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磊
(黄河科技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郑州 450000)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实验室已成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承担着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双重任务。由于从业人员参差不齐、实验目的不同、行为不够规范等原因,实验室具有特殊的危险性和风险不可预见性,造成安全管理难度大。究其原因,有硬件保障措施不到位等,但更多的是人的因素造成的。因此,应该将信息技术积极应用到实验室准入机制的建设、开放和应用等方面,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从源头上避免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
实验室安全教育工作涉及实验室人员安全、仪器设备安全、消防安全、用电安全、危险生化品安全、实验室环境卫生等多个方面,而在很多高校这些方面又分属不同的职能部门,如学校的保卫部门多侧重消防安全、环境安全的管理,仪器设备安全和培训工作又属于资产管理部门,师生安全的培训一般有院系承担。就造成了政出多头、群龙治水的局面。
为了实现实验室安全的规范化管理,不管是学校层面还是学院层面都制定了完备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如“实验室安全管理暂行规定”、“消防安全管理暂行办法”、“化学危险物品管理规定”、“实验室重点部位安全防范预案”、“实验室安全卫生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都存在着执行主体不明确、执行不严格等制度落实不下去的现象。
根据上级管理部门的要求,学校层面和学院层面都会组织专门针对学生的实验室安全教育和培训,但往往忽视了对教师的实验室安全教育。并且很多高校都在入学教育阶段就与学生进行了实验室安全教育和相关责任书的签订,想以这种方式代替接下来几年间的实验室安全教育,其实这是非常不负责任的做法。实验室安全教育应该贯穿学生在校的整个时段,更应该做到无死角全覆盖,不能厚此(学生)薄彼(教师)。
很多高校开展实验室安全教育的形式无外乎课堂教学、专题培训、大会宣讲和试卷考核等等,在整个实验室安全教育过程中注重了理论的灌输,缺少了实践、实战方面的安全教育,如灭火器等消防设施的使用、紧急喷淋装置的启动和一些特出设备使用过程应注意的具体问题等等在实验室安全教育中几乎不会涉及,造成了很多事故中大部分师生都很无助。因此可见实验室安全的实践、实训、实战教育开展情况不容忽视。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技术,在实验室安全管理中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安全教育资源,可以提高安全管理质量和效率,优化安全教育过程,培养和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和逃生技能。与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相比,增加了安全教育培训和考核模式的多样性,使实验室的准入机制成为所有安全管理方式的一个基础。
信息技术带给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变化中,最明显的就是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及考核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学生在终端(计算机或手机)安装安全教育和考试系统,就可以在线自主学习、自主考试,合格后即可参加相关实验,学习时间更加自由,考核方式更加多样,培训资源和考核内容也更加丰富。
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是高校实验室安全领域各种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的总称,是为了保护全体师生的根本利益和人身安全而制定一些列规章制度和安全机制,也是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和考核的一个延伸。在安全教育系统的基础针对不同级别的工作人员、不同层次学生设置不同实验室准入情况下,只有参与安全教育自主学习并考核合格才能获得进入相应实验室的资格,确保学生实验中的人身和仪器设备安全。
实验室的安全隐患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危险化学实验用品,因此全流程监管危化用品的流程非常必要。过去监管这个流程非常困难,而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这个流程的监管成为可能,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危化用品流程监控平台,从危化用品的采购、运输、存储、使用、回收和处理等环节,层层审核、步步监控,使危化用品使用流程的每个环节都在监管范围内,减少危化用品带来的潜在风险,增加了安全性。
实验室安全的监控过去只能采取加强值班和增加巡视密度的方式来实现,而现在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将技防设备(高清摄像头、探头和物联网设备等)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与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连接起来,实现了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够对实验室的任何部位进行监控,对存在的安全隐患和发生的安全事故都能及时发现并记录下来,并能够帮助查找安全隐患并找出发生事故的原因。
面对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要明确各管理部门在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中地位及作用,按照依托二级学院实验室管理部门,做好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各部门责任和义务,共享实验室安全管理中资源的原则全面推进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重构工作。
根据学校学科布局和实验室建设布局,科学规划、整体布局、合理安排涉及实验室安全管理各部门的责任,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分工明确、职责清晰的校、院、实验室三级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借助信息技术管理手段,责任落实到人,让实验室管理部门和领导能够通过信息技术管理手段查询到每个实验室责任人的联系方式,建立点到点的联系模式,省去了中间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
我们为了规范实验室的管理制定了完善的各级各类管理制度,特别是在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方面,但在制度的执行和落实方面关注较少,再好的制度没有切实的去执行和落实都是摆设。究其原因,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是基于仪器设备和人员安全的以人治人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中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被管理人员的主动自觉性决定了管理的成效。在这样背景下需要借助信息技术引入“过程+绩效”管理模式,让每个参与实验室管理和被管理的人都能够在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明确自己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并将结果通过管理体系进行记录、累加,实时反馈给责任人。结合实验室的准入机制,对违反规定达到一定数量的给予降权、禁入等处罚;对能够模范遵守相关规定的给予评优评先等表彰。
根据现代信息技术下实验室安全管理的要求,需要改变过去那种以实验技术人员为管理主体、学生为管理客体的安全管理模式,也不能再采取“指导教师责任制”管理模式,而是要对整个实验室安全管理部门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统筹安排,把所有参与实验教学和科研的人员同等对待,结合准入制的相关规定,把技术人员和指导教师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也纳入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中来与职称晋升、评优评先结合起来;对学生的实验室安全教育也要统筹时间跨度,不能只在新生入学教育时进行毕其功于一役的懒汉教育模式。总之,要做到横向要全员参与,纵向要实现定节点、定时段的常态化。
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给实验室安全教育理论学习提供了更好的平台,比如QQ、微信公众号、视频短片、安全管理系统等等,而且可以让实验室安全教育理论宣讲不受时间、地点和空间的限制。改变过去那种一学期一次的理论宣讲和灭火演习死板模式,通过信息技术平台和互联网虚拟技术实现固定时间间隔反复学习演练。可以分类设置不同的演练项目,如消防演练、火场逃生、预防踩踏、预防地震等;也可以实现化整为零,以班级、班级或宿舍为单位开展安全演习演练。从而真正提高安全演习的实战性、常态化、信息化。
总之,信息技术改变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实验室安全管理中,是实验室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也将成为衡量实验室管理部门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借助信息技术构建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明确了责任和分工,加强了过程管理,实现了尺度一致的全员覆盖的准入管理机制,增加了安全教育宣讲和安全演习平台。通过新构建实验室安全体系的运行,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实验室安全意识和主动意识,提高了实验室安全教育的信息化,从而培养出安全意识强烈、实验基础扎实、操作规范的合格人才,并真正形成一个“安全无小事、事事有人管”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