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演唱技术中“舌头”的干扰

2018-03-31 18:27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舌根舌头气息

冷 靖

引 言

从目前全国音乐类学生声乐教学来看,特别是音乐教育类学生的声乐教学,普遍采用的是美声学派唱法,即我们国人俗称的“美声”唱法。该唱法目前被世界公认为“最科学的发声方法”,其原因是从世界第一部抒情音乐剧《达芙内》问世开始,欧洲文化艺术就不断地对美声学派演唱方法进行研究和改良。不管是从14-16世纪美声学派的先驱者佩里、卡契尼、蒙特威尔迪的开端,还是盛极一时的阉人歌手唱法,再到19世纪以来发现“关闭”发声法后男生的演唱的突飞猛进,20世纪男高音“歌王”作为舞台中心人物的出现。美声学派已有600多年的发展历史,累积了生物学、物理学、声乐理论各个层面的丰富积累,形成了系统的教学体系和多样的教学手段,所以目前全国大多数音乐院系也将美声学派作为音乐师范生声乐技能培养的主要教学手段。

美声学派的理论体系,大多是按照人体发声时所需的每一个器官的状态来进行讲解和分析的,这些知识囊括了声带、喉头、下颚、软腭、共鸣、舌头等相关的要点和理论。舌头作为人体口腔中最灵活的器官同时也是人体中功能最多的一个部位。灵活的肌肉能使我们说话时发音清楚、抑扬顿挫,上面所分布的味蕾也能使我们品尝到人间百味。舌头在歌唱中的作用也不容小觑,舌头的状态直接影响到演唱时发出的声响、音效、音质、音准、字的清晰性。所以在声乐教学中声乐教师除了训练学生的嗓音位置、演唱机能等外,还更加要对学生在演唱过程中舌头的状态加以重视,能辨别各种状态所塑造出的音色,并对其进行严格的要求和训练。[1]

由意大利嗓音学家P.M.马腊费奥迪所著《卡鲁索的发声方法》一书中提到,“舌头在许多的情况下,都是歌唱者最凶恶的敌人。实际上,它是最负重大责任的因素。因为它的收缩性能,它能发挥对会厌的压力,强制后者向着喉咙开口处下弯,因而,使会厌和咽腔之间的狭小空隙变得更窄。这样,塞住并妨碍大量的振动到达共鸣室。从而开始了最初的混乱,带来了发声机能的不稳定”。不好的舌头状态会直接导致演唱中出现歌曲演唱不流畅、喉音过重、声音干直、发音不清晰、共鸣位置不够、音准差、气息支撑终止等不良的演唱后果。在歌唱中良好的“舌头”状态是指“舌位”“舌背”“舌面”“舌尖”和发声时口腔的开合,并和喉头的位置之间达到一个良好的配合状态,从而发出响亮而饱满的音质用于演唱。在舌头的几个分段中,“舌位”的位置尤为重要[2]。“舌位”就是专指舌根的位置,正确的“舌位”就如开口唱哼鸣(eng)的状态,舌尖要松弛的自然的平卧在下牙的后面,而舌根却要高高耸起,但又不是舌根往后堵塞咽音管道,而是要保证气息不受阻挡地、通畅地从咽管道中流出。本文通过笔者自己声乐教学中经验的累积与总结,针对由于口腔中舌头的状态不理想而导致的不良发声结果,从而影响歌唱的情况做出罗列和分析。

一、气息支撑差对舌位的干扰

“气息”一词是美声学派中对于歌唱时的呼气系统状态的术语概括,很多声乐教育家和声乐教师在教授声乐课时也常常将呼吸的调整用气息一词来使用。[2]加里西亚讲到“呼吸是基础,声门是关键”。呼吸之所以是基础,是因为如果歌唱的气息通顺的话,则喉外肌也相应地不会僵硬而是放松、自然、喉头也相应的稳定在较低的喉位上,因此也就容易做到因一顺而百顺。反之,如果不用气息做基础来支持声音,则必然用吼外肌挤逼,舌根僵硬等办法来发声,那就会产生程度不同的喉音。

舌根的僵硬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一是学生歌唱时为追求比较响亮的音色而刻意地用力挤压发声器官,导致舌根和喉外肌紧张,这是学生在对歌唱概念和自身认识不足的情况下会发生的状况。在声乐术语中讲到的气息支撑,就是支撑声音的位置,在发声时将声音聚集在面罩共鸣点,以均匀的气息震动声带,使声音达到共鸣腔体,同时身体保持通畅呼气感受的过程。声乐的初学者还没有建立良好的歌唱机能,像腰腹部肌肉群会出现歌唱状态中无法用力控制住气息的速度和力度,有的能控制但是由于肌肉群不发达不能持续的给出均匀缓和的气息,比较常见的就是演唱一句的末尾由于身体无法承受重负,所有的支撑点全部垮掉。当出现身体不堪重负,但是思想上又想保持住面罩共鸣的高发声点时,歌唱时的第一反射条件就是舌头僵硬来挤压声门,达到控制气息和关闭气息的目的。此时的歌唱状态由腰腹部的压力支点,转接至胸腔肋骨的用力收缩,出现屏气的状态,同时舌根也在往后退缩,目的在于保持住气息,但是舌位由于以上的连锁反应已经不在正确的位置上了。很多情况下声乐教师会忽略掉这个问题,因为学生气息支撑不好出现舌位变型,但是学生却理解为正常现象,久而久之,舌位良好状态也由于长期的忽略而变型走样,相应的气息支撑对抗感也没有练就成型。

二、口型过开对舌位舒适度的干扰

从医学对于舌头的结构分析来讲[3],舌头的肌肉可以分舌外肌和舌内肌,其中一部分舌外肌颅骨(颈突)、硬腭、软腭、扁桃体、下颌及舌骨相连,它可以使舌头前伸、回缩;舌内肌也就是指的舌体,它可以灵活地转动,肌肉由舌上纵肌、舌下纵肌、舌横肌舌垂直肌组成。舌头位于口腔的中心位置,与口腔喉管等部位的肌肉相联系,舌头状态的好坏直接关乎口腔中的软腭兴奋度,嗓音的摆放位置,从而和发出的音效产生直接的关系。

不少我接触的学生中,很多都是声乐的初学者,有的学生经过1-3个月的声乐集训就直接参加当地艺考。为追求艺考时考官的视觉评判标准,学生演唱过程中,喜欢努力的将自己的嘴型扩大,下颌骨往下脖子处衍生活动如同剪子一样,这样的开口状态不太美观,不过也不难办到。这样是为演唱时能有效的利用口腔共鸣,发出较大的音量以及满足吐字咬字的需求。其实在初学时过分的要求口型夸张的打开,是一个在学习声乐过程中的误区,不利于初学声乐时口腔松弛状态的训练。过分的追求口型的打开,可以直接导致舌头往口腔的后部退缩,从而引起舌位往下挤压,理想的舌位就此变型。

特别是在演唱a、o、e、an、ang、ong这样的开口音过程时,部分学生的条件反射为用力撑开口盖达到张大嘴的目的,但是过于紧张的开口状态会使下颚紧张,舌面僵硬翘起,连同会厌软腭声带周边肌肉群发生不太自然的压迫感,唱出的声音如同喊叫一样。如果脱离了腰腹部气息的压力,有的学生还出现漏气无法将一个乐句演唱完整,甚至面目表情不太自然美观。这样紧张的舌头状态致使和其所联系在一起的很多肌肉群也是不放松的发声状态,不利于正确舌位习惯的养成。

三、共鸣腔体的误区对舌头的松弛度的干扰

美声学派唱法从音效上听,比较明显的特点是对人体共鸣器官的运用。人体的共鸣器官可以直接对人类的声音起到扩大、远传的作用,主要位于声带上方的咽腔、喉腔、口腔和鼻腔。从物理学上来分析,人的声带所发出的声音是微弱的、单薄的不能变化其音色和音质,更加不具有穿透的性能,所以人们所听见的美声学派所演唱的美好音质,都是经由前面所提到的诸多腔体调节润色有的效果。如果想要达到自然悦耳的共鸣效果,就需要在演唱过程中口腔的咬字器官、发声器官、呼吸器官的高度协调配合。[4]舌外肌靠近嗓音的安置肌肉,并且是同向的。由于缺乏经验,僵硬的说话方式,或试图唱出比他现有技能所能保证的更大或是更响的嗓音,学生将不自觉地以一种僵硬的方式把两组肌肉结合到一起。这种牵连不仅妨碍音响和发音,还妨碍肌肉的自由调节。从威廉·莎士比亚这段对歌唱时舌头状态的形容,可以总结出舌头在口腔中如果摆放不当,一定会对歌唱时的共鸣产生不好的音效。[5]

口腔中的舌头可以做到往前伸往后退,可以抬高、放低、卷翘、放平等活动,在歌唱中是一个配合辅助发音吐字的器官,其本身是不直接参与发声活动的。有的学生忽略了自身的声音特点、发声条件、演唱机能,在气息支撑不够好的情况下,片面的追求一些对音色的形容词效果,比较常见的是学生为了追求声音的“明亮”特点,通过颈阔肌用力来压低舌骨,颏肌在歌唱吐字时也异常的僵硬。这种超出自然状态的演唱过程,使喉部、咽部、下颈阔肌之间产生了强烈的压迫感和紧张感,挤压严重的学生在歌唱的过程中还会出现咳嗽、憋气、不能将一首歌曲完整的演唱完毕。[4]这样的演唱配合方式是喉部、舌头、下巴三者之间很不幸的组合。

四、吐字咬字对舌头形状的干扰

声乐是人声的音乐,是音乐与语言结合的一门独特的艺术,它不同于其他器乐(像钢琴、古筝、琵琶等)除了能表达出本身乐器独有的音效和气质外,还能表达旋律的美感以及乐曲的内涵和情绪,不能够将具像化的感觉用语言直观的表露出来。但是声乐可以将文字和音乐相结合,直观的将情感和内容表达给听众,达到和观众在情感上良好的沟通和呼应。所以语言的训练在声乐中是非常重要的。歌唱发声的科学性也同时表现在歌曲中是否能够调动身体的各项器官,将歌词传达的清晰准确。

基于吐字咬字是否清晰来衡量歌唱发声的科学性也是有一定的片面性的。歌唱语言的发音是否准确,除了要像平时讲话时将字讲得清晰,还要满足音色、音高、音量、声音的位置,共鸣的效果等诸多条件。西洋美声学派比较注重对五个元音a、e、i、o、u的训练,而我们汉语却是由复杂的音节构成[5],每一个音节都有其特定的音色,它的复合韵母也并不是由两个或三个元音的简单相加,而是有机的结合,当几个单元音相拼成复合韵母时,它与原来的各个单元音是完全不同的。

很多学生在演唱歌曲时会特别注重咬字的效果和自己制定的清晰度,忽略掉共鸣和声音的位置,在歌唱进行时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把歌词发出来,但是位置挂没挂住,声音有没有共鸣的感受就被歌唱时严格的节奏和音准要求覆盖了,唱完之后演唱时的内部感知也消失无踪。如“山(shan)川(chuan)河(he)流(liu)”这一个词,当演唱“山”(shan)的声母sh的时候,舌位还是正常的,sh音既有管道又有位置,但是在唱出an音时,想去将an音做一个归韵让字更加清晰,舌面就垮掉往下压,这样的运作过程会使下巴下面的颈阔肌有紧张的撑开感,喉外肌也被迫撑开,发出类似于(ang)的音效,失去了咽腔共鸣,将声音全部放在了口腔里面,也就是包住了;“川”字(chuan)也会出现同样的请况,特别是像四川等地的学生,在归an这个韵母时,习惯性的归成了四川话的an-ei音,致使舌面往两边大牙的地方伸展,声音的位置本由在发ch音时的咽壁腔转到靠近门牙后方的鼻腔,失去了本有的通畅性;在发“河”(he)字的时候,h音是需要喉部和舌根配合来共同完成的,但是学生在演唱时为避免嗓位跑掉对这个舌根音,采取避开的策略,直接扩开喉外肌,像哈气一样的唱出类似于hou的音效;“流”(liu)字最终归韵为o,在归韵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下颌骨往下方伸展,口型往外形成一个空洞的o音。下颌骨的这一伸展在前文中也提到,会导致舌骨往上抬,声带周边的肌肉群失去了发出响亮声响的运作状态,所以导致了发出空洞混杂着漏气的音效。

想将字吐得清晰有效,还需要满足共鸣、气息、声音的位置等条件,在口腔中舌头只是一个辅助发声的功能,它的状态是根据字的不同来调整相对稳定的形态,舌根和舌骨的形态是关系着整个声带肌肉群是否自然和谐运转的关键要素。

结 语

歌唱是一门通过人体运作的协调来表现音乐的“艺术”,人体的各项器官都需要参与到歌唱运作中来,舌头作为在歌唱中咬字吐字和发声的重要器官也需要积极主动的配合,要打破兰皮尔蒂在《嗓音遗训》中提到的舌头是歌唱发声时的真正障碍现象,避免文中提到的干扰状况[6],就如沈湘教授认为的:“声乐研究不要搞空洞繁琐的理论,否则就成了空头的理论家了。说白了,理论是解释‘为什么?’的,方法是告诉你‘怎么办’的。理论要有的放矢,方法要行之有效。没有理论的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唱法就不致于误入歧途”。研究好声乐理论,研究透彻了说明白了,问题也就好解决了。养成良好的“舌头”放置位置和状态是掌握美声学派发声法的一个重要关键环节,不管是声乐教师还是学习声乐的学生都应该在训练和演唱时养成良好的放置习惯,达到良好的配合状态,演唱更多优秀的声乐作品,传播美好的声乐艺术。

猜你喜欢
舌根舌头气息
刷牙别忘了刷舌头
自然的气息
天热时狗为什么要伸出舌头
反复复发的舌根部甲状舌管囊肿诊治分析
舌头上的疯狂
“春的气息”
舌头劝架
春的气息
花朵穿上身 春日气息
全舌全喉切除治疗晚期舌根癌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