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民族地区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研究

2018-12-06 09:34
经济研究导刊 2018年29期
关键词:进程工业化城镇化

饶 毅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 德宏 678400)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提升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工业化和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协调发展,不仅能够促进与加快城镇化有序、健康发展,而且能使工业化在城镇化良性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吸纳城市发展的内涵动力,提升产业发展的深度和产业发展的宽度。

城镇化水平低、产业落后是制约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我国的民族地区大部分在地理区位上位于西部地区,相较于东部发达地区,其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都明显滞后。西部民族地区虽然有较强的自然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但是也存在先天的不足,即社会文化观念落后;产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低,缺乏自主的造血功能;城镇化率低,难以形成城市的集聚效应;经济上升速度偏慢,经济发展质量差,粗放经营。因此,很难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和集聚经济效应。民族地区加快产业发展的速度,提高产业发展的质量,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城镇化率,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城市就业,推动城市基础建设发展,这些应是驱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关系的理论解读

城镇化(Urbanization),也称城市化,是农村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不断转变为城市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同时也是非农人口向城市集聚和集中的过程,是一种社会现象。具体表现为,城镇人口集聚和城镇数量的增加;城镇规模的扩张和城镇内涵质量的提高;城镇生产经济总量的扩大,城镇产业结构的优化提升;农村生活、生产方式的改变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城镇的经济中心作用不断增强、辐射作用明显提高;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和外在形态的优化;城镇功能的逐步发育完善;城乡关系趋向协调。从世界城市化的历史发展轨迹来看,在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之前,城市化进程非常缓慢,城市化率徘徊在3%左右。1760年,全球进入以蒸汽机为标志的工业化时代,从此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发生了较大的转变。由于各种工业门类协作生产的大工业体系的形成,落后的、分散的手工业生产与乡村经济随之也发生了地域和性质上的变化,城市不断集聚了人类的居住活动和生产活动,而生产活动在城市的聚集带来了城市人口的增加,不断完善的城市功能和基础设施使城市的集聚效应得到了强化,反向作用于工业化,推进了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形成了相互浸染、互相促进的关系。

(一)工业化的崛起与繁荣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随着工业化的崛起与繁荣,规模不断扩大的工业生产、城市人口数量的聚增,使很多乡村变为城镇,并使许多小城市逐渐成长为大城市。在工业革命之前,在一些地理位置优越的手工业和商贸业发达地区聚集了为数不多的人口。工业革命之后,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向了工业发达和集中的地区,在这些地区形成了人口比较稠密的城市。工业化的崛起和繁荣,也使工业生产持续集中、规模不断扩大、效益不断提升,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生产规模的扩大,使生产要素和工业企业不断向城市集中,外部聚集效益作用明显。由于工业化的兴盛,蒸汽机广泛应用在火车、轮船及铁路的建设上;运河的通航及后发的汽车工业的兴起,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根本性、革命性的变革,一大批交通枢纽城市涌现,加快了城市和农村物流与人流的互通,资本流向和劳动力流向更趋合理,农业提供的原材料在城市找到了市场,城市的工业产品满足了消费者市场的市场供给,城市化的历史进程进一步推进。

(二)城市集聚效应推动了工业化的发展进程

在城市化进程中,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土地的规模化利用显著,农业的生产规模持续扩大,加之劳动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农业的生产力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同时,伴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城市人口数量增加、生活水准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对农副产品的需求旺盛,激发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亚当·斯密也曾经深入阐述过城市发展与乡村农业发展之间的紧密关系,他认为,“财富的增加和城市的发展,在每一个政治社会,必然是地区或乡村改良和耕种的结果,并与之保持相同的比例。”而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升,有助于满足城市生活对农副产品的需求,且农业为城市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的供给。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基础设施水平在不断提高,为工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外部条件。城市大量的建设,例如,电力、自来水、供暖、天然气、通讯系统,以及文化娱乐设施等等,相对集中使用城市这些基础设施能使这些设施的建造成本和运营成本达到最佳的状态,实现降低生产成本的目标。而且,在城市化进程中人口不断增加,一方面推进了城市的生活资料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规模的扩大,加大了对工业半成品和制成品的需求,进而推动了工业耐用消费品和工业日用品的生产;另一方面,数量众多的城市人口拥有差异性较大的人力资本存量,即知识存量和劳动技能的不同,形成了种类丰富异质的劳动力资源,为需求不同的工业企业、为技能要求不同的岗位提供了人力资源的储备。此外,城市多种软环境的建设,为工业化的推进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教育、娱乐等设施的建立、信息的传播等,给科学发明和技术创新营造了优质的环境,技术发明与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是推动工业化进程的强大力量。

(三)不同阶段的工业化发展水平与不同的城镇化水平相适应

在工业化发展的初级化阶段,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主要生产要素是自然资源,从事传统农业劳动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量高达80%以上的绝对份额。工业化此时处于起步阶段,农业在产业结构中是主导产业。近代工业刚刚脱胎于手工业,且仍以手工业为主体,工业部门中主要是纺织业和食品加工业,重工业基本处于起步状态,代表工业化发展水平的制造业水平还很低,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不大于10%。这一时期的城市化水平表现得也不高,不超过10%。

在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国民经济结构产生了变化,工业替代农业成为了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农业劳动明显减少,农业产值占比国民生产总值比例下降。制造业增长迅速,从工业化初期的不足10%上升到20%以上。机械、电子、化工、钢铁成为主导产业,发展速度快。国与国之间制成品贸易额和原材料贸易额增加,服务贸易与技术贸易也有一定的发展。随着产业和人口在城市的空间集聚,城市尤其是工业化发展迅速的城市的人口增长加快,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不断攀升,能达到50%左右。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目前处于这个阶段。

在工业化后期阶段,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例下降到10%以下,工业的主导地位在减弱。与工业化中期比较,制造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还在增长,达到30%左右,而且在增长势头减弱后下降。服务业发展迅速,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其产值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50%以上,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超过50%。工业化中期到工业化后期是一个持续发展的时期,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超过70%。事实上,不同阶段的工业化发展水平与不同的城镇化水平相适应,也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下的城镇化发展状态。这是一种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客观规律的反映,也是一种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与外部因素互动作用的具体表现。

二、西部民族地区工业化的现状特征

西部民族地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走过了七十多年的建设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四十多年,经济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各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工业化发展进程良莠不齐,工业化从内容到形式都无实质性的改变,主要表现为以下特征。

(一)以计划经济推进工业化的发展进程,而不是以市场经济方式

自新中国建立以来,以计划经济推动工业发展是我国在相当长时期的经济发展策略。1950—1979年,工业投资占全国投资总额的84.33%。在“一五”“二五”时期,国家根据国民经济结构调整、西部资源状况及产业布局,实行的是投资向西部倾斜战略,对西部地区进行了大量密集的投资,使西部地区逐步形成了门类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具有一定经济发展承载力的基础设施。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三线”建设加速推进了西部民族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当时,一些西部省份的重工业生产能力在全国竞争力强,一些省份成为了门类齐全的制造业发达地区。改革开放后,实现了市场经济化的改革,由于执行优先发展沿海、后内地的“两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民族地区无论是经济发展总量和市场化改革都严重滞后,其计划经济特征向市场经济特征的迈进迟滞。

(二)工业化发展进程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主导

西部民族地区有丰富的矿产资源,重工业成为该地区优先发展的战略选择,以能源、机械、化工、重金属开发制造等重工业为核心推进工业化发展。同时,西部地区也是我国石油、煤炭、天然气和水利资源的主要蕴藏地,在工业化发展进程中一大批重工业项目相继建成,并持续地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对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例如,能源项目六盘水煤矿、东胜煤田;水利工程龙羊峡水电站、李家峡水电站;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冶炼,包括贵州、陕西、甘肃、青海的铝工业,甘肃金川的镍和铂族元素加工,云南的铜业与锡业,青海的铅锌原矿加工。同时,西部民族地区还有大批具有实力的钢铁企业和石油企业,如攀枝花钢铁公司、重庆钢铁公司、酒泉钢铁公司、兰州化学工业公司、宁夏炼油厂、乌鲁木齐石化总厂等。

(三)在工业化的进程中是中央直接投资、直接管理,没能与地方的城市、乡村发展相融合

在“一五”和“二五”期间,西部民族地区工业就发展得较快,如在贵阳、兰州、西安、攀枝花、成都、重庆、德阳等地形成了以基础工业和生化工业为特征的大中型企业,这些企业绝大多数是由中央直接管理、直接投资的。因为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这些企业与地方企业缺少联系,在产业联动上没能形成功能互补、协同发展。同时,这种工业建设也没能融入当地的城市和乡村,特别是当地农村人口被排斥在工业化过程之外,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农产品基本不能介入工业化的生产、流通环节,工业化大生产与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是分离的,就某种程度而言还是以牺牲农业发展和农村发展为代价的,加剧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

三、加速工业化进程是推进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工业经济发展是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并非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的积累、富裕一定要经过工业化阶段,一些很小的国家,由于具备特殊的地理区位和独特的资源禀赋,可以通过旅游、商业贸易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来实现经济的腾飞与繁荣;还有一些国家人口较少、资源富集,可以通过出售资源的途径来取得外汇收入,增加居民收入,中东盛产石油的国家就是成功的范例。毫无疑问,除这些特例外,世界发达国家走的是一条以工业化来推动经济发展的道路,如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等。我国沿海地区改革开放后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化发展的道路是其成功的经验,国有企业工业、外资企业工业、乡镇工业的高速发展,加速了沿海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若沿海地区没有以工业化推动经济发展,沿海地区实现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是难以实现的。同样,西部民族地区要实现经济富足、人民富裕的目标,走出一条以工业化发展为主导、不断推进民族地区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道路应是西部民族地区坚定的选择。西部民族地区耕地资源有限、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巨大,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是农村劳动力的自然流动。对农村劳动力最具吸引力的是第三产业,而要实现第三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就必须有实体工业企业和制造业的发展作支撑。

(二)工业化能够充分发挥西部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

西部民族地区优越的资源禀赋优势,是推进西部民族地区工业化的重要因素,把潜在的资源优势变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加快民族地区工业化进程,积极发展加工制造业是关键。不能仅仅依靠原料工业和采掘工业,应走原料工业和加工工业并重的路子,延长产业链,实现原料产品的深度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从国内外开发的经验看,一方面,以发展资源型为主导产业的区域,产业链条短,对资源的开发粗放,区域内产业联动不强,难以形成较大规模联系紧密的产业体系,其区域经济发展的乘数效应也达不到应有的水准,对区域周边的辐射能力不强;另一方面,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导的区域产业结构单一,随着资源的不断开发,资源会枯竭,同时市场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造成区域经济发展缺乏稳定性,甚至严重时会产生结构性衰退。产业结构以资源为主导具有典型的工业化初期特征。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资源的精深加工和挖掘产品更多的附加值,以及高新技术的运用将成为工业化发展的主体。特别是当今信息技术和信息化产业的兴起对区域经济正在产生重要的影响,此种形势下,西部地区既要不断加快工业化进程,又要赶上信息化的浪潮,就必须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以信息化推进工业化,使西部民族地区的工业发展有一个较高的平台,使西部民族地区在充分利用和发挥资源优势的基础上,有力地推动工业化的发展。

四、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对工业化的促进作用

城镇化对工业化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西部民族地区快速发展的最佳路径是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

(一)培育城镇化发展极,努力实施非均衡发展

发展极理论是关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格局的一种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必须强调区域计划,合理安排资源的优先次序,即集中力量先发展拥有主导部门和创新行业的某些地区,以带动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非均衡发展理论强调利用生产要素的集聚,使那些市场位置优越、资源禀赋良好、技术水平先进,又具有创新能力的地区优先发展产业,通过产业内的激化效应,带动和辐射相邻地区产业的发展。非均衡发展战略在日本、美国经济发展中都有成功的范例。我国经济的发展也同样受益于非均衡发展战略的正确实施。西部地区幅员辽阔、资源禀赋各异、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与技术发展水准参差不齐,在经济发展模式的选取上,应通过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在经济技术基础好的地区和部门实施优先发展,使其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极,在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培育发展极和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以充分发挥西部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实现经济的较快发展。

(二)合理的工业产业结构的形成以合理的城镇化结构和布局为基础

在计划经济时代,西部地区由于突出强调了重工业对国民经济的作用,存在着整个工业产业的配置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象。随着经济的市场化改革,这些以重工业为主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由于体制、机制不灵活,技术老化,设备陈旧,市场融资能力弱,致使经营困难。推进城镇化建设,有利于突破瓶颈因素,使工业结构趋于合理,为经济发展找到更多的契机。其一,城镇化的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是重点,这必然带来建筑业及相关行业的发展,刺激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的产业联动,且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其二,城镇化的推进,城市的功能必将得到完善,而服务于城市的产业,尤其是电子、通信、医药、光缆、软件开发等也必须匹配于城市功能而进入,由此弥补西部民族地区工业产业的短板和不足。其三,城镇化的推进,会相应地带动商贸、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繁荣,而第三产业的发展必须有第二产业的支撑,即第二产业必须为第三产业生产出配套产品,促进产业间联动和匹配,也有利于产业间资源的优势互补。以上三方面的城镇化对工业化的影响,有利于西部民族地区调整工业产业结构,使工业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和完善。

(三)城镇化有利于拉动和促进开放、开发,加速工业化进程

西部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吸引外资投资,相较于东部地区是短板。但西部地区有良好的对外开放条件,与南亚和东南亚、西亚及俄罗斯等许多国家和地区接壤,在边境地区已形成了市场开放、边贸繁荣的格局。虽然具备了良好的区位条件,但是外向型经济发展力度不够,其原因在于西部民族地区开放程度低、缺乏横向经济联合。城镇化能够促进对外开放,促进经济合作与交流,西部边疆民族地区要以城镇化发展为动力,加速推进民族地区工业化进程。城镇化的推进过程就是一个城市吸纳技术因素、生产力因素、人力资源因素,不断推进开发、开放的过程,而项目、人才、资金、技术在城市间的流动和引进,也使城市发展的先进经验互相分享,城市间的交流合作得到强化,工业化进程得以推进。

猜你喜欢
进程工业化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居住小区规划与设计
前工业化的市场和市场行为:考古学视角
有效把握政治新形势 积极推动党建工作进程
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进程与展望
快速杀掉顽固进程
中外民主法制进程专题复习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为实现祖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奋斗的青年工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