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苏州工业园区跨塘实验小学 郝 菲
教语文是一门美的艺术,学语文更是追求美的过程。语文课堂应努力营造美的言语氛围,创造出智慧的言语“场”,让学生体会语言的精妙之处。著名学者钱理群先生说过:语文教学要使学生在有声有色的思想、有韵味的语文世界里流连忘返,透过美的语言,窥见美的心灵、美的世界。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在言语“场”中获得美的力量,感受语文的魅力。
语言加文字组成了语文这门学科,因而语言被放在了语文学习的首位。从表达的角度来说,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应“少而精”,以精炼的语言表达饱满的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中,这一要求很难达到,教师对语言未做严格推敲和筛选,所用语言对所教内容无法达到“一语击中”的效果,往往花费较长时间才射中教学目标的“靶子”,这样的课堂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对课堂的喜爱更无从谈起。
教师语言贫乏,学生的语言直接受到影响,长此以往,学生也会陷入“语言苍白”的困境。当前的语文课堂如同“一场乒乓球赛”,教师一个接一个地提问,学生穷于应付,形成一问一答的情景,教师追求的只是具体问题的结果,而不是语言的表达,这显然不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发展。在这样紧张的提问氛围中,不仅缺少语言的情感之美、思维跳动之美,而且根本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言语智慧课堂。
语言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基础,是语文教师传授知识的载体之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借助言语智慧去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执教《黄果树瀑布》一课时,充分展现了他的言语智慧,也让我们深刻感受到薛老师的课堂教学魅力。上课伊始,薛老师先呈现黄果树瀑布的图片,再让学生用一句话来表达自己所看到的瀑布。学生的发言大多停留在“壮观”“美丽”“好看”等词语上,紧接着薛老师引导学生引用文中的词句赞美瀑布。在“黄果树瀑布……”句式的引领下,学生对文中的句子进行了内化运用,用“引用”对这种学习方法做了总结。在这样的情境“场”里,学生积极地引用文本的语言赞美黄果树瀑布,这一过程看似简单,实则学生经历了一次言语表达的提升。当薛老师讲到“哗哗”的水声还像什么时,更是创设了一座千万人的体育场的场景,让情境在场,在这样的言语表达场里,学生才能真正活化知识。唯有情境在场的语言表达,语言才彰显它的活力。
学生语言的启动往往从思维开始。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注意运用提问,使学生受到启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总体目标与内容”中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在《黄果树瀑布》一文中,多次描写了瀑布的声响,这也是课文教学的重点,教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把写声音的语段画下来,之后师生之间进行交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发现,激活学生的思维。如教师可以提问,“从整体来看,你觉得这个声音有着怎样的变化呢?”“同学们看,作者写这瀑布声音的句子贯穿全文。声音最后到了哪里?”对黄果树瀑布声音的描写,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整体比较阅读,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够思考、联想的时间,让学生各抒己见,有所发现,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为学生言语表达创设了一个思维场,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在解决疑难中向纵深发展,并由此形成独立的思维能力。唯有思维“在场”的言语表达才能闪烁出语言的灵性之光,才能彰显语言的思想力量。
朱熹曾说过,读书要“字字句句,不可轻易放过”。因而抓住文本词句进行品读,才能让学生透过文本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常会用到“移情”教学法。移情就是在情感交流中,自己能与对方产生相应的情绪,使自己与对方融为一体。如学生今天考试考了100分,走在路上感觉路边的小花小草都有了情感,好像都在夸赞自己。语言一旦融进了情感,学生的表达就自然而然地发自肺腑,这样的语言便有了一种温度。教师以平常的语句引导学生表达,自然而然生发出了文字背后的情感,唯有情感“在场”的言语表达才能温暖人心,才能彰显语文的人文关怀。感人至深的文本需要静心品读,尤其那些关键词句,文本中情感的细微差异可以在言语的语调、语气中得到表现,让语言鲜活起来,生长出言语智慧的触角。
教材只是提供例子,它是教师与学生开展互动性学习的载体,在整个课堂中,通过“引导—质疑—互动—研读”几个环节,激发学生心灵深处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自己独特的体验。言语智慧因为有了情境、思维、情感在场才有了生命力,才能更好地体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让言语在“场”,发挥语言深处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