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鹏辉 庞 玮
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1683-1706),不仅是藏传佛教的领袖,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仓央嘉措诗歌不仅在藏族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也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宝库中一朵独放异彩的奇葩。
仓央嘉措诗歌清新优美、质朴生动、轻柔流畅、脍炙人口,自问世以来,以其和谐的音乐美、悠远的意境美、通俗的自然美等独具艺术魅力的风格在整个藏区家喻户晓,广为流传。继1930年于道泉先生将其翻译成汉文、英文后,相继有日文、法文、俄文、蒙古文等译本问世,深受中外广大读者青睐。国内学者对此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先后出现了刘家驹(藏族)、刘希武、曾缄、周良沛、王沂暖、庄晶、闫晗、龙冬、傅林等多个版本,这使得仓央嘉措的诗歌拥有了更加广泛的汉语读者群体。目前收录成集的仓央嘉措诗歌有124首[1],虽然这些诗歌的来源尚存争议[2],但在大众传媒的视角下,人们一般也将一些作者有争议的诗歌视为仓央嘉措的作品,被统称为《仓央嘉措诗歌》。因诗歌内容涉及爱情主题较多,常常也被称为《仓央嘉措情诗》或《仓央嘉措情歌》。关于“情诗”或“情歌”的意向,陈晨等通过对其作品用词的统计分析,认为前20个高频词中的“爱人”“我”“心”三个词语的反复出现,充分体现了“情歌”的特点,表达诗人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及对爱情的赞美[3]。总之,不管是“诗歌”,还是“情诗”或“情歌”,其所铸就的艺术成就自成一家,抑或正是“情诗”或“情歌”的意向更加为追求爱情的青年男女所喜爱。
近年来,随着西藏旅游热的持续升温以及西藏文化对外传播的发展,仓央嘉措诗歌的传播更加广泛。时至今日,“仓央嘉措诗歌热”[4]已经成为大众文化圈的一道“文化景观”[5]。不仅如此,这道独特的文化景观所展现的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生动、极富魅力的个人形象以及神秘、浪漫的藏地形象,与西藏蓬勃发展的旅游业相对接,为西藏旅游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和内容,成为不少旅游者慕名入藏旅游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今,参观与仓央嘉措相关的遗迹,如去传说中仓央嘉措与其情人幽会的玛吉阿米餐厅体验,几乎成了入藏旅游的青年男女的“必去行程”。而著名的布达拉宫,也因“仓央嘉措居住过的地方”这一文化标签,更加生动,成了吸引青年游客的一个重要原因。虽然这些来源于仓央嘉措诗歌的文化符号和文化形象,更多的是旅游者通过诗歌对旅游目的地的想象。已有研究表明[6],一个地方能成为优秀的旅游目的地,离不开旅游者对其空间的想象[7]。许多成功的旅游目的地,其现实与虚构的界限往往是模糊的[8][9],真实与想象交织在一起,难以分割[10]。卡勒(Culler)从符号学的角度进一步解释了这一现象,他认为大部分游客更关心寻找某一文化吸引物或活动所代表的符号或印象,而不是去了解它本身的意义和作用[11]。因此,如何通过仓央嘉措诗歌这一“文化符号”,进一步塑造和激发西藏文化活力,更好地满足旅游者对“想象的异域”的旅游需求,是值得学界和业界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基于入藏旅游者的视角,探讨仓央嘉措诗歌的感知热点,以期对促进西藏旅游业及西藏民族文化发展有所裨益。
大量的网络游记、评论中,涉及入藏旅游者对仓央嘉措及其诗歌的认知和感悟,如游记《仓央嘉措——雪域最大的王,我宁愿你是世间最美的情郎》《读着仓央嘉措的诗去西藏》等。本文从蚂蜂窝、游多多、蝉游记、新浪博客等大型公众旅游网络平台上,选取2014年7月至2017年11月入藏旅游者公开发表的内容涉及仓央嘉措诗歌的游记共计27篇作为分析的数据资料。在仔细阅读游记内容后,对游记内容逐条编号,剔除无效内容,将收集到的有效内容导入Word文档,获得共计69884字的分析文本。
本文基于共词分析原理,对网络游记文本进行挖掘,使用内容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入藏旅游者仓央嘉措诗歌的感知热点和其背后的原因,并通过实地考察了解验证。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研究内容进行深入剖析,透过表象层层推理,系统、量化地揭示其深层隐含意义的科学方法。内容分析法产生于20世纪初的新闻传播业[12],近年来被旅游研究引入应用并取得较丰富的研究成果。社会网络分析是对所研究的行动者之间的关系进行量化,通过图形将行动者之间的深层次关系可视化、结构化。本文使用的ROST软件是一款辅助各学科进行研究的大型内容分析计算平台,可实现对网络评论、微博、论坛、网页等各类文本字段进行分词、字频统计、词频统计、情感分析、社会网络、共现矩阵等一系列分析。本文在内容分析基础上,对数据的语义共现进行处理,并使用其中的可视化软件Netdraw对所得数据的关联性进行直观、生动的展示。
在对数据进行ROST软件分析前,首先使用Word文档的替换功能,对同地名或同义词组进行统一,如“八廓街”“八角街”统一为“八廓街”;“宝座”“法座”统一为“宝座”;“慕名去的”“慕名而来”“慕名前往”统一为“慕名而来”等。其次,对入藏旅游者引用的仓央嘉措诗歌进行命名,如诗歌“在那东山顶上,升起皎洁的月亮,未嫁姑娘的面容,时常浮现在我心上”命名为《在那东山顶上》;诗歌“住进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命名为《世间最美的情郎》。由于本研究以游记的文字内容为数据来源,故将游记中附带的照片、图片、表情符号等要素剔除。
虽然仓央嘉措诗歌有124首,但入藏旅游者在游记中引用频率较高的,为《那一年》《不负如来不负卿》《在那东山顶上》等10首,其中《那一年》被引26次,为最高;《不负如来不负卿》被引25次,次之;《我问佛》被引5次,为10首中最低,详见表1。
表1 入藏旅游者游记高频引用仓央嘉措诗歌统计
需说明的是,一些颇具文学性或富有历史价值的诗歌,如《我和情人相会的地方》(我和情人相会的地方,在南门巴的密林深处,除了巧嘴的鹦鹉,谁也不知道,能言的鹦鹉啊,这秘密不要在路边散布)、《只要姑娘你在》(只要姑娘你在,酒就有我喝的,少年我的希望,全寄托在这里)等,虽有被引,但大多仅见1次,此类被引频度低的诗歌未列于表内。
中心度(Centrality)是分析社会网络的一个最重要的、常用的概念工具之一。它是社会网络中心性位置的测量,反映了各要素在社会网络结构中的位置或优势的差异。图1中节点面积大小代表节点中心度的大小。中心度越大的要素,表示连接的节点越多,其重要性就越大。两节点之间的关系用连线表示。
由图可见,“仓央嘉措”“布达拉宫”“八廓街”“玛吉阿米”“拉萨和西藏”等元素的中心度较高,说明这些元素与仓央嘉措诗歌作品的联系最紧密。入藏旅游者一方面通过仓央嘉措诗歌,感知到这些元素;另一方面,又通过这些元素触景生情,增加了对仓央嘉措诗歌意境的理解。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脚印》与布达拉宫直接关联;《洁白的仙鹤》与仓央嘉措直接关联;《那一年》与西藏和仓央嘉措直接关联;《在那东山顶上》与诗和玛吉阿米直接关联;《不负如来不负卿》与拉萨和玛吉阿米直接关联;《世间最美的情郎》与仓央嘉措和布达拉宫直接关联。结合游记内容可见,诗歌与这些直接关联的地名、人名互成因果动力,并引发其他联想。如旅游者通过对参观布达拉宫仓央嘉措曾经居住的寝宫,联想到其诗歌《脚印》;亦有旅游者因为对《脚印》表达的意境的喜爱,成了前往布达拉宫仓央嘉措寝宫凭吊的动力;而通过对诗歌内容的感知,旅游者又会扩展出其他感受,其中有直观性的物的感受,也有诗歌内容所引申出的精神体验,如“阳光”“天空”“月光”与“自由”“无拘无束”“找回自己”等。这些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图1 入藏旅游者仓央嘉措诗歌感知中心度社会网络分析
1.通过诗歌,对传奇人物形象的感知。由上可知,仓央嘉措的个人形象,主要通过诗歌《脚印》《世间最美的情郎》和《洁白的仙鹤》等为旅游者所感知。《脚印》的内容为“夜里去会情人,破晓时雪纷纷。保密还有何用?脚印留在雪地上”;《世间最美的情郎》为“住进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洁白的仙鹤》为“洁白的仙鹤,请把双翅借我。不会远走高飞,到理塘转转就回”。这些集中表达“最美情郎”意境的诗歌,多见于追求爱情的青年游客“借诗抒情”的游记。如有游记引用《脚印》后,写道“多么可爱的男子啊,至真至纯,他的故事几百年来被人们传颂”;又如有游记写道“在走之前,仓央嘉措写下了一首赠给达娃卓玛的诗,留下自己一生中最后的浪漫:‘天空洁白的仙鹤,请把双翅借我,不到远处去飞,只到理塘就回!’。如今这首诗已被藏族歌手容中尔甲演绎得如泣如诉,哀怨凄凉。押解途中,美丽的青海湖畔,年轻的诗人圆寂。热爱生活的仓央嘉措,一生短暂,才华横溢,历经痛苦,放荡不羁。”显然,旅游者对诗歌作品的喜爱,上升到了对仓央嘉措人物的喜爱及其形象认知。这既是旅游者对“神秘高贵的六世达赖”的仰望,又是对“才华横溢却无奈结局悲凉的情歌诗人”的同情。如图1所示,“才华横溢”“诗人”“浪漫”“多情”“无拘无束”“六世达赖”“门巴族”等词,与“仓央嘉措”直接关联,反映出入藏旅游者通过诗歌对仓央嘉措这个传奇人物个人形象的感知。另外,对人物形象的感知不乏对诗歌中描绘的女子——玛吉阿米的感知,这与“美丽”“浪漫”“多情”“幽会”和“爱情”等词直接关联,从侧面烘托了仓央嘉措的个人形象,通过爱情故事为个人形象增加浪漫色彩。
2.通过诗歌,对历史与传说故事的联想。通过仓央嘉措诗歌的阅读,入藏旅游者多会联系到有关的历史和传说故事。如不少游记反映出,旅游者将诗歌《洁白的仙鹤》中的“不会远走高飞,到理塘转转就回”一句,视为仓央嘉措转世灵童诞生地的“预言”,从而引起了进一步了解清代西藏“活佛转世”制度的历史。而《在那东山顶上》,增加了旅游者对仓央嘉措与玛吉阿米故事的丰富想象。如游记写道:“玛吉阿米,出自仓央嘉措的情诗,相传是仓央嘉措情人的名字,后来被一座小酒吧作为店名。这座小酒吧位于西藏拉萨八廓街,据说是当年仓央嘉措与情人玛吉阿米幽会的地方。‘在那东山顶上,升起皎洁的月亮。玛吉阿米的脸庞,浮现在我的心上。’仓央嘉措的一首情诗,使小酒吧从此名声远播,无数中外游客寻觅至此,为的是看一看仓央嘉措与玛吉阿米幽会的地方,追忆那失去的岁月”。再如,一些游客提到“达娃卓玛”,从仓央嘉措的诗歌“在拉萨的人群中,琼结人的模样最甜。中我心意的情侣,就在琼结的人里面”,引申到琼结的达娃卓玛和仓央嘉措的故事。这些“彼时的”“历史的传说与故事”,与旅游者旅行的“此刻”“现在”交织在一起,增添了西藏文化的神秘色彩和历史厚重感,是吸引游客的一个重要因素。
3.通过诗歌,对诗歌故事发生地—旅游目的地的感知。如图1所示,“布达拉宫”“八廓街”“玛吉阿米”“西藏”“拉萨”“大昭寺”“龙王潭”“青海湖”等涉及地名的词均与“仓央嘉措”有直接关联。其中,布达拉宫、八廓街有较高的中心度。显然,入藏旅游者对作为仓央嘉措曾生活过的这些地方关注度较高,旅游者在目的地游览,触景生情,诗景共融。如“住所”“月光”“身影”“怀念”等词直接指向了布达拉宫;“酒馆”“情人”“幽会”等词则指向“玛吉阿米”。不少游记引用诗歌《那一年》写道:“那一天,闭目在经殿香雾中,蓦然听见,你诵经中的真言;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读着仓央嘉措的诗去西藏。我是通过这首诗知道仓央嘉措的,我是因为喜欢仓央嘉措的诗才对西藏更加向往的,于是,我期待途中与西藏相见”;又如有游记写道:“我们来到(玛吉阿米餐厅)二楼,围坐在靠窗的木桌前,边饮酒品茗,边遥视着从窗前走过的转经道上的芸芸众生。身临其境,触景生情,我们的一位女老师,在团友们的提议下,朗诵了几首仓央嘉措写给玛吉阿米的情诗,声情并茂。最感人的是《那一年》……团友们静静地听着,眼前仿佛出现了仓央嘉措与玛吉阿米的身影”。可见,由于诗歌所表达的旅游目的地的意境,对身临其境的游客而言,既是“现实的目的地”,也是旅游者“想象的目的地”。
4.对诗歌表达的生活态度的认同及对自我生活的反思。仓央嘉措诗歌之所以成为当今的一个“风潮”,受到广大入藏旅游者,尤其是青年游客的喜爱,其主要原因在于,诗歌中传达的生活态度被认同,并引发游客对自己生活的反观。如图所示,与“仓央嘉措”和“拉萨”直接相关的是“找回自己”以及“人生”“自由”“无拘无束”等高频词汇。旅游者通过诗歌《世间最美的情郎》等,引申出对自由的追求、与命运的抗争;通过诗歌《不负如来不负卿》(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表达对爱情的渴望;通过《我问佛》表达对自己生活状态和压力的反观。如有游记引用诗歌《世间最美的情郎》后写道:“仓央嘉措是神王,是情圣,是诗人。他像西西佛斯一样,被无法抗拒的命运困锁着,他是黄金囚笼里最高贵的犯人,诸神把世界托付给了他,他却只想要回他自己,那个最真的自己。”
本文以入藏旅游者的游记为分析文本,结合实地考察,挖掘仓央嘉措诗歌作品中被人们广为流传的诗歌共10首;深入分析了入藏旅游者对仓央嘉措诗歌的感知热点,发现入藏旅游者通过仓央嘉措诗歌的阅读和引申,形成四类感知热点,即对传奇人物形象的感知、对历史与传说故事的联想、对诗歌发生地—旅游目的地的感知和对诗歌传达的生活态度的认同及对自我生活的反思。
结合实地考察发现,即使《那一年》《见与不见》及《我问佛》等已被质疑作者另有他人,但旅游者更愿意认为是仓央嘉措的诗歌,因为仓央嘉措诗歌并不仅仅停留于文学作品,而是成为当今的一个有着“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色彩的文化符号。正如一位入藏旅游者所言,他十分赞同一位藏传佛教高僧对仓央嘉措的评价:“六世达赖以世间法让俗人看到了出世法中广大的精神世界,他的诗歌和歌曲净化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他用最真诚的慈悲让俗人感受到了佛法并不是高不可及,他的特立独行让我们领受到了真正的教益”[13]。在仓央嘉措的诗歌中,可以看到初恋时的喜悦,爱情的甜蜜与被背叛时的低落,佛法与爱情的矛盾。旅游者对诗歌的喜爱,是将自己的情感也投射其中,将自己对梦想、爱情的期待寄情于仓央嘉措的诗歌作品之中,寄情于景。
仓央嘉措诗歌,已从单纯的文学作品演变为一种文化符号,并进入流行文化领域。除近年仓央嘉措出版物的热销和仓央嘉措旅游节的举办外,从拉萨玛吉阿米餐厅的火热程度亦可见一斑,很多旅游者表示“为仓央嘉措而来”“吃的是情怀”。因此,在今后的旅游发展中,把握好“仓央嘉措”这个文化符号,不仅能挖掘地方文化的多元层面,而且无疑将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如何开发与建构更多更好的与仓央嘉措相关的旅游产品和文化形象,亦成为西藏发展旅游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挖掘的问题,如西藏山南市错那县勒布沟从2012年开始举办的“仓央嘉措情歌文化旅游节”,旨在以“仓央嘉措故里”为地方形象将错那县打造成为旅游胜地。而一如其他民族地区文化符号的建构与旅游发展中遇到的难题——文化符号建构遇到的舞台化、失真化和“麦当劳化”现象,以及由此而导致的对旅游者体验满意度的影响问题,值得引起进一步关注,以有利于在文化传承中更好地发展旅游,在发展旅游中更好地传承民族优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