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梦宁
摘 要:小学高年级的小学生心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在身心发展上也呈现出了比较明显的差异性。在小学语文高年级展开分层教学,教师要立足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对学生和语文教学进行合理分层,因势利导地完成各项语文教学任务、因材施教地提升各层次小学生的语文能力,以有效提升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年级;分层教学
一、分层教学之原则
分层教学是基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而展开的教学,在高年级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尤其要关注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具体、客观、审慎而且合理地展开分层教学,以免非但没有达到因材施教的目标,反而加剧了小学生之间的发展差距。
1.对学生分层
学生是语文课堂的主体,展开分层教学,首先要合理地对学生进行分层,以明确分层教学的目标,梳理分层教学的途径,使分层教学有的放矢。在分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在学生的个性发展特征、认知水平和能力等方面对学生展开分层,在学习上将学生划分为:学优生、中等生、学困生三种层次;在个性上把学生划分为:活泼开朗、中庸平常、沉静内敛三个群体。分层教学中,教师应对这些不同的学生进行综合组织和安排,以促进学生学习和性情的同步发展为己任。学生分层在教学中常常作为小组合作教学的重要依据。
2.对教学分层
教学分层,包括内容和原则两部分。其一,对教学内容分层。即根据学生层次,结合语文教学的内容合理地设计教学目标。即给予学优生更高领域的学习目标;给予中等生再接再厉、力争上游的学习目标;给予学困生笨鸟先飞、积少成多、日日进日日新的学习目标。其二,明确分层教学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即抓住每一位学生的擅长与不足之处,扬其长,补其短;动态发展原则,即注重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状态变化或进步或倒退等,及时更新分层教学的方法手段,甚至调整“学生分层”;分层激励原则:小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不但需要目标,而且需要动力。教师当适时,适人、适地地对学生进行表扬或批评,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学习态度;分层融合原则,即分层教学还当注重各层次学生、各层次教学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不但要实现层次内的取长补短,还要实现层次间的提盈济虚,实现集体和谐、共同发展。分层融合与小组合作学习紧密联系,主要对应其中的混合分组法。
二、分层备课
备课是教师展开语文教学的必不可少的第一步骤。如同构房,设计图要精美,其房才能坚固而且美观。分层教学注重从备课阶段起,便要按照学生层次对教学活动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以有备无患、有的放矢,以“好的开头”领衔“语文教学成功的下一半”。总之,教师要以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为备课目标。
例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6课《开国大典》,教师在对其备课的过程中,可对课文内容、教学目标、学生互动、知识拓展等方面进行分层设计。比如: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开国大典的?通读课文,有哪些标音的字词和精彩的形容词?通过毛主席的动作和群众的反应,大家都能感受到什么?大家对《开国大典》这一历史事件有哪些感触,说出来或写出来。教师还可以在备课中切入播放“开国大典”的纪录片、影视片等,讲述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身边的功勋人物的故事,科普“十大元帅”都是谁的环节。有些学生自身可能擅长对类似的历史情景进行分析和调查,教师可在备课设计中给以这一层次的学生展现自我风采的机会等。
三、分层授课
分层授课是目前教育教学的中心环节,所谓“传道受业解惑”主要就是在这个阶段进行的。因此,教师要注意在教学语文的过程中,根据学生层次的划分把握好授课的起点,处理好语文知识、学生认知程度、接受意识等的衔接过程,减少教学新旧知识之间、新课开启前后的坡度,使小学生能够比较顺畅地从上一个层次踏上这一个层次,步步攀升。同时,教师要将分层备课中按照学生层次规划设计好的教学活动落实到位,从而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恰如其分地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把握适宜自身认知层次的语文知识,在集体的教學活动中做好自己擅长的事务,使学生能在尽己所长的同时,共同推进集体的进步,并能自觉地、积极地在共同学习中做到优势互补、劣势互堵。分层授课中,教师要准确把握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采取分层指导、分层评价、分层激励的理念,对学生因势利导,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层次、每一名学生都能学习、都会学习,收获更多的、更深层次的语文知识,落实分层教学的目标。
实施分层教学,是传统的因材施教教学理念的“老树发新芽”,可以窥见“万木春”的教育教学前景,同时,它也是新时代素质教育的题中之意。语文教师当集思广益地对教学分层、对学生个性、认知水平和能力分层,并积极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使分层教学进行得更加精彩、生动、有深度、有内涵,从而有效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林宝玉.论探索性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小学),2010(7):34.
[2]完代草.小学高年级语文的分层教学之我见[J].文学教育(下),2017(2):146.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