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仙菊, 张载浩
(浙江工商大学a.杭州商学院;b.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新闻话语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载体,而且是一种隐性的话语体系重构,它承载着新闻媒介的文化传统、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近年来,有关新闻话语的研究层出不穷,国内外学者对新闻话语的概念与特征[1-2]、形式与功能[3]以及传播策略[4-5]等进行深入探讨。此外,部分研究已超越学术理论范畴,关注新闻话语对国家话语权的建立[6]及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全球传播[7]的影响,成为国家战略层面的考量。而在语言学领域,西方主流媒体对于中国问题的报道成为研究热点,相关研究借助批评话语分析、评价理论、 结构理论、元话语理论等一系列语言学理论、方法,分析新闻话语背后的意识形态特征、国家形象构建策略等。[8-10]上述研究从不同侧重点出发,凸显了新闻话语研究的价值与重要性。
然而,新闻话语的论辩属性却为大多数研究所忽视,国内对于该领域的研究少之又少。区别于一般性话语,新闻话语中的交际双方倾向于通过寻找直接或间接证据,支持自我立场并努力说服另一方接受这一立场,使得新闻话语成为一种论辩性的话语体系。[11]从语用角度出发,论辩话语的说服性过程实质上是话语发话人重构话语意义的过程,在新闻话语中则体现为发话人借助论证策略重构新闻语境意义,以此维护自身新闻立场。鉴于此,笔者将基于语用论辩理论以及新闻话语的语境化概念,以《纽约时报》(TheNewYorkTimes)就中国领土问题报道的具体话语文本为研究对象,检验该报新闻话语的论辩合理性及其所构建新闻语境意义的可信度,希冀为新闻话语与语用论辩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语境一直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从语境的性质角度出发,语境有动态和静态之别,语境研究经历了一个由静态向动态转变的历时过程。静态语境观注重客体因素对于语境产生的影响,认为离开语言使用者、使用时间、使用地点、使用场合、言语方式等客体语言因素,话语意义便无法确定。静态语境观代表性理论包括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的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韩礼德(Halliday)的语场(field)、语旨(tenor)加语式(mode)的语域(register)系统等。动态语境观则强调语言主体对语境的能动作用。维索尔伦(Verschueren)认为,语境是交际双方在与客观现实相联系的言语交际中创造出来的。[12]无论是动态的语境观,还是静态的语境观,语境对话语意义的生成与理解的重要影响都得到重视,话语意义的解读始终离不开语境。
新闻界普遍认为,真实性是新闻的底线和生命。然而,由于历史、文化差异等背景因素的影响,新闻话语的发话人不可避免地会将主观价值判断、意识形态特征等带入新闻话语的构建中。在实际操作中,新闻记者报道的内容、方式等因素都经过精心挑选和设置,以形成一定的语境来限定受众的评价角度,左右读者对新闻的理解。[13]56由此可见,新闻语境是新闻话语意义产生及其为受众所理解的重要前提,发话人通过重构新闻内容和控制叙事手法等方式,塑造符合自身利益的新闻语境意义,这一构建新闻语境的交际过程被称为“新闻语境化”。[14]
语用论辩学研究的理论源流可以追溯至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将“诉诸逻辑”列为人工修辞之首,可谓现代论辩理论的主要依据之一。后来人们逐渐意识到,论辩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而传统的论辩理论研究却与日常语境渐行渐远,语用论辩理论则应运而生。20世纪70年代末,范爱默伦(van Emeren)在传统论辩术与评价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分析和评价日常论辩实践的语用论辩模型,并确立了相关分析与评价的标准。语用论辩理论提出,日常论辩的完成需要经历冲突、开始、论辩和结论等四个阶段,论辩双方在此四个阶段中分别预期实现识别分歧、确立各自立场、为自身立场辩护,以及评估分歧是否解决四个论辩任务[15],论辩双方的辩护过程也是进行论证策略操控(strategic maneuvering)的契机。论证策略操控是语用论辩框架中的关键一环,是发话人在遵守论辩原则的前提下通过一定的修辞策略使己方话语更具论辩合理性与修辞有效性的语用手法,通过策略操控重构和完善论辩话语的过程实质上是对话语进行的策略性重构。
因此,语用论辩视域下的新闻语境化由动态的论证策略操控完成。新闻话语的论证策略操控与新闻语境化重构呈双向联系趋势,新闻话语的论证策略操控在发话人的新闻语境化框架内完成,而每一次新闻语境化框架的重构又都通过论证策略操控来实现。二者内在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新闻语境重构图
经过一系列的论证策略操控输入,新闻话语在语境化框架内进行重构。在语境化框架下,受话人(读者)所接受到的新闻话语不再是对客观新闻事实的叙述,而是发话人在新闻报道中精心构建的策略性语境意义,从而使得新闻话语意义符合发话人自身的利益与价值判断,并增强话语的合理性与有效性,最终达到劝服受众的目的。
语用-论辩理论中的论证策略操控多种多样,包括诉诸权威(appeal to authority)、预设(presupposition)、虚假论据(false reason)、论证图式(argument schema)等。由于篇幅所限,笔者将以其中较为常用的论证图式策略为例,对《纽约时报》新闻语境化框架下的论证策略操控进行讨论,并对其论证内容进行合理性评价。
论证图式也称论证型式,是指交际双方在前提和结论之间建立的抽象推导论证方式,主要分为因果型论证(causal argument)、类比型论证(analogy argument)、征兆型论证(symptomatic argument)等三种图式。[15]在新闻语境化框架下,三类论证图式共同影响和重构新闻语境,它们既是一种思维过程,也是一种话语实践活动。语境意义的选择不但影响论证图式的建构,而且影响论证图式的解读与评价。三类论证图式拥有不同的论证逻辑特征。具体说来,因果型论证图式是根据两个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推导出某一立场的论证方法。在自然界和社会中,各种现象之间是普遍联系的。因果联系是现象之间普遍联系的表现形式之一,因果论证正是利用这一普遍存在的联系进行论证的。类比型论证图式是基于事物之间相似性的论证,它需要选择合适的类比对象,类比对象的选择对类比论证的论辩合理性有重要影响。征兆型论证图式主要根据某一事物表现出来的突出特征推导出某一立场,是一种通过某一局部特征对事物整体或事件全局做出判断的论证形式。论辩话语中的论据通过论证图式策略形成论辩框架,支撑发话人的论辩立场,然而这一支撑的合理性并非总尽如人意。笔者将就《纽约时报》报道中所使用的论证图式策略的应用及其论辩合理性展开分析,并检验其所构建的新闻语境化意义。
1.因果型论证
因果型论证是基于因果关系推导的论证图式,即“X 是 Z”成立是因为“Y 会导致 Z”,且“X是Y”[15]。莫拉索(Morasso)曾指出,因果论证是所有新闻话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论证形式,它对受众解读与理解新闻评论中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具有直接影响。[16]研究发现,《纽约时报》在建构因果型论证图式时倾向于使用标题-内容式总分论证框架,一则新闻标题即为发话人所持的论辩立场,支撑该立场的论据将出现在报道内容的部分段落之中或贯穿于报道内容始终。在一则题为“Bullying Provides Only Short-Term Gain for China”的涉中国南海问题的报道中,该报论证结构即依此框架展开。
例1:Washington is beefing up its military presence. U.S. alliances and partnerships in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are stronger than ever, and ties with new security partners are being forged.
They are right to seek adjustments in glob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to launch constructive initiatives of their own, but they have yet to grasp that the balance of power in Asia is no longer a zero-sum game. Perceived legitimacy and soft power are important. Bullying has achieved short-term tactical results but is ultimately a failing strategy in Asia, where U.S.-backed regionalism and peaceful norms underpin the region’s stability and associated prosperity. China has no genuine allies. Even market size and cheap loans cannot buy trusting and trustworthy friends.[17]
发话人的论辩立场在新闻标题中明确表达。在随后的论证过程中,报道内容围绕该立场展开,三大论据分布于文章不同段落中。其论证结构可具体化为:
立场:Bullying(X) Provides Only Short-Term Gain for China(Z)
论证1:Washington is beefing up its military presence.(Y1)
论证2:The balance of power in Asia is no longer a zero-sum game. Perceived legitimacy and soft power are important.(Y2)
论证3:China has no genuine allies. Even market size and cheap loans cannot buy trusting and trustworthy friends.(Y3)
且:Y1, Y2, Y3会导致Z。
根据这一论证结构,例1中发话人《纽约时报》与新闻受众之间关于“威吓只能使中方获得短期利益”这一立场的因果辩证逻辑如下:因为华盛顿方面已开始加强在南海地区的军事存在(Y1),亚洲地区的力量平衡已不再是一场“零和游戏”,合乎义理的软实力十分重要(Y2),且中国在全球范围内没有可靠的盟友支持(Y3),所以中国的“威吓”(X)只会带来短期利益(Z)。《纽约时报》此处通过宣扬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与政治联盟的方式,将这些因素视为其所谓“中国只能获得短期利益”这一立场的支撑,有效地构建了美国的介入是东亚地区力量平衡之关键因素的语境意义,暗指中国在南海的相关行动因美国的存在而不可能取得成功,宽慰其东亚盟友的同时,彰显美国的“救世主”形象,为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寻找注脚。
2.类比型论证
类比论证是基于两事物间相似性的论证图式,其论证逻辑可表示为“‘X是Z’成立是因为‘X与Y 相似’,且‘Y是Z’”。类比论证既能激发读者的深刻见解,接受发话人立场,同时也能使读者在形象的感知中若有所悟,从而对读者造成蒙蔽。《纽约时报》在报道2018年农历春节期间,因M503航线争议,台湾当局单方面停止两岸春节包机事件时,将责任归咎于大陆一方,试图为大陆不与蔡英文当局商议航线事件定性。
例2:The failure to consult with Taiwan before establishing the air route is seen as a slap in the face aimed at Ms. Tsai. In 2015, when Taiwan was governed by the more China-friendly administration of Ms. Tsai’s predecessor, Ma Ying-jeou, Beijing and Taipei negotiated an agreement for China to use a similar air route over the Taiwan Strait for Chinese airliners flying the opposite direction, from north to south.[18]
《纽约时报》在该新闻话语段落中所持立场在该语段首句中呈现,即“大陆不与台湾当局商议(X)航线问题是给蔡英文的一记耳光”(a slap in the face aimed at Ms. Tsai)(Z)。为了论证此立场,该报将2015年大陆方面与当时台湾马英九当局协商类似航线事件作为论据,利用马英九与蔡英文之间政治身份的相似性这一明确但隐含的前提来构建类比型论证图式,论证其立场,该论证图式类比关系可归纳为:
The failure to consult with Taiwan before establishing the air route is a slap in the face aimed at Ms. Tsai because China used to consult with Mr. Ma’s authorities. (And Mr. Ma and Ms. Tsai share common political identity should be treated as the other.)
据此可推导出《纽约时报》在上述报道中的潜在论证逻辑为:大陆与马英九当局协商(Y)是一种尊重(Z)的表现,而蔡英文(X)与马英九(Y)都是台湾地区领导人,所以大陆方面愿意与马英九当局接触却不与蔡英文当局协商(X)是给蔡英文的一记耳光(Z)。该报试图以具有相同表层政治身份的马英九和蔡英文的不同际遇进行类比,对部分受众进行误导,以凸显其立场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同时构建“大陆将民用航线政治化,作为对台湾当局施压的最新工具”这一语境意义,对大陆形象产生负面影响。
3.征兆型论证
征兆型论证以两事物间具有的相似的表现特征作为前提进行论证,即“X是Z”成立是因为“X是Y”,而“Y是Z ”的典型特征。征兆型论证有多种不同的实现形式,个体的某些具体行为可能被当作其个性、特征的典型表现(小明很聪明,他数学考了100分),某一具体现象也可以被视为某个宏观事件的征兆(打雷了,要下雨了),话语中常见的举例说明也是征兆型论证的一种典型言语表征。
例3:Beijing seems to be getting nervous.It kicked off a week of naval exercis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near the disputed Paracel Islands. And in recent months, it has mounted an arduous campaign outside the courtroom to rebut the Philippines and undermine the tribunal, enlisting countries from Russia to Togo to support its claim to waters.[19]
例3中,《纽约时报》在构建论证图式框架时受到了主观因素的干扰,表现为其对中方相关行动背后成因的臆测。该报此处所要论证的立场是随着海牙仲裁法庭最终裁决期限的临近,中方变得“紧张不安起来”(Beijing seems to be getting nervous.)。 为了论证此立场,《纽约时报》列举了几条其观察所得显示中方“紧张不安”的论据,如“秀肌肉”,驳斥菲方及仲裁法庭,宣布俄罗斯、多哥等国家的声援等。该报将上述行动视作中方“紧张不安”的外在表现,在这一前提下,《纽约时报》认为其立场应该被接受:
Beijing seems to be getting nervous, because it kicked off a week of naval exercis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rebut the Philippines and undermined the tribunal and enlisted countries from Russia to Togo to support its claim. (And kicking off exercise, rebutting others and enlisting support are the characteristic of a nervous country.)
该推论中隐含的预设前提为“When a country starts to show of strength, it feels nervous.”。此论证结构的论证逻辑可推导为:中国(X)开始对外展示力量,驳斥菲律宾言论并寻求他国声援(Y),而展示力量、驳斥言论、寻求他国声援等行为(Y)是一国紧张不安(Z)的典型表现。显然,该论证结构经不起理性受众的推敲,在大国博弈之中的军事力量展示、驳斥对方立场、争取别国声援绝不是“紧张不安”那么简单。《纽约时报》此处着力表现随着南海仲裁案最终裁决日期的临近,中方越发“坐立不安”起来,意在“构建中国在南海争端中属于违反国际法一方”这一语境意义,并以此塑造“中国恃强凌弱、穷兵黩武”之国家形象。
论证策略是否合理表现在论辩双方的分歧是否有效解决,即一方是否愿意接受另一方的观点、立场。语用论辩理论中共有十项规则可用来评估论证策略的使用是否恰当,判断论证策略是否违反论证图式原则是其中一种。在论辩进程中,发话人不恰当使用论证图示等非理性论证因素的出现将导致论辩话语违反批判性讨论规则。范爱默伦将这一存在缺陷的论证性话步(move)定义为谬误(fallacy),此类话语的出现将阻碍或妨碍意见分歧的实质消除,影响论辩合理性。[20]在新闻语境化重构过程中,论证策略的使用正确与否不仅影响论辩话语的合理性,也决定着新闻语境意义的可信度。
在类比型论证图式中,想要达到理想的说服效果, “X与Y相似”必须得到发话人与受话人双方的共同承认,并排除特殊原因的出现导致类比对象的可比性减弱甚至消失的可能性。“X与Y相似”这一条件的成立是类比型论证图式能够实现的隐性前提。考察类比对象的可比性程度是检验类比型论证图式论辩合理性和有效性的主要方式。受制于论辩参与者的认知水平、个人价值信念和推理动机等主观因素,类比对象的选取可能是错误的:一方面,发话人对于类比对象之间的相似性可能错误地估计或评价。另一方面,事实上,我们可以从任何两个对象身上找到一定的相似要素,不同主观因素影响下的人们会对不同要素给予不同的重视程度,从而导致人们对于类比对象之间相似度的判断存在主观差异。类比对象的错误选择将导致后续论证推理失效。
例2所构建的类比型论证图式中的类比对象马英九与蔡英文虽在政治身份层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然而存在本质差别。长期实践表明,海峡两岸合作交流不断扩大的基础在于两岸均接受“九二共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然而,蔡英文自2016年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以来,拒不承认阐述“两岸同属一中”的“九二共识”,甚至鼓吹“台独”分裂,导致两岸关系急剧倒退,两岸关系制度化的进程受阻,官方沟通渠道也随之闭塞。马英九当局与蔡英文当局虽同为台湾地区领导力量,但“九二共识”这一政治基础的缺失致使二者之间产生本质差别,导致二者可比性丧失。《纽约时报》此处使用两个不具可比性的对象搭建类比型论证图式,产生错误类比谬误(fallacy of false analogy),削弱了该论证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此外,此次M503航线的开通是在该航线没有违反任何国际规定、保证航行安全、大陆空管部门与台湾方面保持技术性沟通等前提下进行的一次旨在缓解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民航线路流量压力的常规航线调整[21],而且该航线早在2014年底已设立。《纽约时报》此处老生常谈,张冠李戴,造成论辩中典型的“稻草人谬误”(straw man fallacy),即为了更容易地论证己方立场而刻意以歪曲、夸大或以其他方式曲解对方立场。该论证谬误的出现为《纽约时报》构建“大陆借民航路线向台当局施压”这一语境意义奠定了基础,但也造成其论辩话语合理性及新闻语境意义可信度的缺失。
在征兆型论证图式的使用上,《纽约时报》违反了恰当使用论证图式原则(the argument scheme rule),该原则要求论据与立场之间具有高度逻辑关联。例3中该报所使用的征兆型论证图式结合语境可具体表示为:
立场:China(X) feels nervous. (Z)
因为:China(X) kicked off a week of naval exercises near the disputed Paracel Islands. (Y1)
China(X) has installed surface-to-air missiles. (Y2)
China(X) rebuts the Philippines and undermines the tribunal. (Y3)
China(X) calls for support from Russia and Togo. (Y4)
且:Y1,Y2,Y3,Y4是Z的典型特征。
为了评价此征兆型论证图式的使用是否恰当,我们提出以下三个批判性问题:(1)Y1-Y4真的是Z的典型化特征吗? (2) 非Z事物是否也可以具有Y1-Y4特征? (3)Z是否还存在非Y1-Y4特征?显然,《纽约时报》此处论证逻辑经不住推敲。不同语境下“秀肌肉”、驳斥一方观点、展示他国支持等行为拥有不同的语境意义,Y1-Y4行为特征所反映的行为主体的行事目的绝不仅仅是“紧张不安”这么简单。政治博弈中的军事力量展示往往带有多重目的,军事实力是国家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政治博弈和经济竞争提供有力支持,是国家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中方阐述自身南海立场获得全球许多国家支持和理解意在彰显中方立场的正义性与合法性,表明公道自在人心,正义广受支持,也并非“紧张不安”的表现。《纽约时报》将主观臆断的行为意义强加给中国,致使该论证的立场为伪命题,且该论证违反了论证图式原则,Y1-Y4并不是国家“紧张不安”的典型特征,因此其论辩话语合理性及语境意义的可信度便无从说起。
新闻的语境化重构是将新闻话语、论辩主题和新闻受众建立在一定的语境化框架内,实施论证策略操控的行为过程。杨娜等通过对新闻语境化框架内论证图式策略的分析,证实了新闻语境化不是各种客观事实的集合,而是基于作者与读者之间意义协商的话语交际互动。[14]个案研究显示,《纽约时报》从自身论辩立场出发,利用因果型论证图式、类比型论证图式、征兆型论证图式等策略具体论证策略对自身立场进行维护以达到说服受众接受其论证立场及其所构建的新闻语境意义的语用效果,客观上使其新闻话语更具说服性。但在论证图式的构建过程中,《纽约时报》也受到了一些非理性因素干扰,从而产生“错误类比谬误”“稻草人谬误”等存在缺陷的论证性话步,导致其论证内容违反了恰当使用论证图式原则等批判性讨论基本原则,削弱了其新闻话语的论辩合理性,使其所构建的新闻语境意义的可信度大大降低。
综上所述,新闻语境化是动态的论证策略操控参与其中的说服性过程,它既要求发话人完成论证策略的架构,还要求其对论证策略的合理性做出规定,论证策略的合理性直接影响论辩话语及其语境意义的说服性效果。研究表明,语用论辩视角下的新闻语境化框架不仅能够再现《纽约时报》在报道中国领土问题时的论辩结构,揭示内嵌其中的各种论证策略,还为新闻话语的合理性与有效性以及新闻语境意义的可信度提供了可行的评判标准。然而,本研究所探讨的论证图式策略只是语用论辩学众多论证策略中的一种。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将对更多的论证策略展开研究,挖掘它们对新闻语境化框架建构的影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