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因素对南昌、泉州、西安等城市方言的影响

2018-12-06 09:34:48张一林徐小青马瑞喧
经济研究导刊 2018年29期
关键词:闽南泉州方言

张一林,徐小青,陈 婷,马瑞喧

(上饶师范学院历史地理与旅游学院,江西上饶334000)

一、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对南昌话的影响

经济的繁荣发展,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广泛交流,也促进了语言的融合发展。唐代景德镇瓷器比较有名,与南昌陶瓷贸易频繁,促进了两地的交流,两地的方言也因此大体相同。再加上大运河和大庾岭道的畅通,江西省成为长江中游地区南北东西的交通枢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江西省与北方和岭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强了江西省与北方和岭南地区的交流,丰富了南昌方言。作为中外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对外贸易,在唐代有了重大发展:中国船队可以直航西亚东非;对外贸易的传统优势产品除丝绸外,还加上了“瓷器”与“茶叶”。丝、瓷、茶三大名品从中国走向全世界,陆、海丝绸之路变成丝瓷之路。魏征曾这样写道:“美玉明珠,孔翠犀象,大宛之马,西旅之獒,或无足也,或无情也,生于八荒之表,途遥万里之外,重驿入贡,道路不绝者,何哉?盖由于中国之所以好也。”[1]丝瓷之路向他国展示了唐朝的繁荣,促进了唐代与他国的经济交流,也为南昌方言的发展创造语言环境。

两宋时期,出现了很多商业性农业生产,甚至出现了日益专业化的各种生产区域。农产品、瓷器、布帛等生活必需品和纸张、书籍、砚台等文化用品一方面从鄱阳湖出发,经过长江流域、京杭大运河,进行沿途贸易,最后到达北方,进行江西与北方地区的交易;另一方面,通过大庾岭输出,并由岭南输入香料,与官绅富家进行交易。农业、手工业生产全盛,岭路开拓,航道畅通,加上位于四通八达的冲要区域,为商业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各种有利条件,使得南北方语言间有了接触的机会,促进了南昌方言区、粤语方言区与北方方言地区的再融合。

(二)对泉州话的影响

泉州濒临太平洋。福建省境内有闽江、木兰溪、汀江、晋江和九龙江,河网发达,水上交通方便,经济贸易的发展以海上贸易为主。唐初,社会发展稳定,在福州至泉州一线的沿海地区,人们围海造田,举办了很多工程。中原和江东地区的移民带来的先进生产技术,促进了福建经济发展,同时,也使闽南方言增加了汉语词和吴语词,丰富着闽南方言。唐末五代时期建立的闽国政权,甚至留从效、陈洪进执政期间,都在在泉州实行保境安民的政策,泉州境内的县级官员努力安抚百姓、鼓励生产,泉州经济快速恢复[2]。泉州和平安定的环境吸引了内地移民的来居,“蕃客”(外国商人)由广州移向泉州,都加速了泉州的经济发展,给闽南方言添加了部分新的元素。北宋时期是泉州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北宋初期的泉州港已跻身于三大海港之列,大量外商来到泉州贸易。靖康之变后,北宋皇室被迫南移定居杭州,并在此建立南宋政权。南宋王朝财政问题日趋严重,而海上贸易利润巨大,泉州又十分靠近杭州。因此,统治者更加精心的经营泉州,泉州港成为当时的第一大港。

元朝时期,泉州比广州在距离上更加接近大都(今北京市),发展趋势也优于广州,并且在蒲寿庚的影响下,保存完好。更重要的是,统治者考虑经济利益的需要,继续发展泉州港。因此,泉州港极盛于元代,与世界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商贸交往密切,影响力可与亚力山大港匹敌。国内外商贾从泉州运载丝绸、瓷器、茶叶等货物往他国销售,从他国运来香料、药材、珠宝到中国贸易,泉州港呈现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3]。宋元时期,泉州港经济发展,尤其是与海外商贾的交往融合,给闽南方言添加了大量带有异国特色的新元素。后来,泉州港因为战乱和“禁海令”的影响,经济地位下降,又因为贸易中心向福州转移而日渐萧条。因此,经济因素对闽南方言的影响减弱。

(三)对西安话的影响

西安的农业经济兴起较早,到秦汉时代,整个关中平原已经成为全国最富庶的经济地区之一,号称“天府”。又因为得天独厚的交通位置,使得关中平原自古以来又成为连接东西方的贸易中心。秦汉时期不仅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高峰,还是陕西历史的高峰时期。西汉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东西方经济交流的通路——丝绸之路,从此西汉王朝不断派使者分赴西域各国进行贸易活动。丝绸之路的开通和扩大,促进中原地区与西域、中亚以及西亚的经济和语言交流。继张骞通西域之后,班超、班勇父子经营西域,确保了“丝绸之路”的畅通,进一步加强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4],同时,进一步促进了西安方言与“丝绸之路”沿线各地方言之间的交流与融合。隋唐时期,突厥、吐谷浑等少数民族受降,与唐朝交往密切,为西安方言添加了异域特色。元朝时期,经济大致上以农业为主,其整体生产力虽然不如宋朝,但在生产技术、垦田面积、粮食产量、水利兴修以及棉花广泛种植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发展。

二、经济政策的影响

(一)对南昌话的影响

三国时期,农业经济政策主要表现为重视农业和充实农业劳动力。当时战乱纷飞、兵马不停,统治者为了发展农业生产,采取了增加农业劳动力的政策。一是招抚流民,安辑流亡;二是采用诸种手段对敌区人民进行招诱或劫掠或逼迁;三是劝课弄桑,发展农业。农业经济政策的实施,使人民稳定,扎根于土地,专心从事农业,给方言提供一个稳定的沉淀环境。

隋唐时期,政府注重发展经济,采取奖励农桑、开发矿产、发展手工业、招徕商旅等政策,在农业生产技术方面,无论是黄河流域的关中地区,还是三河地区与长江流域的荆杨地带,都是在继续利用前代生产技术措施及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把北方的一些经验技术向南方推广[5]。注重发展经济,采取奖励农桑、开发矿产、发展手工业、招徕商旅等政策。北宋时期,战乱结束,政府实行安辑流亡、给予田地、减赋轻役、奖励垦殖、兴修水利、发放农贷、劝课农桑等一系列农业发展政策,所以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积极的农业发展政策,如推广生产技术、降低税收、减轻农业生产压力、增加农作物的产量等,为当地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商品基础,也为方言交流提供物质基础。

根据以上分析,原始赣方言的语音系统在东汉末年已经大致形成,而语音是方言的区别性特征,就此意义说,原始赣方言应大致形成于东汉中后期,衍生于唐五代,其人文格局却一直延续到两宋之际才得以确立。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一种方言的确立并不仅仅取决于自身的语音特点,还取决于使用人口的多寡和文化影响力的强弱。而赣地区直到两宋之际才具备以上条件,南宋以后赣方言的语音系统基本稳定。

(二)对泉州话的影响

隋唐以前,泉州地区人多地少,当地居民以耕田为生十分艰难,主要以打渔为生。后因中原汉人南下带来先进的造船技术,泉州大规模发展海上贸易。下海贸易成为当时泉州人维持生计的主要方式。隋唐时期,泉州港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统治者为鼓励贸易,专门颁发敕令、诏书,让番客自由贸易,不得重税。于是,大量番商来到泉州,泉州方言第一次与欧亚各国语言发生大规模的融合。宋代设立泉州市舶司和建造番坊。市舶司监管海上贸易,征收贸易税。市舶司的设立,标志着泉州进入中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港的行列;番坊的建立,吸引了外国商客来泉州贸易,甚至是定居泉州。番客的到来,丰富了泉州方言的内容。元随宋制,依旧沿用市舶司,免除了出海的中国海商各类杂役,降低抽解比例,给予商客更大的自由权,泉州港的繁盛到达顶峰,与欧亚语言的交流亦达到顶峰。

闽南方言在汉昭帝设置冶县时产生萌芽,唐代基本形成。宋元时期,国家大力发展海上贸易,大量外商来到泉州贸易,给闽南方言注入新的血液,闽南方言定型成熟[6,7]。在泉州,由于没有出现汉人与土著争战的记录或其他有重大影响的战事,来源不同、时代不同、自然聚居点不同的入闽汉人所带来的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汉语方言特色,被很好地保留下来。

(三)对西安话的影响

历史上经济政策的变化导致陕西人口数量的三起二落。较好的经济政策使外来人口的不断涌入,反之,则相反。陕西历史文化不仅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而且在每一个历史层面都有截然不同的特点[8]。凡峰值均是社会安定时期,人口自然增长与机械增长同时进行,此时亦是陕西经济方言大发展、大规模接受外来语言的时期;而人口落至谷底时期,则是陕西经济崩溃之际,同时也是陕西方言衰落之时。

猜你喜欢
闽南泉州方言
方严的方言
东方少年(2022年28期)2022-11-23 07:09:46
泉州
幼儿画刊(2022年8期)2022-10-18 01:43:38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中国音乐学(2022年1期)2022-05-05 06:48:30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奇妙博物馆(2022年3期)2022-03-23 05:16:10
方言
今日农业(2021年15期)2021-11-26 03:30:27
闽南文化传承
快乐语文(2021年11期)2021-07-20 07:41:48
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
海峡姐妹(2020年10期)2020-10-28 08:08:20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