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生创业问题的冷思考

2018-12-03 03:02霍吉合
创新科技 2018年8期
关键词:创业思考大学生

霍吉合

摘 要:2015年,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从而掀起了全民创业的热潮,大学生创业也经历了“过山车”。本文立足大学生创业的现状,提出了理性创业的思路,建议高等院校的创业教育要着眼方法论,立足创业能力培养,崇尚创业精神,教授创业方法。

关键词:创业;大学生;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8)8-46-3

DOI:10.19345/j.cxkj.1671-0037.2018.08.010

Abstract: In 2015, the Chinese government put forward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for the first time, thus stirring up a nationwide upsurge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entrepreneurship of university students has also experienced a 'roller coaster'.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ntrepreneurship of university students, this article proposed the ideas for r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and suggested that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IHEs should focus on methodology and be based on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fostering, entrepreneurship spirit advoc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methods teaching.

Key words: entrepreneurship; university students; reflections

从2015年中国政府首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简称“双创”)以来,创业就成了青年人点击率最高的词汇,加上创新型国家战略的逐步落地,天之骄子们的创业热情被迅速点燃。笔者作为一名一线的创业导师,带着沉重的使命感和紧迫感来反思炙手可热的大学生创业问题,希望能给读者一些有益的启迪。

1 创业遭遇“滑铁卢”

2015年,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从而掀起了全民创业的热潮,趁此强劲东风,“孵化器”“创业园”纷纷进入各级各类高校,“双创学院”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从院校到社会,大量的创业服务机构涌现,资本疯狂地追逐着项目源,一时间,创业成了社会热点,成为有志青年竞相狂奔的方向。

在北京的中关村创业大街上,涌现了以车库咖啡、3W咖啡等为代表的众创空间,每一天里面热闹非凡。路演、洽谈、培训等轮番上演,由于地处北京海淀区的高教核心地带,附近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中即将毕业、怀揣创业梦想的大学生们蜂拥而至,络绎不绝。彼时,各种创业基金、梦想投资人也穿梭其间,创业者融资非常容易,從创业想法到公司成立的时间变得越来越短,急速上马的项目成就了很多初涉人世的青年大学生。那个时候,真的是创业者的黄金时代。

随着创业不断地向深层次推进,盲目上马的项目开始遭到市场的严苛考验,很多项目在初期以烧钱买流量、跑马圈地为战略,以生存为目的,不择手段抢占市场,恶性竞争、庞氏骗局、概念融资等层出不穷。有些原本不适合创业的青年,被创业热潮卷入创业行列,导致在发展中遭遇重创,有些甚至在重压之下走上绝路。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创业既不是科学,也不是艺术,创业是一种实践,它有一个知识基础,它是一个行为”[1]。关于创业成功率,美国曾经有数据统计,从天使投资到IPO的成功率大约是千分之一,从创意到IPO的成功率大约是十万分之五。绝大多数创业者必然走向失败。所以,即便是在美国这样的创新型国家中,面对创业选择,大部分青年大学生也非常谨慎,毕业后选择创业的也是寥寥无几。之所以我们看到很多成功创业的案例,是因为这些人都具有创业的特质,准确把握了创业时机,从而取得了斐然的成就,他们的故事也便一再被传播。事实上,大部分人不具有创业的特质,成功创业者更是凤毛麟角,用中国俗语来说,创业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等多重因素促成,而往往这些是最难以齐聚的。

2 现实呼唤理性创业

在信息时代,任何小概率事件都会被无限放大,所以我们有必要提醒有创业梦想的青年大学生“创业有风险,入行需理性”。我们更应该教会青年创业者如何评估自己是否具有创业者的特质和能力。

对于创业特质和能力是否可以通过教学获取,这一问题学界始终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创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事情,必须深入具体实践中,并从具体项目入手,不断在操作中获得经验和认知;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创业者需要先对一些创业基本理论进行学习,包括创业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市场状况、人文修养等,先培养一种创业思维,这会极大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否则,盲目进行创业是错误的选择。

事实上,这两种观点都不够客观。创业者的确需要一些特质和能力,而这些特质和能力有一部分存在于先天遗传,有些人就是天生的创业者,与后天的学习与文凭无关。但更多的成功人士除了先天优势外,后天的经历与学习更为关键。因为创业需要一个人经验、执行力、心理素质、悟性和学习力等多方面要素给予支撑,是一个综合实践的过程。

创业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广义创业的本质是创新,是创富,是一种精神。创业教育之父杰佛里·蒂蒙斯(Jeffry A·Timmons)曾指出:“创业不仅仅意味着创办新企业、筹集资金和提供就业机会,也不仅等同于创新、创造和突破,而且还意味着孕育人类的创新精神和改善人类的生活”[2]。其实,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不断提倡的创业是广义的概念,主要是指一种创业态度,而并非实际创造一个实体企业。特别是对于青年大学生而言,创办一个企业的必要性是否存在,需要根据自身条件做出客观衡量,而不是盲目地跟风创业。但是,以创业的心态开拓自己的人生,是提升生命价值和生存效率的必要手段。什么是创业态度?就是把任何工作都当作自己的事业,当作对自我的最好呈现机会,当作自我品牌的重塑和补充,做到自己认为的极致程度。

3 创业教育势在必行

创业教育是指在高等教育领域,让即将步入社会的青年具有一种创业的心态,在客观衡量自身条件的基础上,能够做出准确判断,从而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而这条道路不一定是创办一个企业,也可能是择业就业,即便是就业,也会用一种创业的心态来对待工作的内容。坦率地讲,中国大学生普遍动手能力有所欠缺,受传统和思维定式及社会思潮的影响,他们对于创业的思考呈现多元化,很难专注于一件感兴趣的事情,很难在自己专精的领域扎实做深做透,甚至很多大学生根本找不到自己的兴趣,不清楚自己未来的方向,这些都可以通过创业教育来改变。

在创业教育领域,中国和许多发达国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美国的斯坦福大学素有硅谷“心脏”的美誉,很多知名的创业者以及他们的企业都在那里迈出了第一步,并且从小到大、越走越好。这是一种独特的氛围。在我国,由于创业教育起步晚,国内许多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开设还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可喜的是,随着“双创”思想的不断深入贯彻,越来越多的高校把创业教育课程纳入了必修课的范畴并逐渐把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体系之中。

创业教育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提升大学生基本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课程。目前,我国的创业教育还主要局限于介绍创业知识和推动就业。其实,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优秀创业潜质、拥有伟大企业家梦想、能够改造社会甚至改变世界的翘楚才是创业教育的真正目标。为此,我们必须着力营造创业环境,把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基本方法论来传道授业解惑。

3.1 着力营造创业环境

任何创业活动都要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进行,为了鼓励大学生创业,国家已经从政策法规、融资贷款、税收优惠、市场准入、员工培训、舆论导向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相关规定,为大学生创业营造了良好的大环境。作为高校要抓住机遇,着力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小环境。

一是转变教育理念,实现五个转变。现代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改变学生思想,培育有创新能力、创业实力的人才。为此,在教育目标上要实现由以社会为本向以学生为本转变;在教育使命上要实现由传授知识向获得创新能力转变;在教育特征上要实现由模式化、标准化向多样化、个性化转变;在教育组织形式上要实现由以课堂为基础向以问题为中心的学科集群转变;在教育过程中要实现由传道、授业、解惑向认知、实践、创新转变。

二是精准定位,做到三个结合。高校不是政府职能部门,所以高校也完全没有必要有行政级别。“世界高等教育宣言”明确提出,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是21世纪大学发展的永恒法则。为此,高校要真正做到去行政化,实现政府宏观管理与高校自治相结合;学术自由与学术责任相结合;校长治校与教授治学、学生自治相结合。

三是弘扬创新文化,突出三项能力。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校园文化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为此,我们要大力弘扬以浓厚的学术氛围、自由的创新意识、大胆的质疑精神、创新的解决方案为主要内容的创新校园文化,突出学生的思辨能力,变“听”为“说”;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变“思”为“做”;突出学生受挫能力,变“果”为“因”,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实现由“培养”向“培育”、由“求同”向“求异”的转变。

世界名校发展的历史一再证明,具有上述精神气质的高校是创新人才、学术大师、科学泰斗成长的摇篮。

3.2 大力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呈现出一种蓬勃发展的态势。当下,我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创新,都更重视创业,也拥有了更好扶持创新创业的政策和资金。然而,新时代创业所需的第一要素已经不再是资本,而是创新知识和科研成果以及与之匹配的商业模式。无疑,这些都要靠创新型人才来发掘,而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就是创业的能力和开拓的精神。

经过40年的积累,中国拥有了许多杰出的创业实践家,也有许多怀揣夢想、聪明好学的年轻人,他们拥有渊博的知识和非凡的才华,但更需要将这些知识和才华转化为创业的能力。其实,拥有创业的能力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去创业,因为创业并非个人主导,需要多方面因素系统地配合,包括创业时机的选择和判定、个人客观因素、团队完善程度等。具备创业能力只能说明在内因方面具有了基本条件,而外在因素是否成熟、是否可以即刻行动并产生效果,则需要全面衡量。

创业教育不仅要焕发出大学生创业的激情,更要引导青年人在拥有创业能力的基础上理性创业。可见,创业教育旨在提升创业能力、获取创业知识、引发创业思考、指引创业方向、促进理性创业。

我们希望每一位大学生都是创业者,因为创业者是致力于将自身奉献给有意义的事业,通过创造财富和社会变革来推动世界进步的人。创业者必须基于自己的兴趣选择创业和就业方向,并在某些领域有所创新,这一过程一定是独一无二,充满不确定因素的。创业者通过积累实践经验以及整合资源,实现某个社会目标,从而变得与众不同。

创业不只是创办企业和创造财富,创业的核心在于创建服务社会并使社会进步的新组织。创业者通过开创一个社会和市场需要的组织来达到一个确定的目标。创业者做好了应对挑战、克服困难、构建新组织的准备。当面对困难,他们会更加努力地克服障碍并且获得成功。

创业可以扩散到创业团队以外的所有组织成员身上。对多数人来说,共同创业表示组织成员一起朝着有经济前景的方向迈进。大多数成长型公司努力将创业精神注入整个公司文化中。保持创业精神对于个人和组织都是极为重要和宝贵的,它可以使个人持续成长,也可以使企业基业长青。

3.3 将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方法论传授

如果我们看一下教育史,就会发现理论确实是居于支配地位的。创业教育是最具应用性的学科。很多人认为,面对毫无实践经验的大学生谈创业理论就是“对牛弹琴”,需要进行实际创业。其实,在具体创业教育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推演、实习、路演、训练等形式,而不一定是真正的创办企业,让学生获得创业的方法和思维方式。

笔者以为,应当将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方法论传授,因为创业有一部分是技术层面的实践,譬如识别机会、开发概念、确定资源需求、整合资源、制定商业计划、实施计划、管理和推销新企业等。任何一个时期,创业环境都是不可预测、不确定和模糊的,需要一种特殊的思维模式,这与实际教学过程中所处的环境截然不同。所以,基于方法论的创业教育可以让青年学生掌握这种方法,对未来创业起到指导作用。

4 结语

随着“双创”活动的持续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高校正在把“创新思维、创意精英、行动巨人”作为新时代大学生的培养目标,这是对传统理论教学的一种改革,是对“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解读,也是从高校供给侧重新定义人才,让青年大学生具备创新思维、脚踏实地、坚韧不拔的高素质和能力。这也是我们创业教育的基本目标,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人才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 Druker P F.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Practice and Principles.New York:Harper & Row,Publishera.1985.

[2] Mitchell R,Busenitz L,Lant T,etc.,Smith B.Toward a Theory of Entrepreneurial Cognition:Rethinking the People Side of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2(2):93-104.

猜你喜欢
创业思考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在校大学生创业与学业协调机制研究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双创”国策下的阶段性经营、资本知识架构研究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