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燕燕
摘 要 随着自媒体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自媒体传播打破网络沟通壁垒的同时引发了语言暴力问题。文章从传播学的角度研究自媒体语言暴力的形成机制及表现特点,在此基础上从传播者、监管部门、传播技术及传播内容四个维度提出自媒体暴力治理的策略,以期为网络文化构建及网络环境净化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 自媒体;自媒体语言暴力;传播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17-0011-02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应用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自媒体内容和形式不断丰富和拓展。自媒体在国外的研究起步较早,其概念最早是在2002年由美国著名的IT专栏作家丹?吉尔默(Dan Gillmor)提出[1]。第二年,吉尔默在7月出版的著作《We Media: Grassroots Journalism 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对“自媒体”概念进行了进一步阐发,即“草根新闻,源于大众,为了大众”[2]。
在自媒体和传统媒体的相互碰撞过程中,自媒体显现出独有的特性,包括:传播理念具有平等性、传播主体具有广泛性、传播速度具有及时性、传播过程具有互动性、传播手段具有匿名性[3]。但自媒体的运行发展过程中不断呈现出许多负面问题,这些负面问题中最典型的就是语言暴力的传播。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呈现出多个维度,其显性影响包括:污染网络环境、危害个人/组织的社会名誉、扰乱网络秩序等;隐性影响包括:危害社会文化传承、影响法制社会构建、扭曲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传播等[4-7]。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自媒体”和“网络语言暴力”进行了大量研究,但这些研究大多是基于现有的案例对网络语言暴力定义、表现、成因、对策进行深入探讨,很少从传播机理方面对自媒体中的网络语言暴力进行探讨。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研究自媒体暴力语言的成因及表现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以期为网络文化构建及网络环境净化奠定理论基础。
1 自媒体语言暴力定义
在自媒体平台上,运用煽动性、攻击性、侮辱性和歧视性的言论、表情、图片、音频、视频等内容,直接或间接对他人进行诋毁、谩骂、蔑视、嘲笑等违背道德规范、侵犯他人合法权益,严重伤害当事人并危害公共网络环境的行为。
2 自媒体语言暴力发生机制
从传播学角度研究网络暴力传播的特点,将有助于对网络暴力的预防及治理,下文将通过传播学理论,对网络暴力进行多维度探讨。
1)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这一理论由美国的韦斯特利、麦克莱恩共同提出。主要应用于大众传播模式特点、过程、现象等方面的研究。
如图1所示,X表示某一时段所发生的特定事件,A表示有一定目的的信息传播者,B表示信息的接受者,C表示信息传播的把关人。作为A和X的中间环节,把关人会有选择性地将信息传播给接受者,同时对信息做出一定的加工。X是为了顺利进入信息传播途径,信息传播者对信息作出的取舍,X”是媒介对原始信息进行一定加工后呈现的信息。F是信息接受者对信息的反馈。
由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可以分析得出,信息传播关键纽带在于C(把关人),但传统的传播模式往往会忽略把关人的重要性,而把目光聚焦在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两个群体。作为自媒体来说,把关人是带有个人/组织目的的群体,其信息筛选机制会随着个人/组织目的进行调整,即把关人认为这些信息能够增强自身的影响力,吸引到更多的用户进行阅读,那么把关人有可能会进一步的促进该信息的向外传递。分析以往发生的多起网络暴力事件,问题发生关键点正是由于把关人的不作为,或者是对自身权利不恰当的运用,使得网络暴力事件逐步发酵,引起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2)传播者门槛下降。自媒体等新兴媒介的出现令传播者的门槛大幅度下降,传播者不再局限于特定组织和群体中,而是全社会都能参与到信息的传播过程当中,使得信息的开放度前所未有的飞速升级,同时也使信息缺少有效的过滤,从而降低信息的有效性和真实性。
3)网络监管体系不健全。由于自媒体的发生发展,网络信息处于大爆炸时代,而目前的网络监管体系尚未健全,信息筛选防御机制并未完善;同时网络信息错综复杂,普通网民根本无从分辨其真实性,导致现有的自媒体监管力度较弱,语言暴力现象无法得到有效监管,由此引发的问题层出不穷。
4)网络交流群体复杂多样。在网络文化的交流和碰撞过程中,由于参与群体的素质及利益等方面存在差异,在沟通过程中容易造成矛盾冲突,这样就加大了网络暴力现象出现频率。我国现阶段网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处于初中及初中以下的人群较多,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人员并不是网民的主体,我国网民的素质有待提高。
3 自媒体语言暴力治理对策
本文基于传播学理论提出自媒体语言暴力的发生机制,在此基础上,从传播者、监管部门、传播技术及接受者四个维度提出自媒体暴力治理的优化策略。
1)传播者。网民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正处在叛逆期的青少年,青少年的发展心理特点是:逆反心理明显、不服从权威、力图在个人行为中彰显自己的存在感。针对这一部分群体,在引导其正确使用网络语言的过程中,应进行科学合理的教育,积极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网络使用观念,这包括:注意网络语言的选取和使用,积极文明上网,对待其他网民友善,增强自身对网络信息的筛选能力。
2)监管部门。网络监管有关部门应大力推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构建,积极推动网络监管机制的完善和发展。同时加强监管队伍的能力建设,明确监管部门的职责,加强网络语言监督力度,引进专业人才,强化能力素质提升。
3)传播技术。近年来,很多社交软件中设置了暴力语言过滤软件,如“垃圾” “去你妈”“智障”“人渣”“败类”“婊子”等,这些高概率暴力词汇收入软件中并进行屏蔽,这一技术取得显著效果。但依然有谐音、字母无法避免,同时新的网络暴力词汇不断更新,网络暴力语言过滤软件有较大的局限性。建议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充分深化利用计算机的学习能力,从源头上严格管控相关的语言暴力。同时利用数据分析手段,密切关注暴力事件发生较多的自媒体平台,对其予以严肃处理及严密监控,避免自媒体基于自身目的对网络语言暴力事件推波助澜。
4)接受者。目前,很多网络语言暴力的受害者为了平息事态,选择不发声、不表态、不反驳、不作为,这将进一步助推某些自媒体/造谣组织/语言暴力者的气势,危害网络安全的构建。因此,作为接受者来说,一旦成为自媒体语言暴力的受害者,要主动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第一时间以严正的态度警告侵权人必须立即停止侵权,并陈述客观事实,澄清不实信息,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在必要时候寻求相关部门的帮助,包括向信息发布平台的管理者要求删除侵害自己权益的有关信息,或者向更高一级的职能部门进行反映,等等,如果侵权者还不停止侵害行为,那么则有必要对其提起诉讼,采用法律的手段来惩治自媒体语言暴力现象。
参考文献
[1]D Gillmor. We the media: Grassroots journalism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M].USA. OReilly Media.2006:3-12.
[2]Dale Peskin.Introdution for “We Media: How Audiences are Shaping the Future of News and Information”[R].2003(7):21-43.
[3]代玉梅.自媒體的传播学解读[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5):4-11.
[4]李宪玲.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0:34-45.
[5]毛向樱.网络语言暴力行为的社会交往分析[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9(1):108-111.
[6]项海洋,徐晨曦,郝志华.网络暴力的成因、危害及其法律规制[J].法制博览,2017(22):248-251.
[7]谢天长,何炜玮,陈晗婧.网络语言暴力治理的法律对策[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15(4):96-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