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定岚安贵琼人的历史与文化探讨

2018-03-31 18:27黄惠烽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黄惠烽 凌 立

一、贵琼人介绍

何谓贵琼人?学术界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四川大学郭声波教授在贵琼人的来源和迁徙问题中指出,贵琼人是指居住在川西一带的岚安、鱼通、金汤、孔玉等藏族人的自称。四川大学金绥之教授在康定鱼通乡考察时,当地贵琼老人杨绍清介绍说,“贵琼”即本地的意思,“贵琼人”即“本地人”之意。因为他们自称是“贵琼人”,所以他们把自己的语言称为“贵琼语”。西南民族大学杨嘉铭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对岚安进行了十多天的考察后认为,虽不敢肯定岚安人就是鱼通人,但至少可以说他们同源,更具体点说,即是同一部落的不同分支。

由于具有独特的宗教文化、婚丧习俗、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等,贵琼人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颇受学者关注。虽然研究成果不是很多,但也形成了一些共同观点,认为贵琼人原属羌人的一支,原居住在川西的邛雅高山地带,后一部分迁至河谷地带从事农耕活动,另一部分迁至岚安、鱼通等地继续放牧活动。

据研究显示,岚安早在汉代已有人居住。现位于岚安乡脚乌村南200米的呷北遗址,专家通过出土的陶瓦片等推断,属汉代聚落遗址。位于岚安乡昂州村约500米的四呷坝遗址,专家从出土的陶器质地推其年代大致在汉朝到唐朝之间。

至于贵琼人何时迁至岚安,当地民间流传着一个传说。蜀汉时期,由于汉羌两民族发生纠纷,诸葛亮出兵把居住在邛雅高山的羌人打败,谈判时,诸葛亮动员羌人从高山迁往河谷地带,改变原来的游牧生活方式以从事农耕和织布为业,于是一部分羌人迁居到了河谷地带,另一部分不愿意改变原生活方式的羌人从宝兴、天全等地搬到了岚安、鱼通、金汤、孔玉一带的高山地区[1]。对于此传说,由于没有相关史料佐证,难以信服。四川大学金绥之教授认为,在宋、明期间,雅安、天全、汉源等地仍存在着较多羌族部落,他认为贵琼人迁至岚安时间可能不早于蜀汉时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岚安贵琼人汉化较深,曾一度识别为汉族,上世纪80年代后才重新识别为藏族。鱼通、金汤一带的贵琼人,受藏文化影响较深,被划为藏族。

二、岚安的历史

岚安乡位于泸定县的东北部,在大渡河的峡谷之上。岚安乡北与天全、宝兴两县接壤,东与泸定县泸桥镇相接,南与烹坝乡隔泸水相望,西与康定县鱼通区相连。岚安乡海拔约2200米,高于泸桥镇800米,人口约3000余人。岚安乡分五堡,分别是大堡子、脚乌、昴乌、乌泥岗和若泥岗。据岚安当地老人介绍,他们的祖先最先迁至岚安时,岚安的地形如一个盘形,盘的中间是泥潭沼泽地,盘的四周是茂密的森林,最先迁到此地时只能居住在“如衣岗”的山边上。

岚安历史悠久,在各朝各代名称各异。据《泸定县地名录》记载:“唐朝名罗岩州,明朝名岩州,清嘉庆名岚州,民国时改为岚安。”而据《新唐书》记载:“雅州西……四百里之外有罗岩、当马……十七部落……羁縻州也,以首领袭刺”。由此看出,“罗岩”只是一个部落名称,“罗岩州”是唐宋时期在岚安一带设立的羁縻州,不专指岚安地名。而到南宋嘉定十五年(1222年),罗岩羁縻州改为岩州安抚使,因此“岩州”之名始于宋代,非明代才有。又据《四川通志》康熙四十年《题请打箭炉设防疏略》记载:“在本省兵内调一千兵,分为两营,以五百防岚州、乌泥、若泥、嘉靖、擦道一带地方,以五百驻扎沈村”。这说明在康熙年间就有岚州一词,而非嘉庆年间出现。岚安现保存的嘉庆铸钟上同时出现了岚州、岚乌、角乌等地名,说明当时的岚州只是一个村的名字,而非现在所指的整个岚安乡。

(一)唐代罗岩州

民族史学家任乃强在《泸定考察记》一书中记载着:“泸定各镇,开辟最早者,南唯沈村,北唯岩州”。唐代时罗岩州的人口越来越多,而此时盘形中心的沼泽地已全部干涸,人们开始向盘形中心居住和耕作。与此同时,一条经天全、罗岩州到西藏的驿道慢慢形成,这条驿道直到清朝都是川藏交通、商贸和军事要道,岚安因此也成为茶马古道的一个重镇[2]。唐代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羁縻州,岚安在唐代为龙岩羁縻州,是众多羁縻州中最大的。《旧唐志》列黎州所辖五十四羁縻州之首。据《新唐书·南蛮传》记载:“罗岩初隶属黎,后隶雅。雅州西有通吐蕃道三:曰夏阳,曰夔松,曰始阳。四百余里之外有罗岩、当马……”这里“四百余里之外”大约就是指邛崃山脉以西折多山以东,今天的岚安、金汤、鱼通等地。罗岩州被冠于“四百里外”之首,说明罗岩州在唐朝时已是一个大部落,发展规模较大。

(二)明代岩州

随着历史和朝代变迁,川康间的重镇也历有变迁,汉代为沈村,唐代为黎州、雅州,宋代为碉门(今天全),元代为河州,明代为岩州,清代康熙为化林坪,雍正为泰宁,乾隆以后为打箭炉。“洪武二十六年,定天下卫所三百二十九”,岩州竟与重庆、泸州、叙州、西昌、冕宁等同为川边重镇,可见明朝时岩州的地位之重。明朝时岩州处于鼎盛发展期,已开垦土地达1万多亩,并设有官府、衙门、较场、刑场等,这些遗址现在犹存。明代岩州为“长官司要地,寻建军卫”,故为政治、军事、经济、交通的要塞,当时此地所建的管道饮水工程,所用陶管在万节以上,可见当时岩州的经济文化层次都是比较高的。

据《明史·食货志》:“凡贩私茶者,与私盐同罪。私茶出境,与关隐不讥者,并论死。”在藏区,老百姓“宁可三日不食,不可一日无茶”。可见茶在那时的重要性,而岩州当时就设茶仓,以运打箭炉或岩州交易,当时打箭炉尚未兴市。这条茶马官道在明朝已发展到了大规模的运送茶、盐、马匹、药材、皮毛等,岩州地位远高于当时的打箭炉[3]。

(三)清代岚安

到清朝康熙年间,泸定桥修通后,开辟了另一条新道,经雅安、荥经、清溪、华林坪、泸桥镇、烹坝,然后到达打箭炉,岚安失去必经要道的优势而慢慢冷清,人迹罕至,道路荒芜。与此同时,打箭炉日渐发达,泸定边民逐渐被汉化,岚安的地位日渐轻微,并逐渐沦为孤绝之地。此后,只有岚安人经常到泸桥和烹坝,而鲜有人到岚安[4]。

值得一提的是,岚安现保存一口嘉庆年间造的铸钟。铸钟完好无损的保存于将军庙内,铸钟刻有文字:“四川雅州府冷边长官司军功加三级记录二次周捐银壹封将军庙,嘉庆七年五月十五日吉日。”下注捐款人名单,学者杨嘉铭对捐款人名单进行了分析,捐款人共151人,其中少数民族名字86人,以藏族为主,占57%,汉姓中以余、贾、高、王居多。由此铸钟可以看出当时的民族构成,这也是这口铸钟的宝贵之处。

(四)红色革命根据地

红军长征期间,岚安是藏区第一个红色苏维埃政府所在地,红军在此设立了中共金汤县委员会,辖岚安区、孔玉区、鱼通区和金汤区。1935年11月,红三十二军、红四军在岚安建立了藏区第一个苏维埃政权,红军在这一带进行了七次浴血奋战,600多名红军指战员在此光荣牺牲。现在岚安依然清晰可见当年红军留下的标语、口号和施政纲要。红军在岚安停留了49天,为革命的传播和发展创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

三、岚安贵琼人宗教及习俗

(一)岚安贵琼人的宗教文化生活

吐蕃时期,岚安一带是吐蕃东扩的势力范围,西藏的苯教开始影响岚安的本土文化。吐蕃崩溃后,藏传佛教也逐步渗入岚安。清朝、民国时期,岚安地区受汉传佛教、道教影响甚大。岚安现存的宗教文化其实是融合了苯教、藏传佛教、汉传佛教等体系,是多元文化融合的结晶,可以从岚安人宗教文化生活中得到印证。

岚安有三座藏传佛教寺庙的遗址,现有寺庙主要供奉三类神。第一类是汉式神,如汉族信仰的观音菩萨、金刚,以及天地君亲师位、土地神、灶神和财神等。每年中元节,岚安贵琼人也焚香烧纸以祭拜去世先人。第二类是藏传佛教神,如“共则昌交”“勿见”“亦杂”等。第三类是贵琼人世代供奉的神,如羊神、石头神、三脚神、猎神等。

岚安贵琼人把本民族的巫师称为公巴,老百姓招财、祈福、婚事、丧事、祛病等都要请公巴作法。作法时,公巴身穿案子(藏语称案子为“堂卡”)以显神威,所用法器有牛角号、佛珠、藏文木刻印版、海螺、锣等。作法时,公巴要念相对应的藏经文,如婚事念的喜事经“约涅”,丧事念的丧事经“木涅格卡”,逢年过节年的节日经“杜咀举八”,祛病念的解厄经“竖子从纳”。

岚安人祈愿风调雨顺、丰收和平安的祭祀仪式时跳的“哑巴灯”,也体现出宗教文化融合的特点。哑巴灯属于跳神类表演,表演者身穿毛皮衣,佩戴弓箭,手持皮鞭或铜锣。表演时,“格仆”“格木”“吼仆”“吼木”“吵哇”等角色先分别跳,再全体合跳[6]。表演者的手脚动作及表演队形与苯教祭神舞蹈极为相似,也受到藏族傩戏《猎人贡布多吉》的影响。哑巴灯又称为九仙灯,仪式中出现的“龙灯”“花灯”等名称,又有道教文化的印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岚安贵琼人与汉族交流、交往密切,在生产生活中不断融合,宗教习俗也越来越接近汉族人。

(二)岚安贵琼人的婚俗

岚安人的婚姻一般包括说亲、定亲、开话和办宴席等过程。

说亲就是男方家请红爷到女方家说亲事的过程,当男女双方为八九岁或十几岁时,红爷受男方家委托作为中间联系人到女方家说亲,红爷必须非常熟悉男女双方家庭情况。如男女双方都认同这门婚事,再请公巴卜算男女之间有无冲克,如无冲克则算定亲。定亲须举行“定亲酒”,男方需送女方布匹、银元、哈达若干,喝过定亲酒后双方不得反悔。待男女双方达到结婚年龄,经公巴根据双方八字择定结婚日子,再请红爷到女方家提请结婚事宜,这个过程叫开话。开话时男方家需送女方家咂酒三坛,送女方舅舅帽子一顶,送女方嬢嬢、姐姐六尺长帕子一张。岚安贵琼人办婚事一般为三天,第一天叫请帮办,第二天是正宴,第三天是谢帮办,这点与现在泸定汉族人的做法基本相同。结婚当天,男方接亲队伍到达女方家后,新娘要在家中哭嫁,以示对父母的不舍。新娘出嫁时,男方一般备有披红戴花的马匹,马匹并不是供新娘骑坐,而只是一种威严仪式罢了,新娘一般由哥哥或弟弟背着到男方家。结婚当天,公巴敬神做法,男女老少齐跳锅庄,通宵达旦。

(三)岚安贵琼人的丧俗

岚安贵琼人如遇家人去世,先是鸣枪三响,这称为“起身炮”。听到枪声后,同族或同寨人便来帮忙,先推选总管,再由总管安排人员分工,各司其职。一般来说,在丧事期间丧家人不管事。安葬的日子由公巴卜算,死者入殓前由公巴念经作法,杀羊一只,取其腹中器官辨别其病变情况,由此判断死者死于何种病,并决定做相应的法事。岚安贵琼人这种视羊体如人体的作法跟阿坝羌族相同。岚安贵琼人古老的丧俗中多采用火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除凶死和意外死亡外,其他基本实行土葬。

(四)岚安贵琼人的服饰文化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畜牧业占岚安经济的很大比例,畜牧业以牛马羊为主。因羊群较多,岚安人的纺织品多以羊毛为主。岚安贵琼人擅长手工绣花,如云云鞋、鞋垫、帽子、帕子等都有绣花,绣花以花、鸟、云为主。岚安贵琼人头饰以头圈帕为主,男帽为藏青色,绣有羊头等图案,女帽为白色,绣有花图案,而幼童则戴花帽。贵琼人服饰以蓝色为主,男的扎有白色绣花肚兜,女的腰系绣花围腰,男女上身再套羊皮褂,下身穿直筒裤。男穿草鞋或布超鞋为主,女穿绣花云云鞋。岚安贵琼人服饰特色突出,富有辨识度。

(五)岚安贵琼人的饮食习惯

岚安贵琼人以大米、玉米为主食,当地也盛产洋芋、圆根等农作物;肉食以猪肉为主,把猪肉做成猪膘,长久保存。现在流行做成小块腊肉,吊在楼房里晾吹。岚安人喜欢吃酸菜,当地人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的说法,这点和鱼通人一样。岚安人喝的酒主要有白酒和咂酒两种,其中咂酒是羌民族饮用最普遍的一种酒,咂酒其味醇香爽口,是各种场合羌民饮用之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