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对十九大报告中文化自信的认识

2018-12-05 14:15杨建仁
北方经贸 2018年1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物质民族

杨建仁,钟 昕

(景德镇陶瓷大学,江西景德镇333403)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在这个新时代,当今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换,中国特色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转换成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也意味着,在人们经济水平逐渐稳定并且稳步增长的新时代,精神、文化方面的生活对于现在的人来说将变得更为重要。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的产品与服务相关的消费将会有大幅提升,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也变得更为重要与紧迫。

一、文化自信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一个非常精辟的概括: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文化自信的应有之意就是要对民族自身的文化有更准确的理解、更高度的认同。就是让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鲜活起来,融入人民大众真正的日常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传承中的一颗明珠,包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和历史。但随着现代工业的冲击与观念的变化,许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传承困境。例如,一些传统手工艺因为工艺复杂、学习时间久等原因,不被年轻人所喜爱,许多年轻人在学习传统手工艺的过程中往往半途而废,改投他行,去寻求能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大金钱收益的行业,愿意去传承传统手工艺的人变得越来越少。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位也在发生着变化。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从语法的角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非物质文化”的遗产,因此,理解“非物质文化”是深入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一般认为,非物质文化是在群众生活中世代相传下来的有艺术价值以及历史价值的文化。具体说来,非物质文化主要包括以下五大类:一是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二是表演艺术;三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四是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五是传统的手工艺技能。[1]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文化遗产的分支,是与主要包括历史文物、历史建筑(群)和人类文化遗址的物质文化遗产相对的一个概念范畴,其显著区别是没有具体的物质形态的,而更多强调的是一种技艺、精神,与人类平日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2]在《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中对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了具体的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3]实践中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一个重要的条件,那就是必须是由父子或师徒或学堂等形式传承三代以上,并且传承时间超过一百年。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

1.非物质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不以物质为载体的文化形式。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不需要以任何物质材料作为媒介来表现和传承。这是非物质文化和物质文化最大的也是最明显的区别。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部分是以传承者之间的口头表述以及身体行动等活态的行为方式来延续的,它源于群众的生活、娱乐,具有浓烈的民族特色,是历史文化的见证者也记载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它蕴含着本民族特有的生活习惯,文化思想,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历史价值,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定是一个鲜活的与人息息相关的文化,所以非物质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显著的一个特点。

2.传承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通过口传身授延续的文化。没有任何一种文化是不需要通过任何途径和形式表现出来的,否则就不会诞生;没有任何一种文化是不需要传承的,否则就会消失。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通过口头讲述和亲身示范等来表现和延续的,是一种动态的文化传承。人们通过声音、形象和各式各样的表演形式,以一人或多人团体的方式,将许许多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传播出去,期间也融合了许多表演者甚至观众的感受和体会,丰富了其内容。如果没有这样世世代代的连结、延续,将它传承下去,那么许许多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会慢慢消失。

3.广泛性

中国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众多,涵盖了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全部类别。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均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每个民族有着自己的语言、行为习惯和民族风俗,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民族特有的对世界的认知以及节庆活动。一个民族的服饰、语言、饮食、生活方式以及宗教信仰都是从古至今长期形成的习惯,有着各种不同的风格,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注定了中华民族会有着许多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此外中国还拥有许多独特的东方智慧凝结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农历二十四节气对自然规律的掌握,中医中药与针灸,古典诗词歌赋等等,都是中华民族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仅仅从中国国务院在中央政府门户网站上发布的通知来看,中国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民俗121项,音乐139项,戏剧138项,技艺186项,民间文学84项,舞蹈96项,曲艺96项,美术96项,传统医药17项。

4.多元性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多个不同民族的群体从古至今糅杂演变出来的成果。中华民族由56个民族组成,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得每个民族的人民拥有不同的语言、饮食、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这些许许多多的不同都使得每个民族具有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并且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生活地域,中国地大物博,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气候、居住环境,这也不可避免地对在该地域生活的民族产生了影响,他们的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居住环境产生了一些关联。[4]甚至同一样东西在不同民族的人身上都会有不同的表现。多元的民族文化使得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多元性的独特特点。

5.濒危性

随着现代工业的冲击以及观念的变化,已经有着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消失。现代化进程逐渐加快,并且有着源源不断的外来文化进入中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去了解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受到破坏与轻视。甚至连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都被韩国人抢注为他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1.科学认识与指导价值

作为历史的产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不同历史时期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科学技术进步、生产力发展与人类文化的原生态保存与反映,其本身具有一定的科学成分,并对人类行为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例如对于中国传统的风水文化,其核心就是讲究天地万物与人和谐统一的环境理念,集中反映了人们在建筑学、景观学等方面的科学与积累,对人们的相关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又例如中国传统历法——农历关于24节气的划分,指导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农业生产。

2.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艺术文化价值

当今很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诞生于农耕时代人民群众休闲娱乐、放松身心之时。所以很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具有观赏意义的。例如优美动听的古代器乐,百看不厌的国粹——京剧以及众多的地方戏剧,一套套的身段唱腔都是融合了十几代人的心血才创作演变成今天的样子。当代人处在一个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中,互联网科技的应用让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的娱乐都非常的多样化,但是也让生活变得非常浮躁。这时候质朴自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诸如一些传统手工艺品、少数民族的音乐与舞蹈等等民间传统艺术都能给人带来独特的直击心灵的审美体验。人们在这些古老质朴、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民间艺术中能够品味到独特的艺术享受。不单单只有音乐、戏曲和舞蹈具有娱乐价值,许多民俗、节庆甚至不同地区红白事等等都包含着不同的艺术价值和美的含义。

3.增强民族凝聚力与促进社会和谐的社会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反映与表现了一个民族共同的心理结构与生活风俗习惯,长期规范着一个该民族的群体生活方式与思维价值取向,促进民族认同与形成民族共识,从而产生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随着时间的前进,历史已经走远,只有遗留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唤醒人们对历史文化崇高的敬意和民族自豪感。

4.经济开发价值

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的是从前农耕时代,科技没有那么发达的时候,祖先智慧的结晶。很多的技艺放在当代来使用,仍然超过许多机器做出来的没有工艺性的产品。越是古老的技艺,越是深奥精妙,古人的智慧总是让我们为之惊叹。例如搭建金字塔之时,古人是如何在没有吊车的帮助下将材料一层层地搬运上去,这个问题就算在相当现代化的今天,也一直是一个谜。许多古老的工艺在科技发达的社会中,也能找到它的使用意义。即使有一些技艺例如刺绣,已经有非常快速的机绣可以代替,但是手工刺绣的一些独特技法创作出来的艺术品也是机绣做不到的,其中带来的文化与艺术价值也是程序化的机绣所不能比拟的。又例如,某些区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二、当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

在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世界各国工业急剧发展,一些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得不到专业的保护而遭受到破坏,由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联合国以及世界上每个国家十分重视的问题。1972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2004年中国正式加入该公约。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公布了第一批《世界遗产名录》,名录中包含了一些具有突出普遍价值、有代表性的一些文化遗产,从这以后正式拉开了全球范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序幕。

中国拥有的世界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位列世界首位,共有39项。其中,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31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1项。[5]昆曲是最早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在2001年昆曲申报成功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逐渐被大众所关注。国家也大力弘扬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为此做了大量工作。例如被称为中国的文化长城的《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这一工程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由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文联共同主办,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艺术科学重点项目。动员了全国十几万名文化工作者,对中国不计其数的名族民间文化开展全国性的全面普查、深度挖掘并对一些遭到破坏的进行抢救,搜集了大量的民间文化基础性材料,历时30年,凝聚了全国数十万各民族文化工作者的智慧和心血。《中国民族民间十部文艺集成志书》拥有4.5亿字、298部省卷(450册),主要包括:《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中国曲艺音乐集成》《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中国戏曲志》《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中国曲艺志》。2006年到2011年,中国国务院相应公布了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1530项。并且自中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之后,就马上开始着手于建立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制度,于2011年6月起正式开始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各个省市也陆续出台了一些相应的政策以及法律法规,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变得更加正规、严肃,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顺利进行并且有法可依。在国家积极地号召之下,社会反响极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与风气逐渐在全社会形成了。文化部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也积极组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颁证仪式,对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的单位表示肯定,并颁发证书以示支持和鼓励,这再一次表明了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决心和重视。

(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不足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群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思想认识普及的远远不够,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主要力量的民众对非遗的地位和作用、非遗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的现象比较严重,直接导致了民众参与保护工作的积极性降低。而且,更为严重的是,一些保护工作者的认识也有不足,对于非遗保护更加注重申报数量,反而忽略了保护本身。并且对于非遗的认定十分不科学,对于非遗的了解也十分局限。由于认识上的问题,导致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得到全力的投入,很多传承人也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传承热情也被削弱。

2.传承人困境亟待解决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保护传承人是十分重要的。这一文化形态,因绝大部分信息都集中地存储于传承人身上,使得传承人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质,决定了非遗是一个不太可能大范围推广传承的文化,大多数非遗项目的继承人集中在某一个区域并且数量很少,所以许多非遗传承人不是已经去世就是年过半百的老人,并且大多后继无人。加上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效益较低,又面临工业发展的冲击,很多传承人既没有退休工资又没有社会福利的保障,生活十分拮据,基本的生存问题都比较难解决。这使年轻人更不愿意去继承传承人的衣钵。使得许多即使是有着精湛技艺的传承人也无法维持生计,连基本的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谈何保护传承。因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对于传承人的保护是十分紧迫的,大多数在世的传承人社会地位低下,日子十分窘迫,许许多多古老的技艺正在消失。

3.财力支持不足

虽然中国政府已经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并且从中央拨出了大量经费用于保护工作。但是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在地方各个区域,从整体情况来看,中央的投入远远不够,地方政府对于当地非遗保护工作的投入和利用更加缺乏,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也使得保护传承工作进行不力。

三、促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习近平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为促进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针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加大力度普及、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

群众是一切工作的主要力量,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群众之中,传承于群众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最重要的中坚力量就是群众的认识。只有让人民群众认识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稀缺性和宝贵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非遗的保护工作才有可能顺利进行下去,非物质文化遗产才有可能顺利延续下去。我们应该对当代的学生加重民族意识的培养,而不是去关注一些国外流传进中国的文化,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过“洋节”,却忘记了我们的传统节日。我们可以去了解甚至喜爱一些外来的文化,但是重要的是不能忘记自己的根,不能把自己的文化抛之脑后甚至轻视它。我们可以定期组织专家进行讲座、报告,举办一些培训班,提高社会公众的保护意识。想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必须是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才有可能做好。因此,加大力度提升民众关注度,让民众真正了解并参与进保护工作中是很重要的。

(二)加大力度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中国教育领域十分缺乏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教育,现在的青年人生活中处处充斥着网络、选秀、洋节日这些虚荣、浮夸的东西。导致越来越多的现代人很难静下心去学习、体会民族文化留下来的瑰宝。政府应该加大政策力度,让非遗传承人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甚至可以在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合理开发一些社会服务,让非遗传承人有一些额外的经济来源,只有现有的非遗传承人的生活变好了,才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去了解这些中华民族几千年凝结的艺术精华。可以利用科技的发展,为古老文化开辟新出路,[6]例如,利用网络在线宣讲的模式,培养和挖掘传承人,开发线上服务吸引群众关注。

(三)加大经费投入

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十分重视,我们应该积极向上级政府争取经费支持,召集社会团体以及个人企业的赞助。还可以积极利用互联网传播的特性,组织大众筹资获取所需要的资金支持。政府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主导者并且负有重大的责任,有关政府机关可以通过政策上的引导,支持与鼓励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进行出资支持。

(四)明确职责长效保护

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规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原则:“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突破。”[7]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政府行使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政府部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起到了一个主导者的作用并且担负着重要的引导责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部分,当地政府应该高度重视成立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小组,根据职能设立不同部门,定期组织全体会议制定并讨论工作方案。还应该积极与社会有关学术研究机构、社会团体和个人共同展开保护工作形成合力。

[1] 胡敏中.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J].新视野,2008(1):73.

[2] 刘 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9).

[3]邹启山.文化延续之命运——略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J].中外文化交流,2004(7):11.

[4] 谭志国.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1(7).

[5] 王元莉.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社会发展的影响[J].才智,2009(8):198.

[6] 蔡吉秋.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J].大众文艺,2017(18):2.

[7] 王 芳.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与建议[J].神舟文化,2011(23):29.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物质民族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与文化遗产相遇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Tough Nut to Crack
文化遗产是“价值富矿”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