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家民
摘 要 移动网络新技术新手段的普及应用,让文图、音视频、动漫等传播元素在新媒体端的融合呈现变为可能并渐成风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移动网络新媒体对深度内容的开掘和透视。作为传统媒体“新闻利器”的深度报道,在移动网络新媒体端该如何霸屏呈现?文章从内容架构层面为新媒体采编人员提供思维路径。
关键词 新媒体;独立文体;深度报道;公共自行车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17-0024-02
深度报道一般包括独立文体式深度报道和组合文体式深度报道,相比短新闻,深度报道在移动网络新媒体端(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等)更具吸引力、透视力和传播力。可以预见,随着移动新媒体平台流量争夺日益激烈、个性化受众对优质内容需求的日益增加以及移动网络多媒体手段的必然应用,各种形态的深度报道将会成为移动网络新媒体的重要标配。移动网络新媒体的深度报道不同于网络PC端的整合式报道和自媒体的聚合式报道,其多维度的内容信息该如何挖掘并呈现?下面就以“郑东公共自行车投放运营”为研究载体,浅谈移动网络新媒体如何架构独立文体式的深度报道。
2018年7月12日,河南郑东新区首批5 000辆公共自行车,正式投放市场运营。大河报、映象网、都市频道、猛犸新闻等都市类媒体的移动新媒体端,几乎都进行了及时报道。纵观多家媒体的报道,内容主要涉及投放规模、投放意义及如何使用等,信息较为同质单一(应该是参考的新闻通稿)。对于普通市民来说,公共自行车关乎“衣食住行”,在身处共享单车“车满为患”的现实环境下,郑东公共自行车的投放,自然会引发舆情关注。所以对于这个民生事件,笔者认为,作为传统媒體移动网络端的新媒体,应该以独立文体式的深度报道来驾驭这一题材。
1 “纵深关联”深度呈现
事实上,7月12日投放市场的“郑东公共自行车”,既不是首创,也不是第一次投放。早在2015年10月,郑东新区就在CBD区域的地铁口、公交站等处投放了1 000辆公共自行车,实现了公共自行车与地铁、公交、停车场的无缝对接。2016年,由于共享单车横空出世,郑东新区暂停了公共自行车的投放。
2 “横向比较”深度呈现
横向比较发现,早在2018年的春节前后,我国率先推行公共自行车运营的几个大中城市,除杭州外,基本上都已经暂停投放或停止运营。
2017年4月30日,北京市交通委表示,鉴于共享单车发展迅猛,北京公共自行车将暂停投放。2017年7月,合肥市召开专题会议,决定暂停总投资5.5亿元的公共自行车项目。2017年11月,武汉环投公共自行车服务有限公司发布公告,武汉公共自行车停止运营,“车小蓝”正式告别武汉市民。2018年春节,宁波绿畅公共自行车服务公司发出通告:公司无力负担各项支出,停止运营。2018年4月1日零时起,福州公共自行车停止运营。
3 “背景融入”深度呈现
相比于海量的摩拜、OFO等共享单车,普通市民对“公共自行车”并不太熟悉,在这一涉及民生问题的深度报道中,显然有必要普及下公共自行车的相关信息。
公共自行车,是“公共自行车出行系统”的简称,起源于欧洲。该系统通常以城市为单位进行建设,由数据中心、驻车站点、防盗装置、自行车等设备组成。2007年,公共自行车开始从欧洲进入中国,先后在北京、杭州等大城市开展试点,随后逐步向其他省会城市拓展。2016年后,由于共享单车的猛烈冲击,以及公共自行车本身存在的投入资金大、运行成本高、定点停车、站点分布不均匀等原因,多位专家建议政府审慎对待“公共自行车”。
4 “架构疑问”深度呈现
如果承接纵深、横向和背景层面的内容信息,作为关注报道此事的新媒体采编者,应自然而然的提出如下问题:既然郑东公共自行车2016年已经暂停投放,为何时隔两年后又重出江湖?既然公共自行在国内其他城市大多已停止运营,郑东新区为何会逆潮流投放呢?基于以上疑问的支点,我们至少还可以架构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疑问1:是否涉嫌重复投入?有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7月,郑州市区共享单车的保有量已超过60万辆,呈现严重过剩局面,郑州市城管局等单位多次对共享单车企业下发‘禁投令。在这种“车满为患”的情况下,郑东新区大批量投入和共享单车功能同质的公共自行车,是否有重复投入之嫌?
疑问2:是否涉嫌违规投放?据央广“新闻纵横”报道,郑州市交通运输委此前已明确禁止投放公共自行车。“我们一直跟郑东新区公共自行车管理中心说,不让投放,但是车管中心并不听。现在郑州共享单车已经爆棚”[1]。
疑问3:是否涉嫌浪费国家资源?郑东公共自行车项目,计划总投放公共自行车10 060辆。整个项目投入多少资金?作为项目主导和财政投入的郑东新区管委会,并未对社会公开。不过参考湖南岳阳(单车位综合成本5 354元)[2]、安徽阜阳(单车位综合成本9 981元)[3]等城市的公共自行车项目招投标公告可以发现,每个车位综合成本平均在5 000元至9 000元不等。按此计算,郑东新区公共自行车系统,总成本应该在5 000万元至1亿元区间。显然,这不是一笔小数字。
疑问4:是否涉嫌侵占城市道路?郑东公共自行车项目规划建设302个站点,每个站点至少占用城市人行道30平方米,整个项目占用道路近万平方米。这对正在为“共享单车乱停乱放”苦恼不堪的城市道路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5 “多维方向”深度呈现
有价值的深度报道,不仅要呈现问题,更要明晰方向。国家倡导“绿色出行”,民众盼望“解决最后一公里”,共享单车追求“最大市场”,城市道路期待“有序管理”,面对诸多现状,城市政府部门最正确的姿势应该是什么?作为有价值的深度报道,应该有事关解决问题的多维思辨和方向思索,以承担起“政府智囊和民意晴雨表”的媒体功能。
其一,不该做什么?“另起炉灶”不是首选。作为郑东公共自行车项目的主导方和投资人,郑东新区管委会多次向媒体强调,“投放公共自行车,主要是为了解决共享单车乱停乱放、自由流动、无序管控的问题”。用公共自行车对冲或者竞争共享单车,是否会有效果呢?媒体街采和数据比对证明,投放后的郑东公共自行车,遭受了市场冷遇。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博士盘和林针对郑东公共自行车项目公开指出:“过去的一些经验表明,已经能用市场化解决的民生问题,政府再去主导,基本都不会太成功。主要原因是政府主导的项目更多满足政府的主观愿望和考核要求”[4]。
其二:应该做什么?“共管共治”是王道。2018年两会期间,交通运输部部长李小鹏表示,“共享单车需要政府、企业和使用者共同治理,共同解决问题”,这其实是给城市共享单车的管理,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事实上,合肥市政府就把暂停建设的公共自行车项目的资金,投放到了共享单车管理和城市慢行系统建设中,受到了民众的点赞。很显然,在共享经济风生水起的当下,面对共享单车的野蛮生长,政府应该做的,既不是简单的“袖手旁观”,也不是“大包大揽”,更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应该在“共管共治”的理念下,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规范、引导、服务和管理职责。
其三:到底如何做?“他山之石”可借鉴。在城市民生问题上,找准市场和公众利益的契合点,是政府决策者应该拥有的智慧。事实上,对于如何解决共享单车乱停乱放、自由流动等问题,很多城市已经有了积极探索。譬如杭州、北京等城市推行共享单车“电子围栏”,天津等城市把共享单车的街头管理纳入市政及环卫工人的日常工作,广东惠州把摩拜单车和公共自行车融合运营,这些均可以成为郑州共管共治共享单车的学习模板。
人们常常认为,包含更多观点、更多信息、更多背景的深度报道是传统媒体时代的产物,而美国皮尤研究中心2017年度的报告却显示:消费者在手机上阅读长篇新闻报道的平均时间,是阅读短篇文章时间的两倍。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要敏锐的意识到,移動网络新媒体不受版面、时长限制且可以大量加载图片、音视频等传播元素,完全可以在快速化、碎片化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满足并引领新闻受众的深度消费、个性化消费和优质信息内容
消费。
参考文献
[1]任磊萍.郑州万辆共享单车闲置又投放公共自行车[EB/OL].[2018-07-05].央广“新闻纵横”,http://k.sina.com.cn/article_1699540307_654ced53027009t37.html.
[2]岳阳市人民政府.岳阳市城区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中标公告[EB/OL].[2015-11-04].http://www.yueyang.gov.cn/cxjs/zbtb/5947/content_503387.html.
[3]罗煜明 .安徽阜阳公共自行车单价近万元[N].南方都市报,2015-01-30.
[4]余嘉熙.共享单车过剩,再投资公共自行车有无必要[N].工人日报,2018-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