业的认证标准是招聘物流从业人员的相关知识、技能和能力主流要求。按照主流要求,经过梳理和认证委员会讨论,形成基础的规范。同时,大数据辅助是获取相应标准和规范的有效手段,通过捕捉各类招聘平台的专业技能需求,通过聚类分析等技术手段,可以得到初步的社会需求。

2. 服务终身学习体系的“沟通”需求

终身学习社会是建立在学习者自主参与学习基础上的社会形态,学习是一种生存方式,是贯彻一生的。终身学习社会的核心是终身学习体系。终身学习体系是一种内在关联性、持续性和教育一致性的体系,内在特征是促进学习者学习潜能的发挥,外在特征是不同教育的沟通与衔接,本质是一个开放性、自由性的系统,“是各级各类教育的相互沟通和衔接,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立交桥”[4]。学分银行是服务终身学习体系建设的支柱,其效用在于通过学分的认证、积累与转换,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的沟通与衔接。在中国,面对如此庞杂的教育体系,以纯粹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不能解决行业质疑和社会适用的问题,建立认证标准体系,使教育体系的教育输出有一定的基准,运行过程有规范的流程保证,真正实现按“标准”输出或者高于“标准”输出,使学分、成果和资历的个人促进功效、用人单位满意功效和社会认可功效得到充分的释放。

3.激发学习者参与学习动力

心理学相关研究表明,学习动力是学习主体对学习行为在价值判断基础上的心理驱动[5]。当学习成果对于学习者有用时,学习者的积极性会得到显著提升[6]。认证标准体系具有动力激发功效,能促进学习者积极参与学习并拓展学习通道:首先,认证标准体系是获取社会认可的依据。获取与标准相符合的知识、能力和技能,说明自身具备了认证与转换的能力,也能给予自身积极的反馈,促进更投入地参与终身学习。其次,标准可以检测自身的提升程度。在标准体系缺乏的时候,自身很难准确判断学习成效达到了社会需求的何种层次。认证标准体系的建设可以清晰明确自身所获得的提升程度,进而进一步设计自身的发展路径,实现既有目标指引,又切实可行的发展。同时,其运行规范提供了参与的通道,学习者通过不同途径获取的学习成果,可以转化为自身能力提升的基石,对激活学习者参与学习具有积极作用。

4.加强教育系统内部资源共享

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桎梏”是资源的分离。由于资源的分离造成了资源建设的低水平重复,消耗了有限的教育资源,也造成了“资源汪洋”和“资源匮乏”共存的现实。认证标准体系的建设能促进整个资源体系按照认证标准的要求建设资源,弥补资源建设标准缺乏的“短板”,促进整个资源体系的质量提升。在这样的前提下,教育机构有条件设计有效的共享共建机制,通过顶层设计和体系性的政策推动,有效的接入外部资源,将已经认证的资源为己所用,实现资源在教育体系的流动,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使资源建设服务更多的学习者。

5.拓展教育资源

在终身学习时代,除学校教育体系和有明确目的、结构化的学习,还存在各类非正式的学习。尤其是作为在职学习者,他们的学习来源有可能是同伴的经验、自身的探索等,学习成果可能是专利、论文、项目建设,他们自身希望这类基于工作经验的学习成果能通过一定的通道得到认证。认证标准体系的建立给予了这种可能性,同时也拓展了教育资源的内涵,促进政府在扩大适应终身学习体系的场馆建设、基地建设等方面投入更多的资源,满足终身学习体系构建的需要。

(二)学分银行认证标准体系建设原则

1.科学性原则

认证标准体系建设是学分银行的基础,蕴含了社会对所认证学习成果的要求,也需要和教育现实情形进行匹配,认证标准体系的科学性是前提。首先,认证标准体系要适应多种教育机构办学的特色,按照知识、技能和能力的统一要求,构建既能满足社会需求,又能体现教育现状的标准。其次,认证标准体系的科学性还体现在可操作性的基础上。要实现认证标准体系的可操作性,需要满足教育不同层次对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要求,同时也要符合国家的政策、法规和教育改革的方向,还必须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和便于操作。同时,认证标准体系的本身是可以清晰区分的,不存在模棱两可或者是没有准确度量的内容。

2.实质等效原则

实质等效指的是认证标准需要按照成果本身所体现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层次,建设与之配套的认证标准体系。在学分银行成果体系中,既有学历教育,也有非学历教育,还有基于工作场的成长,以及各类知识产权、论文成果等。要建立适合多种类型成果流动的学分银行标准体系,需要把握“实质等效”的原则,实现知识、技能和能力上的综合,保持成果认证的社会效应。

3.“成效为本”原则

成效为本是一种从输出视角评价事务有效性的方式。按照章玳等人的研究,教学评价的成效为本指的是以学习成果为依据,在“完成课程、专业等学习取得相应学位之后,知道什么、理解什么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能够做什么”[7],“其实质是认知变化、技能变化、情感变化和个体行为变化”,关键在“产出”[8]。作为覆盖多种类型学习成果的认证标准体系,强化过程容易导致通道的狭隘,成效为可以测量的成效,证明自身所具备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能提升学分银行认证标准体系的科学性,降低社会认可的难度。

4.时效性原则

学分银行的认证标准体系是具备时效的,这不仅和对接社会的知识变迁和技能转换相关,也与整体教育体系的发展相关。首先,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下的制造业削弱了传统工业生产的“流水线”模式,逐步向自动化转变,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将信息、资源和人员整合在一起,构建成一个CPS系统(信息物理系统),也推进了知识更新、技术更新、模式更新,同时改变了学科教育内容和标准体系。认证标准体系需要按照产业更新周期开展标准更新,满足学分银行发展的需要。其次,教育本身是一个不断进步的体系。认证标准体系本身具有提升教育整体质量的功效。质量提升的道路是没有止境的,达到一定阶段后,势必在此基础上形成更高的标准,促进教育的发展,认证标准体系必须与不断进步的要求相吻合。

三、学分银行认证标准体系建设的运行机制

学分银行运行的内核是学分银行系列认证标准,其运行流程和管理机制对运行机制提供支持保障。围绕学分银行认证标准的建设内容,结合实践情况,设计学分银行标准体系建设的运行机制,包括学分银行认证标准体系的内容、学分银行标准建设的保障机制、学分银行标准体系建设的运行流程。见图1。

图1 学分银行认证标准运行图

(一)学分银行认证标准体系建设的内容

1.资历框架建设

资历框架是根据知识、技能和能力要求,构建的一个连续的被认可的资历阶梯[9]。资历框架的本质是资历标准,资历框架因为“提供一个协调、整合、可比较的资历系统,形成各个层次教育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统一评价标准,保证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10],构建一个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层次体系,成为学分银行认证标准体系建设的依据。资历框架建设的关键是通过资历框架建设,形成同一級别的资历在知识、技能和能力上的可比较“基准”;其可靠性的保证是行业认可,以行业为主导的资历框架更适应资历框架的建设,较之学分银行主导的资历框架,行业主导在实践中实现的难度较大。资历框架建设是认证标准体系建设中最为核心的内容,是认证标准体系能否得到社会认可的关键。

2.专业认证标准

专业认证标准指的是在资历框架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相同或相似专业在不同阶段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特征,形成认证单元,以便评估学习者在专业领域不同级别所应具有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专业认证标准是行业资历框架的分支,依托行业资历框架建设。专业认证标准既是认证专业资历的基础,也是各类非学历教育达到某种层次的一种能力肯定,是进入后续学习或者获取相应报酬和身份的条件。

3.学分认证标准建设

学分认证标准一般指的是通过各类课程学习,认证为课程学分,是课程内在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标准要求。其建设范围既包括学历教育学分,也包括非学历教育学分,以及学历教育学分与非学历教育学分之间的转换标准。在认证标准体系中处于最基础的部分,也是最为庞大、应用最多、更新最快的部分,是认证标准体系的主体。课程认证标准建设既需要满足一般资历框架所要求的能力层次要求,也需要根据专业认证标准和社会需求情况进行不断更新和补充。

4.资格认证标准建设

资格认证标准建设指的是证书和各类非学历学习成果的认证。证书和非学历学习成果由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历的要求,是终身学习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确立证书与非学历学习成果和知识、技能与能力的对应关系是资格认证的核心内容。同时,还需要通过证书规定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要求,与学历教育的课程学习等形成联系,通过一定的规则转化为课程学分和专业资历。

5.运行体系建设

运行体系建设是认证标准体系建设的一部分,也是各类认证标准落地的关键。认证流程的规范,能确保整个认证体系建设的规范。认证的功能实现是目标机构对结果的认同,不仅需要成果本身是有质量的,还需要认证过程是合法、规范和透明的。运行体系建设就是对工作规则、工作流程的设置,将认证的合法身份、恰当标准和工作方式以程序化、规范化和流程化的方式制定出来,形成业务流,从过程层面确保结果规范。

(二)学分银行建设标准体系建设的保障机制

1.管理机制

学分银行认证标准体系建设是一项巨大而庞杂的工程,涉及课程学分认证标准、证书认证标准、学历认证标准、资历认证标准等,需要涉及各类资源的调动、各类关系的协调、各种理念和理论知识的传达,以及决定先建后建等相关的顶层设计。这些工作的开展需要借助运行良好的管理体系来实现。学分银行认证标准体系建设的管理机制是按照职责建立不同的层级机制,比如资格认证标准与资历框架建设应该是政府组织行为;专业认证标准是政府领导下的行业主导行为;学分认证标准是学分银行主导下的标准建设委员会行为。

2.投入机制

学分银行认证标准体系建设需要投入源源不断的资源,最为重要的是资金投入和人才投入。在资金投入上,作为建设主体的政府要有稳定和充足的预算;在人才投入上,不仅要保证学分银行标准体系建设所需要的管理者,还需要行业、教育系统、信息技术人才的支持。

3.合作机制

任何实体都无法完成全部认证标准体系的建设,更无法维护标准体系的更新。合作机制是认证标准体系建设的关键要素。合作是解决组织架构、协同建设、标准利用、有效反馈的唯一方略,缺乏有效合作,无法实现学分银行沟通的功效,也无法建立起学分银行的认证标准体系。

4.评价机制

认证标准体系的学术性、规范性、适应性和完整性必须经过评审机制的审查,以确保认证结果的质量。可以说,评价机制起到质量把控的环节。评价机制的基本原理是按照社会需求、学科发展和标准所属等级进行评价,确保所建设标准体系建设的科学性和适用性。

(三)学分银行标准体系建设的运行流程

1.管理机制建设是学分银行认证标准体系建设的基础

管理机制指的是学分银行标准建设中各相关主体间的关系及其运行方式的协调机制,通过下达计划,协同各种资源,执行指导、服务、监督等保证过程,并对结果实施激励。具有三层特征:在层次上需要强化从政府到教育机构以及到个人的多种层次;在形式上需要强化行政、计划、指导、服务和监督;在功能上需要强调激励、制约和保障。学分银行认证标准体系建设的管理体制主要有领导机构、管理与执行机构、学术保证机构。领导机构负责各类标准规划的制定、管理和执行机构、学术保证机构的组建和组织,以及调动各种资源服务标准体系的建设与执行。管理执行机构负责组织具体的各类标准建设与运行,比如资历框架建设机构负责与行业委员会沟通,通过组织行业专家、教育专家和学习者群体开展资历框架的建设。学术保证机构对各类标准的社会适用性、教育适用性和学习适用性进行基于学术标准的核查。

2.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是学分银行标准体系建设运行的基本保障

学分银行不是盈利机构,是服务终身教育体系的载体,学分银行在早期并不产生收入,从现有的学分银行建设实践来看,还没有成熟的商业模式,其运行依靠政府和举办机构的投入。广义上的学分银行认证标准体系建设与运行涵盖的范围很大,比如对弱势机构的教学质量改造,满足其提供的资历的基本质量,这需要从资源建设、运行过程和内部评价机制等方面做出全方位的改善,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资源投入。从狭义的认证标准体系建设本身来讲,通过投入资源和资金,确保标准体系的建设和运行,是投入机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也是当前的实际需要。政府预算是资金投入的主体,政府需要通过预算项目,在初期保持建设的力度,在后期保持持续的更新。适当收取标准的使用费用,也是维持学分银行认证标准建设的有效手段。

3.建立具有良好协作关系的合作机制是标准体系建设的内在要求

学分银行认证标准建设是一个巨大的工程,达成一个行业企业、教育机构和社会共同认可的标准是一件需要组织协同的事情,标准本身具有实效性,需要与社会日益变化的需求对接。良好协作关系的先决条件是形成具有特定目标、共同愿景、真诚合作的共同體。由于学分银行认证标准参与的多种来源需求,体现了不同的志趣追求、利益出发点和价值取向,需要通过共同愿景的形成、合作机制的科学有效、组织的强力推进等措施的综合,将学分银行标准体系建设的目标转换为团队的共同意识,进而形成一个富有引力的精神空间,转换为共同决策和行动,形成合作共同体。

(四)評价机制是保证学分银行认证标准体系建设质量的防线

由于学分银行标准体系建设的范围较广、面对的主体多元、涉及的情境复杂,需要对建成的标准体系形成评价机制,确保学分银行标准体系的质量保证价值与社会需求的互动,提升学分银行的社会公信力。首先,多元参与是学分银行标准体系评价机制的外在形式。学分银行标准体系建设与运行涉及各方面利益,评价机制需要考虑政府对教育系统的质量要求,也需要考虑行业企业的现行需要和发展趋势,同时也与相应级别的学习者学习能力匹配。要综合考虑不同主体对学分银行标准体系的要求,构建一个多元参与体系,使多元参与成为评价机制的常态。比如重庆广播电视大学主导的学分银行建设就将学分认证委员会的范围拓展到行业和学习者,开展对各类标准的审核。其次,公信力是学分银行标准体系评价机制的内在要求。学分银行认证标准应成为一种应用标准,就必须考虑其公信力的问题。公信力的内在要求是标准的可信性,要保证标准的可信,评价机制不仅需要对内容的科学性负责,同时还需要将规范的评价过程、权威的评价专家等要素整合起来,开展评价工作。再次,相互协同是评价机制发挥作用的关键。评价的效用是反馈,评价机制的构建要将反馈渠道作为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评价信息提升标准体系建设的质量,同时通过标准的导向影响教育教学层面。

(五)信息保障机制

学分银行标准体系要以信息化平台和大数据技术为手段,构建信息保障手段。信息保障手段指的是认证标准体系的建设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包括大数据在内的信息技术手段贯彻于标准体系建设过程之中。比如建立专业认证标准的依据是社会对该层次专业的知识、能力和技能的需求,建立该标准可以通过大数据工具对社会该类招聘信息的要求进行收集,并梳理相关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要素,支持服务于资历框架建设、行业认证标准建设、学分认证标准建设等。此外,认证标准体系使用反馈、认证标准建设过程中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内容建模分析,以及学分银行信息管理平台的相关数据收集,都是保证学分银行标准体系建成的重要因素。

四、结语

学分银行认证标准体系是学分银行建设的关键一环,同时也是发挥学分银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功效的重要抓手。学分银行认证标准体系内容庞杂、涉及面广、投入资源大,其建设必定是一个持续和渐进的过程。学分银行认证标准体系建设的本质是一种评价建设,其核心是建立能力的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由于能力本身是人与环境的互动,内蕴于人的态度、情绪、价值观、动机等方面,标准能描述的是外显于人对生活世界的需求,如知识、技能和能力。因此,在建设认证标准体系过程中,不仅需要构建一个体现不同层级学习者水平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认证标准,同时,如何在标准中渗入智慧和美德等素养要素,或者是提供相应要素的表现机会,是标准体系建设需要持续考虑的问题。

参 考 文 献

[1]吴南中.基于学分银行的课程建设逻辑与运行体系[J].成人教育,2017(5):55-60.

[2]王海东.我国学习成果认证制度探索与自学考试制度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15(8):57-61.

[3]UNESCO Institute for lifelong Learning. Guidelines for Recognition,Validation and Accreditation of the Outcomes of Non-formal and Informal Learning[EB/OL].[2017-09-26].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21/002163/216360e.pdf.

[4]吴南中,夏海鹰.以学分银行为支架的区域性终身学习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7(10):63-69.

[5]刘燕,高艳,等.大学生学习动力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3(7):69-72.

[6]吴南中.学分银行建设的动力机制及其构建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7(4):72-78.

[7][8]章玳.香港高校基于成效为本的课程改革与启示[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1):79-84.

[9]European Parliament.Glossary Recommendation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European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 for Lifelong Learning[EB/OL].[2017-09-01].http://www.eucen.eu/EQFpro/GeneralDocs/FilesFeb09/GLOSSARY.pdf.

[10]张伟远,段承贵.终身学习立交桥构建的国际发展与比较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3(9):9-15.

Research on Construction of Certification Standard System and Operating Mechanism of Credit Bank

Wu Nanzhong, Li Huiling

Abstract  The credit bank certification standard system is a core link of credit bank construction, and is the key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redit bank and play its rol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redit bank certification standard system needs to meet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the specialty and discipline, serve the “communication” demand of the lifelong learning system, stimulate learners to participate in learning, enhance the internal resource sharing of education system and expand the education resourc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redit bank certification standard system needs to meet the scientific principle, the principle of substantial equivalence, the principle of “results-oriented” and the principle of timeliness. The construction content includes experience and qualification certification standards,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standards, credit certification standards as well as certification and conversion process. The operating mechanism construction of credit bank certification standard system focuses on management mechanism, investment mechanism, cooperation mechanism, evaluation mechanism and information guarantee mechanism.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whole certification standard system needs to take the certification standard as the core and form a good interaction and cooperation with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Key words  credit bank; certificating standard; system construction; operating mechanism

Author  Wu Nanzhong, associate professor of Chongqing Radio and Television University (Chongqing 401520); Li Huiling, associate professor of Chongqing Radio and Television University

猜你喜欢
学分银行体系建设运行机制
在线家庭教育支持服务体系的构建、运行与保障
双证制嵌入学分银行社会服务体系策略研究*
提升防灾减灾能力的河北方案
试析“学分银行”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运用
唐山高新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学分银行—信息化时代学习体系变化的要求
政治生态视域下我国政协协商民主的创新对策探讨
警犬使用法制化体系建设初探
新余广电新媒体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土建类专业产教创深度融合机制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