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 璐 陈 培
继国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内蒙古不失时机地启动了“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并利用自身的自然资源,确定了以冶金、能源、化工、机械制造、农畜产品五大资源型产业作为支柱型产业。实现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后出现的产业类型,继传统工业之后出现的以文化资源为主要要素的高级产业形态,具有资本循环周期短、投资回报率高、低消耗、低污染、缓和了人与自然、人与资源的矛盾等特点。国家“十二五”规划建议首次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十三五”规划正式提出十三五末“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经历了多年的积累与蓄势,我国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助推国民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而文化产业正逐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内蒙古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不仅有蒙元文化、匈奴文化、鲜卑文化、契丹辽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历史文化资源,还有草原马道、那达慕风情、蒙古族音乐、服装服饰等民族名俗文化资源,红山文化、大窑文化以及河套文化也都以鲜明的文化特色及文化内涵,形成了各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文化资源。内蒙古文化内涵丰富,具有深度的挖掘价值,这也是内蒙古自治区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要素。
继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之后,自治区政府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内蒙古自治区“十三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等政策,指出了自治区发展文化产业的重点,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使全区文化产业保持较快发展,为全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营造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氛围。主要表现为:(1)文化产业增加值持续上升。近五年,内蒙古文化产业增加值呈上升态势,内蒙古2016年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525.5亿元,占同期地区生产总值(GDP)2.82%,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对第三产业的贡献率达13.1%,拉动第三产业增长1.09个百分点。(2)规上文化企业稳步扩大。2016年,内蒙古拥有规上文化产业法人企业232户,其中规模以上文化服务业有133户,营业收入和营业利润均保持较高水平,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业收入占比达52.58%,说明在文化产业相关法人单位中,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业依然是主要拉动力量。(3)文化产业集中区域差异显著。从盟市分布来看,内蒙古规上文化产业法人企业主要都集中在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这三个地区,三市拥有规上文化产业法人企业132户,占全部规上文化产业法人企业单位数的56.9%。文化产业资源分布不均匀已经成为制约内蒙古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4)文化产业结构发展平稳。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内蒙古自治区已经初步形成了以文艺演出、文化旅游、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化娱乐、工艺美术、动漫等行业为主体的文化产业格局,呈现出一定的产业规模和社会效益。
内蒙古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生态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草原文化资源,具有沟通世界文化、传承草原文明的潜力价值,但文化资源大区不等于文化资源强区,内蒙古的文化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存在着缺乏规划、盲目开发、粗放开发、无序开发等问题,没有形成真正有规模、有影响力的特色品牌,文化资源与市场需求有较大的距离。具体表现在发展观念和发展方法上。在发展观念上,缺乏区域间文化资源整合的发展观念,没有实施错位发展,各地区还是采用独立单元的零散格局发展文化产业,这对于优化产业布局是十分不利的;在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过分重视新闻出版、旅游节庆服务等传统文化产业,未能实现对文化产业的内涵扩展以及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而在发展方法上,对于文化产业内容的原创和开发不足,自治区在文化产业发展上基本上属于直接利用和历史复原的形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形式极为单一,难以适应当前市场消费主体多元化、多层次的文化生活和情感体验。这种发展观念和方法很难形成有持续竞争力的文化品牌,没有找到将文化资源转变成文化产业的载体和途径,文化资源的潜在价值难以变成现实价值,转变的过程缺乏文化内涵。如内蒙古文化旅游过度重视经济效益,也并没有体现出地区的文化特色,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普遍缺乏内涵,很多所谓的文化旅游只停留在“门票经济”上,文化旅游节也只是快时尚般的走秀表演和餐饮消费,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只是一些低水平的拼凑。总体上看,内蒙古从文化内涵的挖掘到文化产品、活动的开发,再到文化产业的发展整体在思想文化上都显得极为匮乏,在当今注重个性体验的消费需求来说,竞争力较弱。
市场主体是实现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有机融合的载体,市场主体建设的优劣,是产业发展水平高低的具体体现。当前,内蒙古文化市场主体还处于培育阶段,除了由文化体制改革,事业单位转为企业的几个大企业、大集团之外,成规模的文化企业屈指可数。内蒙古新华发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日报集团、内蒙古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电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转制后的文化集团公司成为全区文化产业的龙头企业,这种方式在初期确实有其独特的优势,但也是人为地给上述企业赋予了垄断地位,压缩了其他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空间和机会。内蒙古大部分文化企业属于资产少、人员弱、产值低的小微企业,甚至是家庭作坊,呈现小而散的态势,总体规模较小,产业集中度偏低,文化产品的供给不能满足人民的需求,文化企业力量薄弱,文化资本市场不景气,市场主体培育不充分影响着内蒙古文化产业的发展进程。
文化产业是典型的文化人才密集型产业,内蒙古地区一是缺乏高层级经营管理人才;二是缺乏新兴文化产业领域人才;三是缺乏内容创意人才。人才稀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受传统文化观念影响,长期以来文化部门文化产业意识薄弱,过度强调其公益性,忽略了它的经济属性,因而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十分欠缺,二是高校在文化产业相关人才培养上也十分不足。事实上,近些年内蒙古地区的文化产业教育基本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艺术教育,另一种是综合大学培养文化市场的管理人员。目前全区仅内蒙古财经大学、内蒙古艺术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其课程设置、实践体系、师资配备等先天不足,培养的学生难以与文化产业市场对接。三是随着现代科技与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扩张,内蒙古创意人才日显缺乏,虽然内蒙古有较多的民间艺术家,但由于缺少经营管理人才,很难将其整合起来推向市场。由于受到地理位置、经济发展、人才激励等发面影响,引进外部高端人才相对困难,自身内部的培养机制不够健全,收效甚微。文化产业需要的是专业复合型人才,而内蒙古地区文化产业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机制问题尤为突出,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内蒙古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投融资渠道、投融资规模、投融资工具都在不同程度的为文化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支持。文化产业获得金融支持的主要途径有:政府、银行、资本市场。政府是目前文化产业发展中资金的主要来源,虽然文化事业费总额呈上趋势,但其投入力度远远不足。而政府的投资形式主要是文化项目补贴,这使得民间资本进入的壁垒提高了许多。内蒙古地区融资渠道不畅,缺乏市场的融资能力和规模化运作的能力。融资渠道分为两种,一是直接融资,二是间接融资。内蒙古地区文化企业普遍起步晚、规模小,少有企业能够达到上市的标准,存在直接融资门槛高、融资规模小、融资成本高等问题。文化企业具有“轻资产”性质,大多资产表现为知识产权、人力资本等无形资产,能作抵押的固定资产较少,而内蒙古地区银行业务大多比较传统,文化企业很难从银行获得间接融资,而内蒙古地区的金融服务中介机构严重缺失,这导致中小文化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进而导致整个行业的发展缺少活力,同时也制约了内蒙古文化产业持续、健康的发展,动力不足。
整合文化资源对于提高文化资源的利用率具有重要作用。在文化发展的进程中我们看到,打造地区特色的文化产业,必须对内蒙古独有的文化资源进行有效的、战略性的整合。内蒙古自治区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草原文化的土壤,应以草原文化为依托,深入挖掘蒙元文化资源、红山文化资源、河套文化资源及其他特色文化资源,推出特色产品,展示不同地区特色的文化。整合文化资源一是要评估资源的经济转化价值和其潜在的增值空间,坚持进行科学的产业化整合;二是搭建文化资源的整合平台,包括规划平台、人才平台、技术平台、文化产业园区平台等,利用多种平台整合外部资源。想要真正产业化的开发文化资源,内容永远是根本,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而创意则是最重要的支点。激发文化创意,需要对文化资源的“稀缺性”、“有用性”、“组合型”等方面进行提炼,加强文化产业中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打造原创能力强、具备核心竞争力的资源组合。
市场经济条件下,品牌建设是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内蒙古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更应该注重在市场化改革和发展中加强地区品牌建设。通过对内蒙古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梳理,为地区文化品牌建设提供决策支持。大力发挥、科研机构、院所的研究职能,从各个角度深入研究、整理地区文化资源。如,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牵头完成的“内蒙古时代文化符号”研究,首次提出了内蒙古大草原、马头琴、那达慕、蒙古包、成吉思汗、草原英雄小姐妹、蒙古文、敖包、蒙古马、红山玉龙是象征着内蒙古文化形象、特征和价值的文化符号。集中力量开发地区代表性的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内蒙古可以通过产业规划和政策引导,对草原文化、民俗文化、地区特色文化等进行开发,结合市场通过上下游产品的研发,挖掘文化资源价值,创新文化产品,大力推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从而树立民族文化品牌,发展民族文化产业。
文化企业既为产业的微观主体也是产业效益增加的基本单位,中小微文化企业更是集中了“文化产业”与“中小微企业”这两个我国经济热点问题的交叉领域,与其他行业相比,文化产业的中小微企业占据的比重更大、固定资产更少、知识智力属性突出、抵抗风险能力弱,只有保证文化企业的利润才能够促进产业效益的提高。发展民营及中小微文化企业要增强服务意识,帮助文化企业做强做大,内蒙古地区,小微文化企业占比较大。注重小微文化企业发展,鼓励小微文化企业实行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提高企业文化内涵,提升文化企业竞争优势,发展民族区域特色的文化经济,推进落实小微文化企业享受国家相关扶持政策和减免税收政策。培育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各类创意创新团队,构建和拓展文化产业“众创空间”,打造良好的创意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培育文化产业的市场主体。提高微观主体的经济利润才能促进内蒙古文化产业的效益提高,从而达到产业繁荣的最终目的。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本的推动,因此建立一条通畅的投融资渠道对自治区文化产业的发展十分重要。首先,拓宽文化产业的投融资路径离不开政府主导的基金的支持,与市场资本相比较政府性基金的介入能够发挥较好的效果,除了能够发挥其本身的拉动作用之外,还能够起到杠杆的作用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融入其中,应当提升政府投资的质和量,找准其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的角色定位。其次,建立文化投融资平台,推动文化金融创新。一方面,基于文化产权交易,建立文化投融资平台,让更多的社会资本能够进来,另一方面,尝试开展给予文化资源收益的资产证券化,是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再次,发展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使文化产业参与的人更多,无论从供给端还是需求端上看,互联网让分散的大量文化创意和文化需求摆脱了传统商业模式的限制,由于文化产品的精神属性,在互联网中文化创意和需求能够零成本的进行对接,结合大数据的运用,互联网金融将推动文化众筹迈向文化众创。最后,鼓励银行创新金融产品,开发适合文化产业特征的金融产品,完善各类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如引导银行、保险机构、担保公司、信用评级机构、信托融资公司等与文化产业的合作,从而营造良好的文化产业投融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