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丹丹
(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太原 030006)
居家养老模式运用而生,在此基础上,推动农村“互助养老”,并把它嵌入到居家养老活动体系之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养老资源得到扩充,以缓解农村养老供需矛盾,提高老人生活质量。
1.我国农村社区的老龄化程度高。中国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持续增长,2016年已经达到2.3亿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6.7%(数据来源于《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但往往被忽视的是,我国老龄化程度更高的地方是农村。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后继影响和工业化建设,大量的农村青壮年涌向城镇。目前,中国农村人口的老龄化程度已经达到15.4%,在全国平均水平13.26%的基础上高出了2.14%,中国农村的老年人口已经超过了1亿,并且一直高于城市老年人口数。
2.我国农村社区公共养老资源少。我国农村社区的公共养老资源普遍较少,政府对农村社区的财政投入远低于城镇社区。在农村,由于条件差、福利少以及环境恶劣,养老服务人才短缺严重,不管是专业人才、专职人才还是社会志愿者都很难达到要求。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农村社区养老所需的物资设施设备不健全不完善,例如在农村社区,相比于城镇社区而言,活动场所有限,设施短缺,文体活动的参与率也低。目前,社区服务指导中心876个,其中农村仅有28个。
3.我国农村社区养老服务市场化程度低。市场化就是将第三方进入养老市场,为老年人提供更多选择,从而解决养老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而现实中,基本都是由政府为农村社区提供各种养老资源。相比于城市社区,由于缺乏市场的调节和灵活运作,农村社区的老年服务市场存在很多问题,如基础设施较差,服务设施不够齐全,无法满足老年人各个层次的需求。农村的养老市场巨大,政府却无法也无力承担为农村社区提供全部养老服务的责任,只有市场的参与才能有效解决这一难题。
综上所述,发展农村社区互助养老具有必要性。
1.农村社区建设为互助养老奠定了物质基础。“十二五”规划圆满完成,我国农村社区建设已经取得一定进展。目前在农村,诸如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互助式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等各种形式的农村社区建设起来。2017年第一季度统计显示,全国建成社区服务中心2.5万个,农村有8817个;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互助型的养老设施7.6万个,农村即有7万个,基本上是互助型养老设施大都在农村(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社会服务统计公报(2017年1季度))。
2.农村社区政策为互助养老提供了基本条件。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开始,“农村社区”概念、意义、建设目标都得以重视。农村社区建设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农村社区建设和发展被提上中央的议事议程,得到了政策的支持。农村社区建设有了质的提高。在经济发展、管理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社区精神文明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为社区互助养老提供了基本条件。
3.农村社区居民互相需要是互助养老的内在动力。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持续作用,在农村,很多家庭规模都渐趋小型化,即为1个孩子、2个父母、4个老人。使得老人养老越发艰难,农村老人只能依靠自己的同时渴望农村社区居民的帮助和照顾。农村出现大量的留守老人,尤其空巢老人的现象明显。人是社会中的人,人都害怕孤独,老人更甚。老人缺乏社交活动,缺乏与家人的沟通交流,他们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空虚压抑。因此,开展农村社区互助养老活动十分有意义,老年人相互沟通,会使他们的精神需求得到满足。
4.农村社区居民吃苦耐劳是互助养老的有利因素。吃苦耐劳是农民的优秀品质,我国传统的小农经济,自给自足,其间离不开农民本身的勤奋劳作和坚韧隐忍。《观刈麦》中写道:“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可见,农民具有难以诉说的辛酸和吃苦耐劳的品质。现如今的农村,很多七八十岁的老人还在田间劳作,农村老人没有退休时间,只要身体允许,他们就会继续劳作。勤奋已经深入骨髓,是真正的“闲不住”。可见,我国农民吃苦耐劳的品质经久不衰。
综上可见,农村社区居民依旧传承和沿袭着吃苦耐劳的性格特征,因此在社区互助养老的过程中,他们吃苦耐劳的品质为互助养老提供了有利因素。
1.农村社区互助养老组织化程度低。农村互助养老是由普通民众自发设立,组织化程度低,这不利于互助养老的推进发展。主要表现为:第一,法制建设不完善,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适用于农村养老的法律规定,更不用说是关于互助养老的问题。第二,制度设计存在漏洞,使得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在运行中没有完备科学的程序可以依靠和支撑。第三,政府责任不清,政府在互助养老组织的发展中处于什么地位,常常处于混乱状态,政府参与制定一些组织内部的规则,很难考虑到互助养老组织参与者的真实意愿,实施结果不尽人意。政府如果完全放开不参与其中,那么又会导致互助养老缺乏引导。
2.农村居民观念落后制约互助养老发展。正所谓:“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在他们看来,如果老人不在自己家养老,就是子女不孝顺,因此,很多老人和子女都不希望参加社区养老,归根结底是一个面子问题。其二,很多老人担心在相处中产生矛盾,引起麻烦纠纷,或是在社区养老中受到了束缚,不如在家中舒适自由。其三,农村是一个由血缘连接起来的网络格局,社会范围是从己推出,依次是亲属、亲子和同胞。因此,在农村老人眼中是有里外之分的,如果有事情发生或者需要帮助,首先想到的是在本家族内解决,外人反而不容干预。
3.农村社区人居环境落后制约互助养老发展。第一,环境脏乱差不利于老年人身体健康。农村没有定点的垃圾分类回收和处理点,基本上生活垃圾都是倒在河边。再加上农忙时节乱烧的秸秆,黑烟浓重,对成年人都产生危害,更不用说是抵抗力差的老年人。第二,农村老年人对衣食住行要求不高,吃饱穿暖即可,但是很多方面依旧不能满足。比如吃饭问题,虽然有些地方也设有老年灶等用餐中心,但是因为社区活动中心修建得比较远,老年人腿脚不利,吃饭来回并不轻松,因此很多老年人不愿参加。再比如出行问题,由于很多农村道路不畅,下雨天更是泥泞难走,老年人更是出不了门。
1.提高农村社区互助养老的组织化程度。首先,制定法律法规,规范其发展,解决矛盾纠纷,有了法律强有力的保障和引导,才能确保其顺利进展。其次,完善制度设计。一是建立培训制度。鼓励社区互助养老组织中有能力的老人参加有关安全卫生、急救护理、运动养生等相关理论的培训,可以为其他成员提供帮助。二是建立激励制度。以社区为主体,记录老年人志愿服务时间,可以依据时间给志愿者发放相应奖励。三是建立补偿制度。政府通过举办各种补偿制度,为老人发放各种生活补贴,减少其后顾之忧。最后,明确责任。政府应该明确在互助养老模式中的地位,把握好管理和放开的一个平衡的点。在资金投入、组织管理、政策支持上发挥作用,引导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向积极有序、健康平衡的方向发展。
2.培育我国农村社区的互助养老文化。互助养老文化在我国由来已久,根基很深,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和模式影响深远。基于此,培育互助养老文化有其赖以扎根的文化土壤,具体做法如下:一是加强思想引导,劝服农村老年人面子问题的落后观念,以老年人自愿结合,互助养老为基本原则;二是充分发挥舆论宣传的积极作用,通过新闻报道、公益广告等形式,培育志愿互助理念;三是普及和培育“互助养老”文化环境,宣传先进的人物形成榜样的力量,带领老年人互帮互助,和谐友爱相处。
3.改善农村社区互助养老的人居环境。对农村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和监管。农村社区养老活动中心基本上是由废旧闲置的学校、工厂改造而来,常年无人居住,年久失修,容易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应该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安全改造及检查维修,确保使用安全。
加强农村社区环境综合治理,着力做好社区绿化美化净化、垃圾分类处理、污水排放、秸秆焚烧等问题,加强农村社区居民环保意识,保护环境从点滴做起,恢复农村绿色风貌,推进健康村镇建设,让老人在健康舒适、安全美丽的环境下养老。
参考文献:
[1]郝亚亚,毕红霞.我国农村社区互助养老模式研究综述[J].老龄科学研究,2017,(2).
[2]许斌.农村地区互助养老模式的应用研究——以江苏苏州为例[J].商业经济研究,2016,(4).
[3]何斌.滨州市农村互助养老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5.
[4]刘春梅.农村养老资源供给能力的区域差异分析[J].农业经济,2015,(12).
[5]刘素婷.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帮老”互助养老体系的构建[J].商业经济,2015,(2).
[6]金华宝.社区互助养老:解决我国城乡养老问题的理性选择[J].东岳论丛,2014,(11).
[7]赵志强.制度嵌入性视角下的农村互助养老模式[J].农村经济,2013,(1).
[8]张俊良,曾祥旭.市场化与协同化目标约束下的养老模式创新[J].人口学刊,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