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锦强 宋裔桂
一、前言
学习是人的本能行为,学习的形式多种多样,如何建立一个既有利于开发学生智能和技能,又能让学生学得自在、愉悦、展示生命活力的教学方法,是现阶段中职教育改革的要求,也是许多中职教师苦苦探索的目标。在众多的教学法中,小组讨论教学法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性学习、探究学习的有效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小组学生围绕某一知识点、基本原理、某一研究对象,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互相启发、互相学习、弄清问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有效学习的目的。
市场营销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课程,它包含了经济管理、行为科学、心理学等众多学科知识。其培养目标侧重于实际操作和灵活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小组讨论教学法的教学效果与市场营销课程的培养目标相一致。因而是一种比较适合的教学方法。许多教师经过长期尝试,确实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改变了以往的师生关系,更新了讲课模式,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励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协作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的操作中,要让学生围绕学习目标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避免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偏离目标、费时低效等现象,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一方面,由于教师设计的问题脱离学生的实际,一味追求形式而没有内容,或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引导和监控;另一方面,由于中职学生缺乏参与意识,缺乏参与讨论的正确方法,從而致使课堂表面热热闹闹,实则一无所获。
二、存在问题
(一)教师的问题
1.准备不充分,流于形式
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与教学评价的准备不充分,表现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思想上准备不充分,没有很好设计讨论问题,问题设计或过于简单,不具备探究性,没有讨论价值;或者过于高难,学生望而止步,没有参与的能力和兴趣。另一方面是操作上准备不充分,没有异质分组,没有为操作类合作学习提供充分的足够数量和品种的学具,包括记录小组合作学习与教学评价过程和成果的报告单、记录表等。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际上学生或茫然无收获,或争吵偏主题,使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2.要求不到位,作而不合
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与教学评价的要求不到位,表现有两种。一种没明确宣布要求,一种没及时宣布要求。学生对“合作些什么?”“怎样进行合作?”“我在合作时做些什么?”以及时间限制、竞争条件、展示准备、汇报要求等不明不白、不问不听,加上中职学生普遍缺乏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于是各“作”各的,你不想与我“合”,我不愿与你“合”,使小组合作学习作而不合。
3.时间把控不适当,合而无质
时间不充足,是指教师给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值达不到合适的长度。很多教师由于受到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在宣布小组合作学习开始后,只过几十秒就宣布停止,有的学生还没来得及发言,更不要说“几个来回,相互启促”或“几经碰撞,生成共识”了。一般来说,小组进行较复杂营销问题的讨论交流或操作探究至少需要5~8分钟,即使是较简单的营销案例也不能少于2~3分钟。有的教师安排学生讨论的时间又过多,影响后续的教学任务,浪费了时间又影响了教学效果,造成小组合作学习合而无质。
4.指导不及时,合作无果
指导不及时,是指教师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和小组代表汇报合作学习成果时,不能给予学生及时有效的指点和引导。一是有的教师在讲台上等待或做自己的事,好像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与己无关,看上去学生主体地位突出了,但教师成了失去主导作用的旁观者。二是有的教师下组察看似隔岸观火,盲目巡视如蜻蜓点水、不能及时介入调控,任凭活动放任自流,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进度和质量心中无数,使合作无果、学生无获。
5.评价不到位,合作效果低
评价不到位,是指教师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与教学评价时和小组代表汇报合作学习成果时,不能给予积极有效的褒奖和激励。有的教师在各小组汇报时一味说“很好”或单纯说“这一组最快”,不能敏锐地判别、及时地引领,误导学生浮躁求速,扼杀学生的不同意见。只关注对整个小组的评价,忽略学生在活动中的个性反映,只注重合作学习的结果,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只奖励合作学习的汇报者,忘却小组学习的合作者。
(二)学生的问题
1.依赖别人,甘做旁观者
一旦组织小组学习,就会选出组长,组员就会认为小组成绩是好是坏,主要认为都是组长的,学习中遇到困难,都应该由组长去解决,组长还要包揽那些没明确到个人的工作,最后只能以失败告终。
2.学习态度不积极
在市场营销教学中,学生前期的学习任务,多是一些简单的概念和原理的运用,学生对这方面的参与度较高,但到了教学后期,很多实务问题需要学生动手进行实际操作时,学生都表现得畏首畏尾,没有积极性,都希望组长和学习特优的组员能多分担一点。
3.有抵触心理和不合群的表现
市场营销教学中,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总会有个别的学生不愿意参与。有的学生一向独来独往,做什么都是自己一个人;有的是性格孤僻,平时就没有什么朋友,这类学生要特别的关心和帮助;还有质疑小组学习必要性的,认为在日后实际中没用。
4.合作意识缺乏
在小组成员着手完成任务时,却出现有些学生怕拖后腿,选择自己走一步算一步的想法,这是目标上出现个体与整体之间的矛盾。最后导致不能集合小组全体力量,能力差的学生更没有了信心,任务重的学生得不到分担,结果小组溃不成军。
5.缺乏组内的沟通与协调
小组合作学习是将课题任务以模块形式分配给每一位组员,是分散的个体,也是完整的一个整体,组内成员需要进行沟通,把掌握的资源实现共享,才能完成理想的效果,反之如果缺乏良好的沟通和协调,也许因为个人能力超强,那也仅限于个人任务完成的好而已,整个任务依然会存在漏洞。
三、小组讨论教学法的运用要点
分组讨论教学法要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发挥作用,关键是能否激发学生讨论的热情,学习小组能否形成一个学习群体,个体讨论真正有争议、有结论,这样才能使群体学习持之以恒,弥补个别化学习带来的孤独感、无助感。因此,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容易错、容易忽视的问题、按照难易程度循序渐进地提出来供学生讨论,而且要能引起学生争论,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完成学习小组讨论预定要达到的目的要求。
(一)合理分组、分工协作
为使教学效果更加显著,一般将学生按其知识结构、能力水平、个性、性别乃至家庭背景等因素,根据实际需要分成一组,让每个组尽量均衡,尽可能处于同一个水平,具有同样的竞争力。每个小组内设立组长、记录员、资料员、发言人等各一名,采用轮班制,确定每个成员的职责,明确每个成员的任务。如组长负责组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资料员负责搜集学习资料,记录员负责记录本组的意见和观点,合作学习活动发言人负责代表小组,汇报小组合作学习成果。在小组中,人人都是学习主体,在每个阶段担任一个角色,组员要有责任感和合作精神。小组成员的角色应适时互换,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角色的位置上得到体验和学习,实现小组角色之间的有效互动、相互依赖、合作和公平竞争。
(二)精心挑选题目,营造良好的讨论氛围
讨论必须围绕题目而展开。教师课前备课应仔细思考题目的设置,题目最好来自教科书和学生实际。来自教科书是因为小组讨论就是为了解决教科书上的重点与难点,以利于教师能更好地突破重难点教学,也有利于学生能更好地掌握重难点内容,来自学生是因为小组讨论必须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使他们有话可说,有话能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讨论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讨论的形式引发其思考,促使其思考。
讨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趣味性、可行性和探究性。教师要明确分组活动的目的和要求,精心策划分组活动的形式、内容、时间等,准备分组活动的工具材料。课前对不同的学习小组布置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好的论题一定要目标导向明确、学习任务清晰,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可行性和探究性,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参与热情,能够使他们的思维受到启迪,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得到培养。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注意加强对活动的监控,既要保证学生交流的时间和思考的独立性,又不使讨论流于形式而浪费时间。既要保证讨论氛围自由热烈,又要避免讨论现场由于放任自流而变成“自由市场”。
(三)问题的设计循序渐进,从易到难
一堂课的时间决定用来讨论的问题数量不能太多,设计的问题要难易适中,先易后难,层层递进。过易的问题没有讨论意义,过难的问题会使学生丧失自信心和参与热情。只有难易适中、层层递进的问题才能使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全身心投入,不断完善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师生、生生的思维、情感才能产生碰撞和交流,课堂教学效果才能得以提高。
(四)正确评价,恰当利用竞争机制奖励学生
正确的评价对每一位学生都有激励促进作用,对小组成员的评价要遵循以下几点要求:
1.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学习过程的评价,要体现“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理念。
2.对讨论中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正视学生的客观差异,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
3.评价的内容包括小组活动的秩序,组员参与情况,小组汇报水平,讨论效果等方面进行。
4.教师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为主,教师要帮助、引导学生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寻找改进的办法。
5.恰当利用竞争机制。“竞争历来被当作激发斗志、争取成绩的手段之一,在竞争过程中学生的成就动机更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增强,在比赛的情况下,学习的效率有很大提高”(章志光语)。因此,将竞争机制与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更能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用。
四、教师的角色定位
在采用小组讨论教学法中,教师变“教本课堂”为“学本课堂”,教师隐退让学生精彩。教师从课堂的主角转型成编剧、导演,从“照亮部分学生的蜡烛”变成了“能点燃每一个学生激情的打火机”。课堂中,教师成了在小组间“煽风点火”式助推学习的“大同学”,学生作为学习主人,研讨更主动、展示更踊跃、思考更独立、合作更深入、智慧生成和问题解决更直接。学生们站起来讨论,走上讲台表达,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但是,教师始终应该是活动的指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在小组活动的参与中,要真正做到不失位、不越位,就必須明确自己在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及承担的职责,才能保证小组讨论教学的有效性。
1.组织
首先,教师要把讨论的题目明确告诉学生,可以提前告知学生,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学生有准备的时间,他们可以去提前准备,搜集讨论的材料,也可以当堂告诉学生,让学生临场发挥,这也是组织环节的一部分;其次,教师应确定小组的模式;再次,教师要告诉学生讨论中要注意的问题;最后教师需要维护小组讨论的纪律。
2.引导
讨论一旦开始,学生必定各抒己见,滔滔不绝,激烈处甚至忘我争辩,这是良好现象。为了保证讨论的顺利进行,需要教师做好引导工作,教师应在各小组之间观察,有时也可以参与小组的讨论,并引导小组讨论的方向,确保其不偏离主题。在讨论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大胆想象,可能会说出一些荒谬离奇的想法,教师应用欣赏的眼光鼓励他,而不是横加指责,扼杀学生的热情。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得以发展与培养,想象力与创造力才能得以提高。实践中发现,当教师的引导语经常关注到群体的活动时,学生的合作意识就会慢慢产生;当教育评价也经常关注到小组的发展时,学生的团队精神就会逐渐得到培养。
3.交流总结
讨论结束,教师应及时把小组讨论的内容在班上进行交流,并把交流内容归纳整理确定为这个题目的最终结果,对表现好的小组进行表扬,以激发小组以后的讨论热情。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创设一种平等的氛围,给予学生犯错误的权利,维护他们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与见解。
4.掌控
教师的掌控一是体现在时间的掌控,因为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有限,掌控时间是很重要的,既要让学生能充分讨论,又要控制好时间,这也是教师掌控课堂能力的体现。二是体现在热度的掌控,有的讨论学生的热度不够,比较冷清,教师要适度加热,有的讨论学生的热度过分,教师要适度降温,这也是教师基本功和能力的体现。在小组讨论组中,教师要深入到一个学习小组中去,作为小组中的一个成员参与其中。课堂上定会遇到生生之间不是合作学习的现象,如组员之间为一个问题各抒己见,意见不能统一;有的格格不入;静静地坐着当旁听者,有的一个人的发言代替整个小组等,遇到这种情况教师要进行指导,坚持深入到小组中指导、点拨,架桥铺路,促进合作的有效进行。三是对安排小组讨论次数的掌控。小组讨论不是在什么情况下都需要的,而是要讲究一定的契机,教师在上课时不能随心所欲地安排小组讨论学习。本来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不用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如果教师采用小组讨论能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变成形式主义。相反很难的问题,就算通过小组讨论也没有结果,这样白白地做无用功,会丧失学生的自信心,对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产生抵触心理。
总之,小组讨论教学法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成功的小组讨论教学法需要我们进行不懈的实践和探索,让学生学会依据目标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成效,从而提高各项专业素养和技能。
责任编辑何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