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盛源,杨俊美,陈建烨
(齐齐哈尔大学,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想保留住民族文化特色,原汁原味地再现民族文化的风采,就必须要坚定民族文化自信,将其与新时代中国的文化自信紧密结合起来。在全社会范围内培育尊重和保护民族文化的责任担当,使各族群众爱惜本民族的经典文化,使全社会认识和理解民族文化,增强自觉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动力,从而以民族文化自觉厚植文化自信。
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离不开民族文化的“画龙点睛”。民族传统文化无疑是新时代中国文化繁荣发展中最亮丽的一笔,也是最能突出文化特色的关键要素。无论是绘画、音乐、舞蹈、手工艺、劳作文化或者是民风民俗文化,都体现出了民族传统文化的独到之处。正是由于有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才使新时代的文化发展涵盖广泛、韵味无穷,更为现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因此,弘扬民族文化是在新时代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对增强文化自信具有直接作用,可以使我国文化在“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中,用更加从容、自信、自豪的面貌面对世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是促进民族文化与经济发展相统一的现实需要。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有利于打造民族文化特色品牌,形成一定的文化品牌市场影响力,以文化的杠杆撬动区域经济发展。一方面有助于人们更加关注民族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得到保护和珍视;另一方面,可以拉动区域经济增长,在手工业、旅游业、文化出版等方面,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从民族文化基因和资源的挖掘入手,形成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的有机统一。近几年来,一些热门综艺节目在传播民族文化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尝试,对民族文化进行了一系列的报道和采风,极大促进了传统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借助媒体渠道发现了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了对深入探索民族文化的意愿。正是在这种“一探究竟”心理的影响下,民族文化的神秘感、特色性才能够得到挖掘,继而转化成为生产力和经济增长点。
有助于加强对珍贵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使经典文化保护“跑赢”时间。近几年来,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频频陷入“后继无人”的危机,一些难度较高、传承已久的老手艺和口碑文化面临着无人“接班”的尴尬局面。这种现象无疑令人十分惋惜。在新时代中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有助于吸引青年一代加入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队伍,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留住本土的青年人才,另一方面可以促进高校、民族文化研究等学术和文化保护部门加强对民族文化人才的培养,培养一大批技术型文化遗产保护人才,使民族传统文化后继有人,在不断代的传承中,坚定和延续民族文化自信。
第一,民族文化自信缺乏降低了文化产品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我国民族文化发展源自于不同地区的自然、人文以及经济条件,包含着不同历史条件下各族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无穷智慧,浓缩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对自然界和文明发展的独特理解。然而,民族文化的瑰宝在当前商业化运作模式之下被简单、草率地描摹和复制,一些商家急于推向市场赚取回报,导致民族传统文化产业发展质量不高,群众对本民族文化的综合价值缺少充分的认识,造成民族文化挖掘不精准、不到位。第二,网络新媒体宣传力度不够,需进一步拓宽民族文化信息的传播领域。在全球化视野下,我国旅游业的竞争日趋激烈,“黄金周”国外游日渐走俏,在网络新媒体中随处可见“出国深度游”的消费宣传。然而,权威媒体对民族文化的宣传力度较小,网络新媒体的知名人物在此方面也缺少作为,使民族文化在多元文化复杂交织和碰撞中出现了“失语”危机。第三,传承人匮乏使民族传统文化人丁稀少,面临失传的危机。由于部分地区文化产业意识比较淡薄,青年一代远离家乡,老一代民族文化传承者逐渐衰老,“人亡艺绝”的危机已经紧随而至,而那些及时得到保护的民族文化最终走进了高校研究室、博物馆。大众化普及力度不足,使民族文化的传播困难重重。第四,不当的商业竞争扭曲了民族文化的发展路线。一些低端恶意的竞争行径为民族文化抹了黑,使包括旅游文化在内的王牌打出去却收不到回响,抑制了民族文化在新时代的发展。
民族文化是中国文化自信生成的动力来源之一,是我国文化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相关部门与全社会均有责任、有义务保存民族文化的实力。
一是要在复杂文化激烈交织的环境中避免被全盘“西化”的危机,主动加强对民族文化的关注。要从深层次上认识民族文化的历史与未来,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生态等多角度系统地认识民族文化的时代价值,增强我国公民的民族文化自信,以民族文化的特色优势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资源库,用对民族文化的时代再现讲好中国的文化故事。
二是坚定文化自信、传承民族文化要实现保护与发展相结合。一方面要重点加强对民族文化的挽救性挖掘和重点保护,另一方面要使民族文化转化成为看得见的效益。加快推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重点在全域旅游视域下开发民族特色文化之旅,积极树立“大旅游”观,以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带动文化型就业。将民族文化和旅游业发展充分地结合起来,使民族文化得到良好的保存和传承。与此同时,要加强对民族文化旅游的依法监督与监管。以旅游开发亮出民族文化的时代名片,有助于扩大民族文化的社会影响力,使民族文化不断打破区域局限,在世界范围形成影响力。
三是地方政府须加强文化引导,努力培养民间文化传播团体。可以鼓励民族地区的人民群众穿着传统服饰,由政府牵头举行一年一度的民族文化交流盛会,组织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例如,中国同江赫哲族旅游节、内蒙古草原文化节,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新疆举办的新民族特色美食技能大赛、“吐鲁番的葡萄会唱歌——新疆原创音乐节”等等,这些活动都是承载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通过政府牵头组织特色活动,使我国群众对民族文化进一步加深了解,增强群众对民族文化的心理认同,形成文化自豪感,从而坚定文化自信,生成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觉心理。
四是坚定文化自信,加强对民族优秀文化的学术研究。采取信息化手段,建立民族传统文化信息数据库,对民族文化进行信息化的长效留存。同时,对那些珍稀的民族文物要加强数字化整理。将一部分民族传统文化收入国内知名博物馆中,或可独立成馆,并配备专业化的民族文化讲解人员。加大资金投入,建立网络新媒体平台上的民族文化阅览基地,加强民族文化信息共享,通过建设数字化文化博物馆,将民族文物、文献等珍藏起来,使之包括音像、图文等多种形式,用数字化、不易损毁的方式得到长久的保留。
五是加强民族文化自信发展的法治建设,加强立法建设,对那些损害和滥用民族文化的行为加以惩处。依法明确监督与管理者的职责权限,规范民族文化市场的发展秩序。对那些违反行业规定和违法违纪的行为,要加强治理、及时公开,以健全的法律法规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避免在民族旅游景区出现产品同质化问题,不使游客产生“走到哪里都一样”的心理,不使民族文化的特色被误读和削减。为此,要及时加强民族文化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全面提升产品的质量,打造高端的民族商业文化运作模式。加强特色文化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丰富各族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加强配套设施建设,用心打造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品牌。积极依靠“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民族传统文化“走出去”的步伐,在更广泛的世界范围内绽放民族文化的时代光彩。
总之,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基因”,传承民族文化是在新时代培育文化自信的关键所在。应深刻认识弘扬民族文化对新时代文化自信发展的深层次价值,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研究,丰富民族文化传承的信息化手段。进一步依靠法治建设规范民族文化市场发展,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展现民族文化的时代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