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津津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在教学中要促使学生逐步掌握自主阅读文章的能力,通过对文章的适度解读来实现教学目标。然而小学生分析阅读能力较弱,因此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促使学生深入分析文章,提高自主阅读的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抓住文章写作特色做起,在体会文章语言特点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语用能力。
一、关注写作细节,体会作者匠心
教师可以让学生将阅读的焦点放在那些看似不起眼,但是实际上却展现了作者匠心的地方。这些地方可能是环境描写,也可能是人物的动作描写,或者是语言描写等。学生如果能把握住这些细微之处,则能更好地发现文章的独特之处,同时也能更深入地了解文章的主旨。
《天游峰的扫路人》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扫路人的性格特点。因此学生在阅读时会将重点放在扫路人身上,而忽略了其他细节,如不少学生都会对其中描写游客攀登天游峰的词句有所忽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关注这些词句,分析作者为何要写这样的一段细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寻找到文章分别表现扫路人和普通游客登山时的词句,并将其进行对比。学生发现,游人的状态和扫路人之间有天壤之别,扫路人虽然年迈,但是却显得更从容,而游人则显得很吃力。这时再来阅读关于扫路人的内容,学生便能更好地体会到扫路人身上乐观开朗的精神。
通过文本细读学生发现简单的文字实际上体现了丰富的内涵,能通过品味文章的细节了解人物的精神世界。在下次阅读时,学生会更留意文章的细节,其阅读能力便会有所提高。如果学生能通过阅读总结出不同作者的写作风格,则说明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进了一步。
二、关注写作结构,把握曲折情节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可以引导学生尝试关注文章的结构,把握住文章曲折离奇的情节,了解作者是如何调整文章结构,展现跌宕起伏的情节。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入,同时也能促使学生在自己写作时更关注文章的结构,优化自己的写作能力。
在学习《三打白骨精》时,教师在学生阅读文章前提出了问题:“课文中有哪些句子起到了前后过渡的作用,作者如何将几次打白骨精的过程自然地融合到了一起。”学生发现作者用了一些起承接作用的词汇或句子展现出情节的发展。如“师徒们吃了桃子继续赶路”“继续前行”中的“继续”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教师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作者安排孙悟空一次就打死了白骨精,你觉得和现在的文章进行对比,哪一种更好呢?”学生发现,文章的安排体现出了情节的曲折性,和孙悟空一次打死白骨精相比,内容显得更为丰满。教师又启发学生思考,在自己创作时,要如何巧妙安排结构,让文章的结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这能让学生学以致用,把课堂上学到的写作技巧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着重关注文章中重要的过渡部分,促使学生更快速地抓住文章的结构特点。如果学生能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了解作者的创作思路,久而久之就能在自己写作的过程中调整创作思路,写出更有条理的文章。
三、关注写作修辞,领悟丰富情感
不同的作者往往有不同的语言风格,把握住文章中的修辞手法,也能促使学生对文章有更多的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品味文章中运用了修辞的句子,体会其中所展现的情感。
在学习《三亚落日》时,教学重点是分析文章中运用了比喻擬人等修辞手法的句子。学生发现,作者为了让三亚落日的场景变得更形象生动,便将其比喻成了“快乐的孩童”“大红灯笼”“跳水员”。教师首先让学生展开联想,思考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比喻落日,学生发现有不少事物都能用来形容落日,如山楂片、从枝头坠落的大红色橙子等。教师继续启发学生思考:“为何作者要专门挑选这几个喻体呢,其中‘快乐的孩童和‘跳水员都是人的形象,为何作者要专门挑选人作为喻体呢?”学生在揣摩中发现,运用人类作为喻体不仅能让文章变得更加生动,而且还能体现作者对落日的喜爱之情,因为作者用了“人”作为喻体,体现出了一种亲近感。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尝试进行读写结合的练习,模仿课文的手法进行创作,更扎实地掌握相关知识点。如有学生尝试用“有力的大手”比喻狂风,将风吹动大树的状态比喻成“好像是被有力的大手撕扯头发”,在同一句子中还将大树的枝叶比喻成头发,展现出大树在狂风下孱弱、毫无抵抗能力的状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文章中的修辞手法,也体会了作者蕴藏在修辞手法中的丰富情感。
教师不必要求学生逐字逐句记忆文章中的好词好句,而可以让学生通过分析句子修辞手法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感,这样不仅能让学生积累更多词句,还能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作者蕴藏在文字中的情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还有很多可以细读的地方,如分析作者的生活背景,了解作者创作作品时的时代背景等,这些方法也能让学生更好地探究文章的写作特色。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文章的特色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积极展开自主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