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伊
(钦州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广西 钦州 535011)
我国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是调整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而开展产业国际合作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要“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合作新机制,建设全球创新发展网络,推动产业链全球布局,拓展发展新路径”[1]。201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了“开放合作行动”,并落实开放发展政策措施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十三五”规划实施以来,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开放合作发展成效显著,拓展了对外合作空间,但在对外开放平台对接建设、形成“走出去”开放战略新动能、技术合作开发等方面仍有很多难题需解决,迫切需要形成合作竞争新优势,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十三五”期间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扩大产业国际合作的关键阶段。2016年以来,广西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增长迅猛,高技术产业投资增幅明显,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呈现良好势头,对外合作空间不断拓展。
2017年,在广西外贸进出口同比增幅缩减的态势下,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幅呈上升趋势。广西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全区货物进出口总额3 866.34亿元,比上年增长22.6%。其中,出口1 855.20亿元,增长22.3%;进口2 011.14亿元,增长22.9%。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15.33亿元,增长40.6%。2018年上半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75.65亿元,同比增长36.2%,高技术企业快速成长。
2017年,广西高技术制造业发展状态良好,在产业增加值、投资额及利用外资方面快速增长。2017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5.4%,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7.8%;高技术产业投资981.70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32.5%。5 000万元以上在建重大项目完成投资6 695.89亿元,比上年增长35.5%。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金额58 382万美元,占广西当年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的71%,比上年增长43.2%。2018年上半年,广西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6.8%,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6%。新能源汽车、锂离子电池、平板显示器等产量增加,新产业、新产品快速成长,如中电投桂林紫金山的风电项目、防城港的核电项目、桂林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等。
广西目前拥有中马钦州产业园区、中越跨境合作试验区、中国·印尼经贸合作区等开放平台。2016年,获批开展防城港市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设立凭祥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累计开通国际道路运输线路14条,北部湾港与7个东盟国家的47个港口建立海上运输往来,定期集装箱外贸班轮航线达29条[2]。
利用中国-东盟信息港、中马“两国双园”等开放平台,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与泰国最大的独立发电商RATCH宣布将合作建设防城港核电站二期项目;中科恒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应用技术制造和工程基地、仲礼集团陶瓷轻工产业园等一批项目成功签约入驻马中关丹产业园区。在2016年或2020年建成有利于产业国际合作的项目,如中国-东盟信息港高速公路海底光缆登陆点、中国-东盟信息交流中心和中国-东盟港口城市合作网络建设等重大信息基础设施;中国-东盟信息港产业园、中国-东盟电子商务产业园、中国-东盟经贸服务平台、中国-东盟医疗保健合作中心(广西)、中国-东盟信息港互联网安全产业基地(中马产业园区)项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中马钦州产业园区科技园(创客孵化基地)的智能装备。
“创新对外开放模式,加强区域创新协作”是“十三五”时期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开放合作行动的重要任务,但从目前来看,广西在对外开放平台对接建设、形成“走出去”开放战略新动能、技术合作开发、高素质人才培养等方面,仍有很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无论是采取“两国双园”模式的中马钦州产业园区,还是在自主开放项下的中越跨境合作试验区,在对外开放新实践方面都缺乏有效对接,缺乏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开放发展诉求的深度挖掘,迫切需要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合作重点。
破解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开放发展的体制约束和服务业的扩大开放问题,迫切需要推动双边产业深化合作,施行更开放的政策措施。
我国经济发展很长时间内采用“引进来”政策,大量地吸引外商投资,引进技术和人才,目前已提倡从“引进来”政策向“走出去”战略转变。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开放发展需要破解制度约束,鼓励新兴产业与东盟、欧美、日韩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扩大贸易往来。如何形成“走出去”开放战略新动能,通过“走出去”配置全球创新资源,是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合作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开展高端科学技术合作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合作的本质。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鼓励自主创新,广西企业技术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总体的研发能力还比较薄弱,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甚至国内其他省份企业相比差距还很大。与国外企业建立境内外研发机构,建立长期有效的对外技术合作开发机制,是广西战略性新兴企业提高产业国际化水平的重要途径。
拥有一批具备国际视野的高素质领军人才,是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合作的关键。无论是高层次的管理人员,还是技术创新人才,或精通外语并了解国际关系、国际法规和惯例的科技专业知识人才,广西新兴产业企业都严重紧缺。如何培养或引进此类型人才,成了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合作的一个重要关键点。
依托中马钦州产业园区、中越跨境合作试验区、中国-东盟农业科技园等平台,建设跨境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区。充分利用财税优惠政策和信贷金融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投入,鼓励发展国际区域合作新兴产业。以创业孵化带动产业合作,以技术转移驱动创新合作,不断提高新兴产业的国际化水平。
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不足或缺失问题,政府应加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合作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供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训、技术研发和运用等服务平台,为新兴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充分利用现有的与东盟合作交流和贸易互通机制,促进区内新兴产业企业与东盟各国合作发展特色新兴产业。重点支持跨区域、国际性新兴产业重大示范项目,加大对“走出去”的新兴产业企业的扶持力度。为新兴产业企业应对海外投资风险提供政策性保险工具。落实国家新技术、新产品进出口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对新兴产业企业所需高端技术装备产品进出口给予退税[3]。
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优惠政策,深化与东盟国家的区域和次区域合作,通过互联互通、基础设施、信息技术、产能合作,拓宽广西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合作的道路,利用好新兴产业“走出去”的战略政策。
目前广西在某些领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研发基础,如广西自主研发的铝电解焙槽控制技术、机械式硫化机和轮式装载机、亚种间克隆水牛和冷冻胚胎克隆水牛等。但要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仍需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科学技术合作,缩小技术差距。根据“一带一路”战略发展规划,带动全区新兴产业发展,大力支持跨国公司在区内设立研发中心,同时鼓励广西企业到境外设立研发机构,申请境外技术专利。依托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重点选择在现代农业、健康产业、新能源等领域,强化中国与东盟的技术创新合作;建设桂粤港联合创新区,支持桂粤、桂港、桂台两地企业联合设立研发机构,加强知识产权创造创新合作。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一批高素质的、有国际视野的研发和管理人才。在国际合作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首先要有适宜的政策环境。政府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培养国际合作人才的政策,营造良好的氛围,提供留住人才的机制,为来广西工作的海外专家提供良好的软硬环境,提供更多的平台,鼓励和吸引海外华人回国创业就业。企业要定期安排员工学习跨国公司先进的技术和人才管理经验,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高校要培养适应国际交流合作的各层次人才,选派学生外出交流,注重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通过政府、企业和高校三方的共同努力,使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人才和研发团队为国效力[4]。
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有了一定的科技基础和产业基础,在深化国际合作时主要采用产业集群模式,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广西钦州中马产业园区的“两国双园”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在产业园区内引入跨国公司投资设厂,并带来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广西企业生产能力的改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目前,广西已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业、新能源及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在积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国际化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三点:第一,追求产业的专业化和核心技术能力,而不是“大而全”。每个产业集群都应形成自己的特色,尽量避免趋同,形成相关企业分工与协作的网络体系。第二,重点嫁接。重点引进一批具有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的国外项目并嫁接到当地的产业集群区域,以弥补产业链上的薄弱环节,提高地方集群的竞争优势和创新能力。第三,嵌入升级。借助产业区域内跨国公司的全球商务网络,嵌入到全球化产业链中,以提升本地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和竞争力,实现企业的集群化发展[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