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许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小学科学课程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小学科学课能够起到激发和挖掘小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作用,对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意义深远,所以,现在农村小学也非常重视科学课程与实践,但在实际教学中,也存在课程的适应与操作等问题。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上好农村小学科学课?这困扰着很多科学教师。下面根据我的教学实践,粗浅地谈一下上科学课的经验和做法。
一、激发兴趣是前提
农村小学生也具有探究天性,遇到问题也很喜欢问一问“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我认为导入是上好一节课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因此,我在备课时根据每一节课的课型,以悬念、故事、发问等不同方式引出新课,聚焦孩子们的注意力,调动其积极性,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效果往往会事半功倍。
在教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我这有一块‘神奇的马铃薯,现在我把它放进水杯,待会儿我让它沉下去它就沉下去,让它浮上来它就浮上来。”孩子们一听马上来了精神,学习兴趣就这样被我调动起来了。接下来他们饶有兴趣地参与探索:这块马铃薯究竟怎么“神奇”?究竟存在什么奥秘?经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发现马铃薯“神奇”的奥秘在于烧杯中的液体轻重不同。可见,适当地设置悬念,可以紧紧地抓住学生的心,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有趣的探索也让孩子们不再觉得科学的乏味,反而觉得特别“好玩”。
二、大胆质疑是关键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充分说明学习中要学会问,要能够提出质疑。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为了调动学生在课堂的积极性,我通过不同的方式去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无疑到有疑,再从有疑去求解,这一系列的思考过程会让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感受科学知识的趣味性。
如,教学教科版五年级“金属热胀冷缩吗”这个内容时,在上一节课快下课时,就让孩子们预习,并鼓励孩子们大胆发问,当时就有孩子提出:“是不是金属都能热胀冷缩?”我立马高声表扬了这个学生“这个问题提得好”。然后我宣布:“本节课的作业是——课下查资料,上网查找相关教学视频,看看究竟是不是金属都能热胀冷缩。下课。”后面一节课我不说大家也应该能知道是什么效果——轻松认识锑和铋这一对金属“兄弟”。一个质疑引发了孩子们强烈的求知探索欲望,省了我太多事。
三、实践探索是路径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中强调:“突出强化教学实践环节。要重视实验教学,努力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引导学生做好每一个实验。”作为一线科学老师,就是要引导孩子们去探索、去实践。
我们要学会配合学生,成为他们学习中的伙伴,让他们的学习不再被动,使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教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动物”一单元時,课前我组织学生到户外寻访小动物,抓蜗牛、找蚂蚁、挖蚯蚓……课堂上,我与学生一起观察小动物,共同实验。师生合作完成任务,这也是一个不错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让科学课堂变成师生共同探索科学奥秘的乐园。
四、更新理念是核心
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的不断更新,对农村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摈弃“小三门”的错误观念,高度重视科学教育,提高自身科学素养,认真上好每一节科学课,从小培养孩子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教师而言,我们要适应课程的教学性质,根据课程要求,加强教学与现代技术的深度融合,强化以实验为主的教学课堂。我们必须更新理念,才能更好地完成科学教学。
科学的大海浩瀚无边,科学素养的培养也必将艰辛而漫长。我们只有立足于农村教学实际,结合农村小学生自身特点,充分发挥农村有利的优势条件,才能更好地上好科学课,更好地开创农村科学教学的新领域,为提高农村小学生的科学素养贡献微薄之力!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