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玉
(南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50)
收入差距问题是关系民生和社会稳定的关键问题。国家统计局2017年7月6日发布统计报告指出,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为0.465,比2012年的0.474下降0.009,但是仍然超过国际警戒线0.4。由此可以看出,民生领域仍然存在短板,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较大的收入分配差距不仅体现在城乡之间,也体现在行业之间。据2017年《中国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分析表明,我国现阶段行业间收入差距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第一,垄断经营性行业和高科技新兴行业收入最高。第二,劳动者间工资两级分化严重。第三,行业间收入差距呈现出地区差异。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个人天赋和劳动能力的差别也会带来一定的收入差距。这种合理的差距有利于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也有利于刺激工人实现人力资本投资,实现由简单劳动向复杂劳动的转化。但这种行业间收入差距一旦扩大到不合理的范围就有可能激化矛盾。收入差距的逐渐扩大会导致人们心理失衡,不断挑战个人的心理底线,构成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因此,深入剖析行业间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有助于增强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行业间收入差距的扩大是多方面因素合力的结果,包括垄断、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对外开放程度差异等等。而教育事业发展的不充分、不平衡直接导致人力资本积累的差异,会从源头上导致行业间的收入差距,因此是我们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
教育对于个人、企业和国家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虽然学历和能力并不能完全等同,但在信息不对称的劳动力市场上,学历往往是展现自己能力的主要信号,也是决定收入阶层的主要信号。
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寻求职业,需要必要的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是指劳动者受到教育、培训等方面的投资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行业间职工的收入差距主要表现为职工的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贡献的差距,而导致这些差距的原因,除了个人能力天赋的先天差异,更多的是取决于接受教育的程度和质量。具备专业的技能和知识的从业者,付出复杂脑力劳动和专业化劳动,薪资报酬也会随之水涨船高,成为整个劳动力市场上最具有优势的竞争者。对专业技能和劳动力素质要求较低的行业,劳动力群体数量庞大,彼此间对工作岗位的竞争增强,导致劳动报酬相对下降。这就形成了在劳动力市场上,由于接受教育的程度和质量差异导致的人力资本积累的差异,直接形成了较大的行业间收入差距。
基础教育满足公共物品的特征,我国已全面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在教育领域,政府通过大量财政支出和扶持,援助贫困学生,提高城乡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从教育质量和教育效果来看,我国城乡教育发展不平等,地区教育发展不平等问题仍很突出。高收入家庭的子女会相应享受更好的基础教育资源,如贵族学校、私立学校。低收入家庭的子女享受不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如偏远山区的留守儿童。加之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模式,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师资力量配置失衡都成为了阻碍教育公平的主要因素。
在我国边远贫困山区,有大量留守儿童的存在。这些儿童的父母大多是外出务工的低收入群体,无法给子女提供优质的基础教育资源,孩子只能像父母一样付出简单体力劳动,赚取低廉的报酬。这样低收入、低技能的恶性循环使得收入差距在代际之间进行传递。因此,重视教育的公平问题,尤其是基础教育中优质资源的合理配置,是提高人力资本积累的基础,也是解决我国行业收入差距较大的前提条件。
高等教育阶段,由于教育产品转向私人物品性质,开始涉及到收入差距带来的不平等问题。有许多学生因为家庭环境等外部性因素,被迫放弃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无法继续学习专业化知识。高校自身的发展也存在不平衡的现象。经济贫困落后地区的高校面临着严峻的教育科研发展问题,逐渐处于边缘地带,经济发展水平带来的办学条件不足,科研能力欠缺,使其在市场竞争中长期处于劣势地位。当今我国高等教育也存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人才培养不能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的问题。
在中低收入阶层中,缺少职业教育的培训是无法进入到高收入行业,扩大行业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而开展职业教育是破解行业收入差距难题的突破口。有学者指出,“影响新生代农民工非农收入水平的最主要因素是培训,接受1个月以上的培训会使新生代农民工非农收入增长11.2%。”职业教育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技能,侧重于应用知识的学习,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低收入阶层的劳动者掌握一技之长,获得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平等机会,有更大的机会找到工作,从事复杂劳动,获得比简单劳动更可观的收入,并在劳动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技能,磨练技术,提高收入。
近年来,我国陆续颁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措施,但与基础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的生存环境并不乐观。首先,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程度与发达国家相差较大。我国城镇就业人口中技能型劳动者仅占32.9%,其余为非技能和低技能劳动者,而发达国家基本上都是技能工人。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对高专业技能的工人需求量增加,这些专业技能工人更多需要职业教育的培训,而职业培训的水平显然跟不上。其次,政策方面不健全未成体系,例如并没有独立于普通教育的职业教师的资格认定体系,企业对于职教学生在实习和工作安排上区别对待。最后职业教育的优质师资配比相较于普通教育差距甚大。据调查,具有高级职称的职教教师的比重仅为17.91%。受传统社会观念的影响,接受职业教育似乎是对学习能力的否定,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甚至就业歧视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缓慢的主要因素。
第一,基础教育的公共物品性质的核心是不仅保证初级教育和中等教育的公平资源分配,更是优质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区域分配均等化。除了保证学校在硬件条件上的优化,如校舍、教室、操场、教材等方面要加强建设,让学生在安全舒适的环境中接受教育,更重要的是重视软件条件的提升。政府要适度调节城乡户籍制度,保证农村地区的孩子享受到城镇地区同等优质的教育资源,避免因为户籍制度进一步激化城乡间发展的矛盾。
第一,要重视人才培养的质量。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更是教育的根本宗旨。要建立相应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积极努力探索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发展模式。要加大对经济落后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关注和政策倾斜,在师资力量配比、教学配套设施的完善上给予更多关注。通过在经济落后地区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使高素质人才运用所学知识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实现自己的价值。
第二,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市场对高素质高专业技能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各高端产业需要的从业者必须有过硬的专业技能,优质的实践操作能力,扎实的知识储备。因此,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仅要提升质量,更要根据市场需求合理优化学科结构,加强学生专业知识的夯实,使培养的学生素质和质量能精准满足市场需求。既保证高素质人才充分就业,获得高收入,又保证劳动力的精准高效配给,推动经济的发展。
第一,要对职业教育有合理的认知,职业教育予以高度的重视。接受职业教育并不是学习能力差的表现,相反,通过职业教育我们会更精准地提升专业化技能。在高薪行业中,对高水平的专业化劳动需求很大,因此个人要对职业教育有正确的认知。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要不断增加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构建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扭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
第二,政府要重视职业教育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功能,建全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在保证基础教育均等化公平实现的基础上,推动职业教育向公共物品性质的转变。加大对职业教育领域的财政拨款力度,提高职教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优化教学资源的区域公平配置,推动教学方式、师资结构全方位系统性的改革。推动各项配套法律条例的健全与完善。提供公平优质的资源,保证每个社会成员不受其他因素的限制公平接受职业教育,从而获得公平进入市场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