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凤
从国内外研究现状来看,区域创新中心是一个全新的理念,无准确的定义。国外很多学者称其为学习区、创新环境、创新集群、区域创新系统等。研究学者D.Doloreux认为区域创新中心是一个由企业、地方政府、科研机构、中介机构等主体构成,根据制度安排促进知识生成、实践和传播,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对稳定的系统。世界范围看,通常把纽约、硅谷、伦敦、巴黎、东京等地看作较为成熟的世界创新中心。而我国创新理念、创新氛围及创新能力较强的城市一般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
一个区域能否成为创新中心,主要看能不能引领产业技术发展,能不能推动创新成果实现快速转化;其创新能力是否有辐射带动作用;是否具有鲜明的创新文化;能否整合创新资源,成为资源配置的中心,带动整个区域产业业态的发展。创新中心是创新资源高度集中的区域,通常具有创新性、系统性和集聚性特征。创新中心的创新氛围、体制机制、创新环境等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示范带动、辐射作用,将引领区域创新发展。
从国际来看,美国以硅谷为腹地的旧金山湾区构筑了一个“科技(辐射)+产业(网络)+制度(环境)”的全球创新中心;日本以东京都为核心的东京都市圈形成了“工业(集群)+研发(基地)+政府(立法)”独具一格的“东京模式”;英国以伦敦为中心的“大伦敦区”以“知识(服务)+创意(文化)+市场(枢纽)”模式成为世界创新中心。从国内实践看,依托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国务院先后批准19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根据国务院对19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文件来看,有8个定位为创新中心,除此之外,北京、上海、深圳、武汉、成都等城市分别提出建设创新中心的发展定位。北京占有全国50%以上的国家部属大学和科研院所,两院院士约占全国的1/2,借助政策先行优势和科研院所创新,是名副其实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上海国际化特征凸显,通过示范性政策的出台和引导,形成创新资源的“磁场吸附力”,走出了一条“以要素国际化带动创新国际化”的特色发展路径。深圳科技创新资源“先天不足”,但具有宽松的政策环境、成熟的产业链配套和发达的资本市场,以创业促创新,实现了从模仿创新到自主创新的转变。武汉教育资源丰富,科技资源相对聚集,光电子产业特色突出,一方面依托大型国有企业打造产业集群,另一方面依托本地创新创业人才和产学研合作,打造蓬勃发展的产业生态。成都着力打造创新环境,强化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着力培育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吸纳高层次人才,其较低的创业成本和舒适的生活环境赢得了不少创业者的青睐。
区域创新与区域经济的增长是互为依托的。高水平的经济区域发展为区域创新中心建设所需要的大量资金投入提供可能,同时伴随高经济发展水平的高收入成为吸引专业创新型人才涌入的重要因素,为区域创新中心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最为关键的智力支持。而反过来,较强的创新能力又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最具价值的竞争要素。2017年重庆市GDP总量达到1.95万亿,增速9.3%。GDP总量超过天津,排名全国第五。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153元,比上年增长9.6%。全年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11439元/人,比上年增长8.6%。
早在2015年6月,重庆在《重庆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5-2020年)》中就提出建成科技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长江上游科技创新中心和国家创新驱动示范城市。2016年2月,《重庆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工作方案》提出了两种创新中心平台及载体。2016年5月,将区域发展战略同西部创新中心建设结合起来,提出了重庆加快建设西部创新中心的定位,并提出着力建设研发创新中心、战略性新兴制造业集聚区、综合商贸物流中心的定位。
重庆优越的地理位置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先天优势,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上,具备完善的航空、铁路、河运、公路、轨道交通5位一体的立体交通运输体系、信息时代所要求的先进通讯设施设备,具备区域创新中心的建设和发展所需的硬件支持。截至2017年底,重庆全市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3023公里。公路路网密度179公里/百平方公里。铁路营运里程达到2371公里。轨道交通营运里程264公里。国际标准集装箱吞吐量141.76万标准箱,增长11.7%。年末全市民用车辆拥有量567.50万辆,比上年末增长11.2%。汽车保有量全国排名第三。
2017年,重庆市的区域创新能力排全国第八位。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约350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79%。截至2017年底,市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共148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8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527个,其中国家级中心10个。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4个。全年共受理专利申请6.5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9万件。获得专利授权3.5万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6138件。截至年底,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2027家,有效发明专利2.2万件。全年技术市场签订成交合同2129项,成交金额121.7亿元。
从国际、国内知名创新中心的建设经验看,重庆要建设具有创新竞争力的西部创新中心,关键在于以下五点。
创新中心的形成除了要具备相对完善的市场和制度环境,还应形成有利于创新的专业化制度优势,才能保障创新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重庆建设西部创新中心,应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从创新源头的供给能力着手,从组织机制、人才发展机制、天使投资机制、城乡建设机制、土地供应机制、高新区发展机制、政府运作机制、孵化器支持机制、政策落实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引领西部创新发展。
创新的最大动力源于市场需求,企业是经济活动的基本单元,是创新活动的主体,能敏感地抓住市场需求。只有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区域创新体系的核心,不仅能解决创新技术供给的问题,还能加快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工程,建立独角兽企业培育储备库,开设独角兽企业培育绿色通道。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技术创新合作,引进培育新型研发机构,特别是面向大数据、智能化等重点产业的新型高端研发机构,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补齐创新短板,提升创新能力。
金融是经济的命脉。当前,科技金融发展呈现态势良好,但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一些短板。新形势下,建设西部创新中心,需推动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探索科技与金融深度对接机制。建立符合科技型企业需求的金融市场融资渠道、金融产品,为科技型企业从初创期到成熟期各阶段提供相匹配的金融服务。发挥好政府在科技金融风险分担中的引导、协调和支持作用,建立多层次风险分担和信用担保体系。制定符合科技企业风险特征的考核约束机制、科技金融监管政策,提高对科技金融信贷业务的风险容忍度。打造科技金融合作平台,培育中介机构发展。加快发展科技担保机构、创业投资机构和科技企业孵化器等机构。
创新驱动发展离不开平台的建设和孵化。创新平台作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服务于创新活动。重庆西部创新中心建设应着力打造资源共享平台和协同创新平台,促进科技创新发展。建立各类社会资源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多层次创新创业综合服务平台体系,降低创新创业风险,提高创新创业成功率。树立“互联网+”理念,搭建创新创业平台载体,提升载体功能,不断完善孵化器、加速器、产业技术研究院、众创空间、园区等创新创业平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延伸产业孵化链条。
创新文化的形成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与培育。大力提倡创新教育,将科学和创新教育作为中小学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思辨和创新精神,鼓励青少年参与科技发明竞赛;发挥科协等社会组织的作用,积极举办科普展览、讲座,广泛传播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以系列品牌活动为载体,加强对广大市民的引导,深化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文化条件和环境。最终形成政府有明确的“创新导向”、企业有内在的“创新动力”、市民有强烈的“创新激情”、社会有宽容的“创新氛围”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