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晓红
众所周知,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编写教案是备课的主要形式 ,所以,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本人,对教案都应当非常重视。许多学校定期对教师的教案进行检查,以督促教师提前备好教案,杜绝上课随意的现象。有的学校还将教案撰写情况折合为分值,计入量化考核积分,将教案的质量与教师的绩效工资等切身利益挂钩。
笔者因工作关系经常到一线调研,每次说到教案,都会引发教师们纷纷吐槽:“教案检查流于形式,有其形无其实”“我自己喜欢这样写,学校非得要求那样写,真郁闷”“写这些应付检查的教案太浪费时间了,真去上课的时候根本就不用这个……”——原来教师的教案也有“阴阳”两个版本啊!这种现象普遍吗?为何会产生这种怪现象?又如何消除这一现象呢?今年暑假期间,笔者先后在两期省级骨干教师培训班上对此问题进行了调研。结果发现,在教师的实际教学中,“阴阳”两套教案的现象确实普遍存在。教师给学校上交的那份教案是专门应付检查的,通常“颜值高”但不实用,学校检查完就束之高阁了,教师上课用的是另外一套实用且“接地气”的教案。试想,这样一来,教师的备课量岂不增大了一倍?那些课程较多的老师更是深受其累,同时要写好多份教案,难怪怨声载道。
令人不解的是,很多教师要当班主任还要代课,非常繁忙,为什么教案不能“阴阳同体”,只写一套最实用的教案呢?纯属应付的教案为何要写呢?经深度访谈,笔者了解到,“阴阳教案”的存在,与某些学校“简单化”和“一刀切”的管理思维和做法密切相关。例如,有些学校要求教案必须是手写的详案,理由是为了防止教师从网上直接下载;有些学校则要求教案必须是电子稿,且格式必须参照统一的模板,否则就被认为不规范不完整。
但是,要求教案一律手写的管理者或许没考虑到这样一个问题:一部分教师打字比写字快得多,并且已经习惯于用电脑撰写教案,如果再让他一笔一画地手写,他的感受就好比是会开车的人不让开车,非要赶个牛车上路一样,怎会没有意见呢?
要求必须按统一格式撰写电子稿教案的管理者,或许忽视了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异:对于图形和符号较多的科目,教师手写教案或许比编辑电子教案要容易一些,如果非要这些学科或专业的教师写电子教案,他的电脑制图绘图技能是否能跟上?
另外,真有必要让所有教师都写非常详细的教案吗?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教师们普遍认为:对刚入职的年轻教师来说,写详案是必要的,方便他们对教学细节和教学语言进行认真思考,有利于尽快提高专业水平;但对于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资深教师来讲,每一节课都写详案就没有必要了。一来,他们大都是学校骨干,身兼数职,写提纲式教案可以节省时间去做更多的事情;二来,他们对教学内容已经了然于心,课堂驾驭能力也比较强,提纲式教案足以满足其授课需要。
那么,教师实际使用的教案是什么樣的呢?经了解,许多老教师习惯于在教材中批注或增加附页,不仅可以缩短备课时间,而且不会把教案弄丢;也有一部分教师喜欢手写简略版教案,只列出课堂基本流程、提问的问题、课堂活动的组织形式与规则等,他们认为面面俱到很浪费纸张更浪费时间;还有相当一部分年轻教师偏爱编写电子版教案以及与之配套的课件、视频、微课等,内容丰实且可以随时添加删改,持续积累改进下去甚至可以出版专著。并且,年轻教师普遍认为从网络上借鉴一些合适的内容,有机地融合进教案,可以合理地利用信息时代的网络资源,提高备课效率。
时代在发展,如今的课程资源非常丰富,有大量新鲜的知识点应该也必须引进课堂,尤其是职业学校,教材内容普遍滞后于专业的发展和知识的更新。想要教给学生最新最实用的知识,教师必须先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并加工整合教学资源和素材,备课量相当大。笔者在调查中还了解到,很多一线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每周课时量都在16节以上,并且每学期所教的课程不固定,感觉一直在“边学边卖”,他们希望学校能够多引进优质的现代化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与形式,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再换一个角度来分析,从教师的工作特点来看,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是脑力劳动者,脑力劳动者的智力成果具有独特性和创造性,那么,与之相匹配的管理方式就应当具有一定的弹性。“一刀切”无疑是一种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很容易伤害被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漂亮但不实用的教案纯属为了应付考核,教师并不使用它,这样的教案其实就是一堆徒费精力的废纸,而教师自己上课时使用的教案,虽然五花八门、略显粗糙,但在他们自己看来都是“干货”,管用、实用,适合教学需求。“阴阳教案”并存对教师来说是无奈之举,给教师增加了不必要的负担。学校应当建立一种科学的评价和交流机制,对教案内容进行分析鉴别,不要只表扬那些字迹整洁篇幅较长的教案,而遗漏了那些貌似潦草但实际内容翔实的好教案,使那些有创意、有内涵的教案脱颖而出,供大家学习和借鉴。
其实,只要管理层与教师真诚地沟通、耐心地倾听教师的意见和建议,消除“阴阳教案”现象并不难。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在教案撰写的规定方面,有些学校的政策较为宽松,允许百花齐放,允许不同教龄、不同情况的教师准备不一样的教案。有的学校管理者以推门听课评课、加强教研活动为主要抓手,督促教师认真备课上课。无论如何,教学管理重在“理”,笔者建议学校的管理层转变管理理念和工作作风,提升管理智慧,少“管”而多“理”,从教师最抵触的事情着手,把不合情理的事情理顺,使教师的精力真正聚焦在提高教学质量上来。同时,也希望广大教师把备好课、上好课作为“最大的师德”,无论有没有外力的督促,都积极地、自觉地备好教案,如此坚持下来,受益的将不止是学生,更能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获得职业幸福感。
(责编 张德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