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路径的生成机制研究

2018-12-05 15:26梁建洪
经济研究导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经济体制供给机制

梁建洪

(天津社会科学院 发展战略研究所,天津 300191)

供给侧改革又称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供给方面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供给侧结构调整,矫正供给侧要素配置扭曲和不合理,以减少无效供给或低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提升全要素生产效率,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供给侧改革是我国当代经济体制改革的继续和深化,其改革路径的形成有着一套独特的机制。探索和梳理供给侧改革路径的生成机制,对于提高我国现阶段全面深化改革的认识,深化“三去一降一补”改革的理解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供给侧改革的非均衡路径

供给侧改革的路径,是一条非均衡发展路径。所谓改革的非均衡发展路径,指的是改革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先易后难、先主要后次要、从局部到整体、从重点到一般、从关键领域到全局的过程。非均衡路径是相对于均衡路径而言的,就是改革要避免走总体平行推进、“一刀切”的发展模式。

供给侧改革的非均衡路径,主要体现在改革的内容上。供给侧改革,就是通过增量改革的方式促进存量调整,从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这一结构改革入手,带动经济全面的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种改革路径特征,完全符合从局部到整体、从重点到一般、从关键领域到全局的非均衡路径特征。供给侧改革路径,就是通过优化产权结构,促进政府整体的宏观调控与民间活力相互促进的路径,这种改革路径,就是一种从局部到整体、从重点到一般、从关键领域到全局的非均衡改革路径;供给侧改革,是通过优化投资结构和融资结构,促进资源的总体整合,实现资源的全面优化配置,这种改革路径,就是一种从局部到整体、从重点到一般、从关键领域到全局的非均衡改革路径;供给侧改革,就是要通过优化分配结构、消费结构,以实现公平分配和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这种改革路径,就是一种从局部到整体、从重点到一般、从关键领域到全局的非均衡改革路径。

供给侧改革非均衡路径,是邓小平非均衡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首先,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战略是非均衡的。在空间上,我国各地发展水平极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发达,西部地区落后;在时间上,必须实施“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才能逐步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次,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长期存在非均衡性。各地生产力水平状况以及相应的生产关系存在着较大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能盲目“一大二公”,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制度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再次,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面存在非均衡性。分配制度方面必须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邓小平在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中明确地表达了他的非均衡思想,从社会主义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邓小平的非均衡发展思想,与西方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非均衡发展思想,虽然有着一定的联系,却存在着本质的不同。邓小平的非均衡发展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产物,是建立在中国当代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基础上的理论总结,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这种非均衡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路径上,就是非均衡改革路径。供给侧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继续和深化,在改革路径上,体现出来的依然是非均衡特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深刻指出的那样:“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指导我们党做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我们国家要取得今天的发展成就是不可想象的。可以说,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时间的伟大创造。中国发展的实践证明,当年邓小平同志指导我们党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是英明的、正确的,邓小平同志不愧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不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今后,我们要坚持走这条正确的道路,这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我们不仅要坚定不移走下去,而且要有新举措、上新水平。”

二、供给侧改革路径的生成机制

供给侧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继续和深化,其非均衡路径有着独特的形成机制,归纳起来主要由路径生成的动力机制、双向形成机制、约束机制和调整机制等共同构成。

1.供给侧改革路径的动力机制。改革路径生成的前提条件是改革动力,包括原始动力和具体动力。供给侧改革是中国当代改革开放的继续和深化,其路径生成的原始动力,就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总体改革开放的原始动力。这种原始动力主要源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国家主要矛盾,推动了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改革开放成为我们的基本国策。新中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和落后生产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是新中国经济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最为原始的动力。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推动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的生成,成为第二个原始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过程,必然要求改革是一个渐进的探索过程,使之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必须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指出的那样:“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其次,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生成的现实动力。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积累了许多问题,有些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有些问题是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旧问题交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经济建设方面,出现了三期叠加的局面,即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个时期相互叠加的状态,我国经济呈现出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新常态。新常态下如何调整发展战略,发展路径如何选择,这些都需要全面深化改革来解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解决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成为供给侧改革路径生产的现实动力。

2.供给侧改革路径双向形成机制。所谓双向形成机制,就是指经济体制改革的路径是沿着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个方向逐步协调而形成的。

一方面,供给侧改革的非均衡路径是一个自下而上的形成过程。供给侧改革自下而上的形成过程,其始发点是微观经济主体出现的经济结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产能过剩、经济杠杆过高、库存过大、成本过高、经济增长的短板凸显。供给侧改革是从问题导向出发,从根本上解决微观经济主体出现的问题,必然要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这是供给侧改革的起始点。它体现了改革的一种诱致性变迁,即通过不断的改革创新,以达到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降成本和补短板的目的。对改革试点的成功实验进行总结,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自下而上改革路径的生成过程可以概括为:经验实践—理论总结—政策推广—全面覆盖。

另一方面,供给侧改革的非均衡路径又是一个自上而下的形成过程。在供给侧改革过程中,顶层设计始终发挥着强有力的规范和引导作用。无论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经济体制改革,还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党和政府作为改革的设计者和领导者,始终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供给侧改革自上而下的非均衡路径,尤其是在进入深水区,在攻坚克难的过程中,没有党和政府的强有力的领导,改革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供给侧改革不仅是一种诱致性变迁,同时也是一种强制性变迁,政府是改革的重要原动力之一。自上而下的改革,其非均衡路径形成的基本步骤是:改革构想—选点实验—理论总结—顶层设计—全面推广。

3.供给侧改革路径的约束机制。供给侧改革在出发点、目标和方向上,都有明确的约束条件,这就决定了改革路径始终置于一定的约束机制之下。改革路径的约束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基本宪法制度的约束。供给侧改革的非均衡路径,是由我国基本的宪法制度决定的。有关这方面约束机制,要与苏联和东欧国家改革路径的比较中更能清楚地显现出来。激进式的全方位改革是苏联和东欧国家改革路径,其实质就是在根本否定社会主义宪法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之上,向西方社会制度过渡,这种改革路径就是没有受到基本宪法制度的约束。相比之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标在于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种性质和目标约束,决定了我国的改革只能选择非均衡的路径,实行渐进式改革。

首先,基本经济制度的约束。供给侧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目标是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改革那些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这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硬约束,它决定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只能是非均衡的:不是把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任何部分都改掉,而是从那些有问题的地方着手进行改革。这种改革只能是在遵守社会主义宪法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局部改革,因而在路径上只能是非均衡的。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约束。实践是人的实践,供给侧改革路径必须遵循实践原则,就是指改革以人的实践活动为根本原则,改革活动从实践出发,改革的理论、观点、政策从实践中获得,以实践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实践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根本原则,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这一原则对人们的认识活动提出三个方面的要求:实证的要求,即“是什么”的要求;规范的要求,即“应该是什么”的要求;可实现性的要求,即“能够是什么”的要求。具体到改革路径,就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摸着石头过河”,改革在探索中前进。陈云同志对此进行了简明扼要的总结:“我们要改革,但是步子要稳。因为我们的改革,问题复杂,不能要求过急。改革固然要靠一定的理论研究、经济统计和经济预测,更重要的还是要从试点着手,随时总结经验,也就是要‘摸着石头过河’。开始时步子要小,缓缓而行。”

再次,改革目的性约束条件。我国改革开放的目的,是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具体化表现,即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这就决定了供给侧改革的目的是一切为了人民,以提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为根本目标;这就决定了供给侧改革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因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也是供给侧改革获得成功的决定性力量。

供给侧改革路径的约束机制,还表现在意识形态上的防止自由化、转型过程中的防止激进以及实践上的防止私有化和过度市场化等几个方面。

4.供给侧改革路径的调整机制。调整机制是供给侧改革非均衡路径正确方向的重要保证,它包括反馈机制和矫正机制两个主要构件。反馈机制是控制论中重要内容,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被广泛运用。通过对改革的追踪,即把握改革进程,从改革的正反馈中强化积极因素,从负反馈中求得改革稳定。与反馈机制紧密配合的是矫正机制。经济体制改革是一项创新探索性事业,非均衡路径的优势在于,它能够使改革的方向和进程始终得到有效的控制,对于改革偏差能够得到及时调整。非均衡路径下的改革偏差的矫正,往往成本是最小的,也就是在改革偏差还没有释放大量负面影响,没有造成全局性后果的情况下能够得到及时的矫正。

三、供给侧改革路径生成机制的新特征

新的历史阶段,供给侧改革路径在生成机制方面具有了新的特征,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1.供给侧改革路径的生成与创新的结合日益紧密。创新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日益具有了创新的特征。首先,技术创新日益成为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因素。供给侧改革的几项重要内容,无不与创新有着密切的关系。去产能,本身意味着生产技术的改进和创新;去库存,与物流和消费方式的创新紧密结合在一起;降成本,没有技术创新是不可能实现的;补短板,一定程度上就是提高经济短板领域的技术水平。其次,制度创新。根据熊彼特创新理论,要素的新组合就是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打破既有的旧结构,提升新结构,实质上就是要素的重新组合。更为深层的是,供给侧改革本身就是某种生产关系的调整,这与要素的新组合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2.供给侧改革路径的生成机制日益与国家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在一起。十八大以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如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战略、“一带一路”倡议。这些国家发展战略,就是在全球或者某个大的区域内统一配置资源和战略要素。如“一带一路”建设,在与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过程中,重新进行国际分工,优化全球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消化我国过剩的产能和库存。

3.供给侧改革非均衡路径的生成过程中,越来越多地注入了均衡发展的因素。三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始终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自从党的十八大以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开始实施,“四个全面”建设提上日程,供给侧改革的非均衡路径中,日益呈现出均衡发展的显著特征。

四、结语

我国供给侧改革路径有着独特的生成机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的产物。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对供给侧改革路径的系统探索,有助于我们在供给侧改革的方法论方面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有助于从方法论的角度提高我们客观评价供给侧改革能力,最终有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5.

[2]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体制改革三十年研究课题组.论中国特色经济体制改革道路:下[J].经济研究,2008,(10):26-36.

[3]陈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9.

[4]何干强.历史唯物主义与总结中国改革实践经验[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3):117-118.

[5]杨复兴.总体经济体制改革及其方法论意义[J].经济问题探索,2004,(5):11.

[6] 龚刚.论新常态下的供给侧改革[J].南开学报,2016,(2):13.

[7]李智,原锦凤.基于中国经济现实的供给侧改革方略[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6,(1):12.

猜你喜欢
经济体制供给机制
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经济稳健发展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建立激励相容机制保护数据安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三字经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2016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会议部署八大改革任务
皮革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