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慧 郑安妍 张雪 杨荆越
摘 要:随着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的加强,大学生志愿活动市场正处在蓬勃发展的阶段。各大高校的青协组织不胜枚举,积极和社会机构联系合作,提供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志愿活动。此外,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对志愿活动热情高涨,参与度高,为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然而,国内志愿活动发展相较于西方,制度尚不健全,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许多问题亟须解决。
关键词:志愿服务;大学生志愿者;志愿服务机构;互惠互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8)11-0148-03
一、 背景概述
对于志愿者和相关机构间的配置方法,很多学者进行了研究。如《志愿者有效配置方法》(汤道远),将志愿者配置的现有方法总结为因事设人和因人设事。作者从志愿服务的成本分析和经济效益的角度,结合数学模型给出了边界成本法——指派模型法——排序法的一套资源配置方法。又如在《高校志愿者组织管理的优化配置》(张迪)中,作者通过类比志愿者组织管理和经济管理来探究志愿者组织管理的规律,通过经济学模型计算得出了志愿活动供需均衡时的帕累托最优解。类似的研究不胜枚举。
对于大学生志愿者的激励机制和志愿合作机构的运转模式也有很多研究成果。然而,二者间的互利机制却不甚清晰,相关研究资料也不多。通过研究,我们会对大学生志愿者的心理需求、行为方式以及志愿合作機构的运行模式有深入的了解,提出优化二者间互利机制的方案,使大学生在做志愿时可以获得更多的益处,同时也能让志愿服务机构形成可行性的指导策略,从而扩大社会经济效益。
二、 南京高校志愿情况分析
(一)高校志愿现状
此次调研我们根据现状向南京各高校的大学生发布了一份针对大学生志愿活动现状的调查问卷,通过线上和线下渠道总计发布了306份问卷,收到了南京各高校学生积极的反馈。数据分析结果呈现如下。
1. 学校对志愿活动的要求
其中,55.56%的学校对志愿活动没有强制要求,6.54%的学校对志愿活动有要求但时长上没有规定,37.90%的学校在时长上有要求。由此可以发现,目前的高校普遍对学生志愿活动要求不高,并不把志愿活动作为学生人才培养的硬性指标。参与志愿活动主要靠学生的主观意愿。
2. 学生对志愿活动的态度
4. 9%的学生从未参与过志愿活动,21.57%的学生参与过1—2次,21.9%的学生参与过3—4次,51.63%的学生参与过5次以上。由此可见,大学生对志愿活动热情和参与度都较高。
34.97%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强制做志愿,65.03%的学生则认为不必要。大部分的学生较为排斥被强制要求参加志愿活动,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选择和参与志愿活动会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3. 学生获取志愿信息的渠道
大学生主要依靠青协公众号和志愿类社团来获取志愿信息,但由于发布志愿信息的官方账号过多,信息渠道较为零散,大学生难以获得全面的志愿信息。
4. 学生对志愿活动的偏好
在志愿活动的时间和频次上,绝大多数学生偏好在周末参加志愿活动,且愿意在学业之余长期坚持参加志愿活动。
在对志愿活动内容的要求上,大部分学生愿意在志愿活动中体现个人能力,这体现出大学生对志愿活动有一定的要求,同时活动提供者也应该关注大学生的诉求,尽力提供高质量的志愿服务内容。
在志愿活动的类型上,大学生对志愿活动的喜好多种多样,这给志愿服务机构提供了多样的思路。我们希望机构可以提供更多类型的志愿,提高志愿活动的质量。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困境
1. 从学校角度
(1)志愿活动作为硬性指标,打击学生热情
根据问卷调研结果显示,我们发现有半数的南京高校针对志愿活动有明确的要求,甚至将其列入素质评定和毕业要求的范围。以南京审计大学为例,学校明文规定:学生每一学年志愿活动达到10分(约为20小时),综合素质测评该项为满分;学生大学四年需获得志愿时长30小时,方可毕业。该类规定虽然促使本校学生参加各类志愿活动,但是许多同学反应十分抵触此类强制规定,甚至产生逆反情绪。
(2)学校保障不足,活动经费短缺
国内许多高校都是通过学生会或志愿类社团联系社会公益机构,并组织本校学生参加志愿活动。大部分学校对于此类学生组织采取“放养”手段,导致许多学校的志愿组织皆面临着经费短缺的问题,限制着志愿活动的展开和发展。场地支持、经费补贴等物质保障不到位,使一群有想法、有爱心的青年人在大力发展公益事业的路途上有着后顾之忧。
2. 从学生组织角度
(1)信息渠道零散,传达效率低下
根据问卷调研我们了解到,南京高校的学生一般通过学生组织的QQ号、微信号,志愿活动QQ群、志愿类社团等方式获取志愿信息和报名方式。信息渠道过于零散,仅仅是搜集校内所有的信息来源就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并且信息传达大都为单方面进行,一旦出现意外情况,传达效率低下。
(2)活动类型局限,统筹安排不合理
在我们面向南京高校大学生的调研中,很多学生向我们反映对学校的志愿活动满意度一般,主要归因于活动细节问题,如服务岗位供不应求、活动内容缺乏吸引力、时间安排不合理与学业有冲突等。这些细节问题非常影响志愿活动的质量。
(3)缺乏科学的管理体系,对外交流联系少
在收回的问卷结果中,我们欣喜地发现许多被调研者作为学校致力于志愿服务的积极分子,表扬了我校的志愿服务发展,并期望能够与我校学生志愿组织交流意见。由于学校的志愿活动仅为单方面的招募,因此缺少活动结束后参与者的意见反馈。此外,部分校内组织疏于管理,存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等问题。
3. 从学生角度
(1)能力不足,依赖性强
南京高校学生在问卷调研中显示更倾向于展现个人能力的志愿活动,但是大学生专业能力有限,仅仅依赖几次简单的培训很难胜任有一定难度的工作。同时部分大学生过于依赖学生组织,而志愿活动如果缺乏创新性,就很难吸引学生参加。
(2)缺乏稳定的热情
我们发现许多在校学生到大四及毕业以后参加志愿活动的次数骤降,高校学生对待志愿活动的热情并没有在四年的大学中长久保持。高校志愿应作为推动社会公益的主动力,为社会公益培养人才、储备力量。
(三)建设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建议
1. 从学校角度
学校方面,应尽力建立完善合理的激励机制。恰当的奖励将会进一步激发学生从事志愿服务的热情,真正贯彻助人为乐的精神,这有助于建立长效的良性循环。在一个成熟的激励循环机制建立之后,志愿活动可以考虑完全放开,不做任何强制要求,由学生们自行选择。
此外,学校可以适当加强对校内志愿服务组织的管理,建立相关部门,配备人员,积极发挥校内组织和校外机构的“中间人”作用,对社会机构进行严格审核,确保资质过关,同时对志愿组织进行管理,提供定量的资金支持。学校的适当介入将会使两边的沟通交流在得到质量保障的情况下更加高效。
2. 从学生组织角度
校内组织应积极行动起来,加大宣传力度,进行组织整合合并,精简消息传播渠道,采用更加科学的管理模式,这些都可以提高组织本身的服务质量和运行效率,改善低效和杂乱的信息传播方式。
此外,组织内的学生可以在校内发布问卷,征询有关志愿活动的意见,及时和社会机构沟通和反馈,在能力范围内尽量争取志愿者名额。志愿组织可以多多尝试和不同的社会机构对接,拓宽志愿服务的时间和区间,丰富其内容和形式,向校内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
校内志愿组织还可以定期和其他学校的同类组织进行交流联谊,分享经验,共享资源,通过取长补短的方式共同进步发展。不同学校的志愿组织可以建立网络交流平台,进行数据管理或资源共享,在地区内形成规模网络。
3. 从学生角度
社会机构对培训内容的严格把关有利于培养学生在相关领域的业务能力,学校在激励机制上的及时跟进也有助于将志愿服务精神植根于大学生群体中。但除了这些外在因素,学生的内驱力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校内组织,社会机构和学生构成的志愿服务体系中,对自我的高标准严要求,对志愿服务的热爱和坚持,都是保证学生这一环稳定运行的基础。
此外,有些高校已经成功举办了大学生创新公益实践大赛。通过参加这些比赛,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锐意创新,开拓进取,破除对校内组织的依赖性,将自己的能力运用在相关的志愿服务领域中,这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思路。
三、 社会机构志愿服务分析
(一)社会机构志愿服务现状分析
我们根据往期各高校青协开展的志愿活动,对这些活动做出了大致分类:社会服务类志愿、社区福利类志愿、医疗服务类志愿、大型活动类志愿和儿童服务类志愿。我们将根据以上五大类志愿的实地访谈结果来对社会机构志愿服务进行现状分析。
1. 社会服务类志愿
我们经过多方面考虑,选取了南京二楼南书房作为社会服务类志愿机构的代表,并对其进行了实地访谈,从而对该类志愿服务现状有了以下基本分析:
(1)书房招募志愿者时倾向于大学生志愿者,南京各高校就读的会增加入职概率。非南京本地的志愿者會提供食宿。
(2)通过网站上刊登招募信息、与院校合作项目的方式招募志愿者,偏好长期固定志愿者。
(3)对过往参与活动的大学生志愿者的评价是满意,大学生志愿者负责任,有礼貌,讲礼仪,积极活跃,参与活动守时,有意愿在将来继续招募并任用大学生志愿者。
2. 社区福利类志愿
本次关于社区福利类志愿合作机构的访谈选取了南京市栖霞区马群街道的蓓享阳光教育为访谈对象。现状分析如下:
(1)蓓享阳光教育机构偏好长期固定志愿者,能在确定的时间如双休日,去给孩子们进行课后作业的辅导。
(2)蓓享阳光教育较倾向于大学生志愿者,因为他们往往有更坚实的学习基础,并且更具亲和力,容易被孩子们认可,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蓓享阳光教育与大学生志愿者的合作起源于高校青协的主动联系与合作。
(4)在总体上来说,蓓享阳光教育是有意愿在将来继续招募并任用大学生志愿者的。
3. 医疗服务类志愿
本次关于医疗服务类志愿合作机构的访谈选取了南京市第一医院,我们找到了社会服务部的工作人员许洁老师,进行了一次简单的访谈。总结出了以下医疗服务类志愿现状:
(1)医院招收志愿者的主要渠道是高校青年志愿者协会。与其合作的36支团队中,有35支是来自各大高校的志愿组织。2013年起,医院已经对外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志愿合作关系,志愿服务参与度较为饱和;
(2)志愿服务的内容多种多样,根据志愿者的服务时间和经验,医院可以安排志愿者从事不同的志愿活动。
(3)医院对长期和短期志愿者没有非常明显的偏好。医院对志愿者的要求在于年龄,主要倾向大学生群体。
(4)医院目前对志愿者服务的情况比较满意,给予志愿者充分的信任。无论是哪个学校哪个专业的志愿者,只要用心为病人提供服务,医院都会给予积极评价。
4. 大型活动类志愿
本次关于大型活动类志愿合作机构的访谈,我们找到了全国啦啦操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孙茜老师。对该志愿活动的现状分析如下:
(1)全国啦啦操委员会每年会组织各种大型活动,这些活动通常会由不同的承办单位来负责具体的承办。
(2)全国啦啦操委员会所组织的活动中,志愿者绝大多数为大学生。而相对于中学生,大学生的年龄稍长,遇事处理更成熟。因此受到青睐。
(3)全国啦啦操委员会对招收过的大学生志愿者的表现比较满意,认为大学生的认真负责让人印象深刻。
(4)关于大型活动志愿者应具备的素质,孙老师认为,参与大型赛事的志愿者不仅需要有责任心、有端正的态度,最好还能长相气质佳,能向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参赛选手展现良好风貌。吃苦耐劳也是必要的品质,因为大型赛事的志愿者肯定是非常辛苦的。
5. 儿童教育类志愿服
在针对儿童教育方面的志愿活动中,经过实地调研,我们从与南京市守护稚翼公益活动组织的了解中罗列了一部分访谈成果如下:
(1)在以往我校大学生志愿者与该公益组织合作的过程中,活动负责人对以往志愿者的评价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满意。
(2)在志愿活动中,认为大学生志愿者应该具备负责任、守时、积极活跃的品质。
(3)该公益组织招募志愿者的形式主要通过孵化型社会组织的推荐,朋友推荐,以及往期合作伙伴推荐等。
(4)针对儿童教育类志愿活动,更偏向于长期固定的志愿者,希望持久深度合作,做专业的服务。
(5)该组织负责人表示,大学生是公益组织不可或缺的力量和伙伴,在将来会继续招募并任用更多的大学生志愿者。
从五大类志愿服务机构的访谈中,我们能看到机构方面对于大学生志愿者的认可,但是从机构的角度出发,能不能为大学生志愿者带来效益以及如何增加其效益仍然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以下将从机构认识自身困境谈起。
(二)社会机构志愿服务的困境
根据对以上社会机构志愿服务现状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社会机构志愿服务存在的困境,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社会机构本身运营情况不理想,突出表现在营利性活动的收入不足以支持非营利性活动的发展。对于机构而言,与各大学合作的志愿活动是无法为企业带来利润的,反而有可能增加企业的费用开支。参与过志愿活动的我们清楚地知道任何志愿活动的开展都需要场地、设备及人力的综合筹备,这其中有些是可以免费获取的,有些是需要资金的。那么当资金不充足的时候,志愿活动的成果就会有所折扣。
2. 社会机构志愿活动的招募对象范围狭窄。在访谈过的具有代表性的五大类志愿活动中,不难发现大学生志愿者是志愿活动的主体,而社会志愿者却少之又少。显然,各高校青年志愿者协会的积极沟通是有效的,但是机构本身处于一个被动的地位,他们本身几乎没有主动招募志愿者的计划与措施。这种志愿活动主体的单一,使志愿活动的深度与宽度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3. 社会机构对大学生志愿者管理欠缺。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志愿者的活动参与度与满足感不强,不利于机构达成与高校的长期合作。
4. 社会机构与高校青协的信息沟通不畅。在访谈中我们发现,基本上只存在高校青协主动联系社会机构的单向沟通情况,而机构方面在主动获取大学生志愿者这一方面做得并不积极。
以上困境,不管是社会机构本身的问题,还是与大学生志愿者的接洽问题,都严重影响了有限的社会志愿机会得到合理配置,更勿论发挥志愿活动的最大社会价值。
(三)建设机构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建议
我们将根据以上现状分析与已发现困境,从资源配置的角度为社会机构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社会机构若立志发展志愿活动,谋求社会福利,则必先稳固自身经济基础以及明确志愿活动的意义,得到社会的信任与认可,这是机构发展志愿活动的前提。
2. 社会机构应当意识到志愿者对于整个志愿活动的重要性,在志愿招募的工作上做出努力,增加志愿者的丰富程度,为大学生志愿者带来更加多元化的体验,使数量有限的志愿活动展现出更高的社会价值。
3. 对于招募到的大学生志愿者,机构可给予适当补助与奖励,以及增加适当的志愿培训,让大学生志愿者能够有所收获,将大学生志愿者的参与度与满足感最大化。
4. 社会机构应当在意识到大学生志愿者的重要性后,利用网络及其他方式积极联系各高校青协,招募数量充足的志愿者,同时可以努力达成长期合作,使双方资源得到有效而稳定的配置。
四、 總结
大学生志愿者和社会志愿合作机构之间的合作可谓顺应时代与社会发展,是公益影响力扩大的突出表现。我们不难看出二者是互利的,但是又不能否认这种合作存在的弊端,于是减少这种弊端,强化二者的互利机制,成了彼此促使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的不二选择。
参考文献:
[1]姜碧纯,周维妍,杨必忠,王蓉蓉,钱佳琦.大学生志愿服务视角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以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8(34):52-53.
[2]王志学.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长效机制建设思考[J].散文百家,2018(8):138.
[3]马其男,陈冰.社会治理创新视域下大学生志愿服务双向契合机制浅谈[J].时代经贸,2018(21):101-102.
[4]徐逸霏.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问题与对策——以南京师范大学“新叶”青年志愿者协会为例[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8,10(3):44-4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