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匠心强匠术育匠人

2018-12-04 10:09梁菁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师德工匠育人

梁菁

2015年,我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将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制造业。然而,真正实现从“Made in China”到“China Manufacturing”的转变迫切需要“工匠精神”,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更是中国制造业优化升级的关键。工匠的培养离不开现代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作为技能型人才的培育基地,是国家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根本需要。

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高职院校教师肩负着培养具有大国工匠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立教之本,师德是教育之魂;教师是传授知识的引路人,师德是人格丰碑的塑造者。如何将“工匠精神”融入师德建设全过程,内化于道德情操和理想信念,外显于行为世范和教育教学,不仅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更是历史赋予的使命和时代发展的需求。

一、扬“工匠精神”,做“四有”教师

对于我国而言,“工匠精神”并非舶来品。自古庄子笔下的解牛神厨庖丁、承蜩高手佝偻者、斫轮大师轮扁,列子笔下的善射者纪昌,欧阳修笔下的卖油翁,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鲁班等,不一而足,无不彰显“工匠精神”。然而,“工匠精神”在当代中国曾一度遭到冷落。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工匠精神”,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开启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品质革命”。随后,对“工匠精神”的研究在各个领域全面铺开,同时也成为教育界特别是职业教育关注的新焦点。

2016年5月8日,为迎合国家的需求,响应时代的呼唤,全国职业教育活动周以“弘扬工匠精神 打造技能强国”作为主题,刘延东副总理在启动仪式中提出,“要培育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培养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技术技能人才,办好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释放出巨大的人才红利。”“工匠精神”理应成为职业教育的价值追求,融入职业教育的全过程,需要全体职教人的长期坚守。与此同时,应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倡导职教教师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愛岗敬业、忠于职守、勇于实践、乐于奉献,努力争当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做好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二、“工匠精神导向师德建设”的内涵探析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据报道,截至2012年,全世界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共有5586家,其中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1]企业长寿的秘诀在于,他们都在传承“工匠精神”。重视“工匠精神”的培育和传承,是德国、日本等国际制造业强国的宝贵经验。

“工匠精神”是指从业者在长期职业生涯中养成的职业风范,以产品为导向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表现为对技术的精益求精、对产品的精雕细琢、对职业的执着奉献的一种精神理念。“工匠精神”需要从以下五个维度解读:一是从哲学层面看,具有精神坚守和价值追求的工匠,谓之有匠心,有匠心之基,方能由技进道,进入这个职业领域的自由王国;二是从文化层面看,但凡“工匠精神”成为社会主流文化,必须要有崇尚工匠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体制文化、管理文化、价值观文化,并使之成为一个民族的文化源流和社会“习惯”;三是从制度层面看,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制度文化,从法的高度去保护原创首创、保护知识产权,严格监管市场,惩罚造假售假,形成政府、社会、企业和合力,此乃“工匠精神”生存基石;四是从社会层面看,始终坚持潜心研发、专注学问、专心学习、爱岗敬业等,可谓之为“工匠精神”;五是从价值理念层面看,“工匠精神”的价值观是一种层次最高的文化形态,其核心内涵与“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度一致的。[2]

(二)“工匠精神导向师德建设”模式彰显职业教育特色

“工匠精神”不仅能促进中国经济的转型崛起,还能促进中国社会的文明发展,也能促使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的深刻变革。“工匠精神”是所有职教人应具备的品质修养,而作为培养未来工匠的职业教育,更应当将“工匠精神”贯穿于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为紧扣时代发展的要求,职业教育应大力倡导实施“工匠精神导向师德建设”模式,厚植“工匠精神”于师德建设全过程,作为培养“匠心德行”双修的“四有”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在进行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水平提升的同时,特别注重加强教师的“工匠精神”培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工匠精神”与师德建设有机结合,融入教师的日常生活之中:一是优化人文环境,寓“工匠精神”于师德建设全过程,如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等各方面,在教师队伍中倡导“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匠心德行”的教育理念;二是立足实践体验,开展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演讲、征文、榜样学习等大量有效的实践活动,让教师在实践中体验、内化道德情操;三是紧扣职业教育特色,培养教师修身立德、践履笃行的品性,以专业实践为切入点,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增强为社会服务的实力,促进师德建设与行业职业道德的接轨,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工匠精神”视阈下加强高职院校师德建设之路径

(一)“树人树木立匠心”是前提

《管子·权修》有云:“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先立德再树人,欲树人先树心。

“一流的匠人,人品比技术更重要”。匠人必先淬炼心性,保持激情,培养职业认同感;唤醒体内的一流精神,才能达到一流的技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不仅要传授学问之道、业务之道,更重要的是传授为人之道。身为一名师者,必先成为学生的为人之师、品格之师。教师是立教之本,师德是教育之魂;教师是传授知识的引路人,师德是人格丰碑的塑造者。师者,就是对学生拥有责任心,对工作拥有事业心,对自己拥有平常心。师德,发自内心对学生的大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本职工作的倾注。

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以师德建设月、道德讲堂、好人评选等活动为契机,组建“教育义工团”,搭建“师德师风展示平台”,推广“网络家访”新模式,表彰“师德师风典范”,建立“师德师风考核的长效机制”等载体,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使广大教师能树立远大理想,增强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提升教师的价值观念和敬业奉献精神,在全社会树立学院良好的师德形象,弘扬高尚的师德风范。[3]师德修养的提升是永恒的教育主题,职业教育应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具有时代特点的先进发展理念、培育“工匠精神”纳入师德要求,引导教师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开阔的眼界,从更高的高度来理解教师的职业和使命。

(二)“技能训练强匠术”是载体

“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匠人”要以技养身,嗜之越笃,技巧越工;竭其心智,穷其工力;心无旁骛地做好自己的工作,穷尽一生磨炼自己的技能。高职院校师德建设要把“工匠精神”教育摆在突出位置,渗透于教学育人各个环节,细化为教学质量标准和教师核心素养体系,掌握和强化中高端职业技术技能;通过教师的身体力行、知行合一,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养成和践行“工匠精神”。[2]因此,育匠人须强匠术。

教师技能比赛既是检验教师专业技能的平台,也是展示教师自我风采的舞台。职业教育应以此为契机,搭建教师技能竞赛平台,建立健全比赛制度,把教师技能竞赛作为提高师资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参照行业岗位的标准来评定教师的技术水平,进一步强化教师的实践操作和专业技能,达到以赛促学、训赛融通、锻造“工匠精神”的目的。过硬技能是“工匠精神”的载体,而技能竞赛是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重要平台,是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为紧扣职业教育特色,高职院校教师应浸润于学校和企业双重职场环境中,积极参加专业技能培训,定期到企业一线挂职锻炼,丰富专业理论水平的同时提高其专业技能,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既要坚守三尺讲台、两尺教鞭,也要走出“象牙塔”,主动承担起服务社会的职责与使命,在社会“大熔炉”的磨砺中塑造“匠心”、强化“匠术”。

(三)“校企合作育匠人”是趋势

多年来,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致力于发展校企合作项目,目前已经成功搭建了“鲲鹏精密义齿、雷诺视光技术、科方临床检验、旭兰时刻美容”四个校企合作协同创新育人平台,以推进校企多方位合作、产教深层次融合,改革职业教育的一元化办学模式,打造育人双主体的办学格局。通过搭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平台,让专职教师熟悉所教专业的行业职业道德,以及企业文化和企业相关制度;让兼职教师规范从教行为,提高师德水平;进而达到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与行业职业道德有效融合的目的,以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

“现代学徒制”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学生(学徒)的培养为核心,以课程为纽带,以学校、企业的深度参与和教师、师傅的深入指导为支撑的人才培养模式。[4]在德国,职业教育实行“双元制”,以企业为主体,企业是实施职业教育的重要场所,学生在企业里的身份是学徒。“现代学徒制”不仅注重师傅向徒弟的言传身教,更重视在师傅“传帮带”的过程中注入“工匠精神”思想,薪火相传,夯实具有工匠基础的人力资源。但是,建立企业“导师制”队伍,必须做好把关、培养和监督工作,不仅要重视师傅的业务能力,更要重点考察其道德素养。并坚持以导师全员培训、集中专题培训为主要形式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帮助其转变观念,了解学校和学生情况,了解职业教育现状,提高责任意识和育人意识,以促成行业师资的业务经验与育人理念的有机融合,真正达到业务精湛、道德过硬、教学有方。[5]校企合作之现代学徒制模式是培育“工匠精神”的有效形式,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为充分发挥行业师资的优势,建立高素质专业化“导师制”队伍,需完善行之有效的资格把关和监督培养机制,从而保证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正所谓“匠于心、精于工、品于行”才能造匠人。

“工匠精神”是一个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基石,是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職业人核心的职业素养,是职业院校教学育人各个环节必须贯彻的培养目标。构建“工匠精神导向师德建设”模式,以“工匠精神”的核心价值观作为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价值向导,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职业教育信念;将“工匠精神”厚植于师德建设全过程,开展教师队伍中“工匠精神”的体验教育、实践教育与养成教育,实施“树人树木立匠心、技能训练强匠术、校企合作育匠人”等路径,内化于道德情操和理想信念,外显于行为世范和教育教学;以弘扬“工匠精神”,培养“匠心德行”双修的“四有”教师,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2018年度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科研规划项目《供给侧改革视阈下中医美容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803Y11)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付守永.工匠精神:向价值型员工进化[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5.

[2]李进.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培育论坛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4):37-40.

[3]傅雪芬.医德引领的德育模式探析[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6(1):45-47.

[4]胡秀锦.“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97-98.

[5]张平.职业院校行业师资引进应注意的问题[J].东方青年·教师,2013(22):280-281.

责任编辑何丽华

猜你喜欢
师德工匠育人
90后大工匠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致良知与师德
光影视界
工匠神形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师德沦丧者不配为师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