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从美,江亚洲
(苏州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2016年7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要通过培育特色鲜明、产业发展、绿色生态、美丽宜居的特色小镇,探索小镇建设健康发展之路,并指出在2020年要培育1000个左右的特色小镇引领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该《通知》一经发出,特色小镇随即成为一个热点进入人们的视野,围绕着特色小镇的界定也引起了不少的讨论,而特色小镇的建设问题则更是还在探索之中。通过采用统计分析法对我国公布的第一批127个特色小城镇进行分类、评价及模式的研究,对今后我国特色小镇的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特色小镇的发展在全国推广主要来源于浙江的经验,早在2014年浙江省委就率先提出发展特色小镇的战略,并在接下来两年里陆续公布了两批特色小镇的创建名单。值得一提的是从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实践经验来看,它是一种“非镇非园”的模式,是融合产业、文化、旅游等功能的创新创业发展的平台[1]。所以从这个意义上它超越了行政区划的范畴,本质上是对特定空间内各类生产要素、制度要素、文化要素的重新整合和高效利用,也是对区域发展模式的一次全新探索[2]。但是住建部所公布的首批特色小镇原则上都是就建制镇而言的,所以全国范围特色小镇的建设也不是完全按照浙江模式来落实的,浙江作为东南发达省份有着较好的发展基础,特色小镇要推广就要从理念到实践都更加符合各个地域的实情。另外就是要区分特色小镇跟特色小城镇,特色小镇与特色小城镇建设都是我国实现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举措,它们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经济和社会属性上。特色小城镇主要强调它的公共性和社会性,即完善的配套设施、基础建设和均等化的公共服务提供,它主要功能在于吸纳人们去工作和生活,缓解大城市压力。特色小镇则强调经济和产业上的独特性,它主要的功能在于寻找创新点,增强地区市场竞争力,带动地区发展。
结合学界和政府对特色小镇的规定和表述,可将特色小镇视为在产业上特而强、功能体系上聚而合、城镇形态上精而美、制度设计上活而新的小镇[3]。当然这只是一个概括化的界定,特色小镇应该包括了多方面更加详细的内容。究竟如何认识特色小镇中的“特”,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浙江的特色小镇建设主要体现在产业特色上,但是就全国来看应该不尽如此,还可以是独特的风土人情、人文或自然景观。可以说关于特色小镇的界定和建设问题还处于探索之中,而只有总整体上对特色小镇进行把握,才有利于今后对特色小镇的发展建设。由此可见,对住建部公布的全国首批特色小镇进行大数据分析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通过分析可以带来关于特色小镇的印象和经验感知,深化了对特色小镇概念的理解。另一方面通过这种整体全面的分析,能够对全国范围内特色小镇的整体状况、水平有一个把握,进而可以归纳出若干种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并对其进行评价。
统计分类的前提是对所有样本多个维度进行测量。那么对于首批特色小镇而言,究竟哪些维度或方面是需要测量和把握的,这成为一个关键的问题。一方面,追求全面性,只要是与特色小镇有关的有价值的资料和属性都尽可能被获取。另一方面,追求属性的可把握性,对于那些可能重要但是无法准确测量的属性,要果断舍弃,因为它反而可能影响最后的分析结果。国家三部委公布的对特色小镇培育要求几方面的规定可以作为本文测量特色小镇的重要参考,它们涉及到产业形态、环境、传统文化、设施服务和体制机制。结合这些方面,本文主要从经济发展、文化状态、自然生态和公共服务这四个维度来了解特色小镇。这四个维度基本涵盖了特色小镇的所处状态,关于体制机制,因为这个维度比较难以得到可靠的数据,而且总体上大多数特色小镇在这方面没有太大的差别,所以并不在考虑范围内。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本文对每个方面都力图细化,细化后的每个测量维度总分都是5分,通过查阅国家公布的资料、这些镇官方公布的数据及每年度镇政府工作报告获得评分依据。经济发展维度细化为产业特色、产业体系和资源潜力三个测量维度。产业特色是全国有名得5分,地域有名得4分,另外依据是否新兴产业、产业规模及相关配套、市场份额和在镇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等评分;产业体系主要依据三大产业在经济发展中所占比例情况评分;资源潜力依据自然资源(生物、矿藏、水文等)、旅游资源的拥有价值和拥有量及独特性评分。文化状况维度分为文化底蕴和文化发展两个测量维度,文化底蕴如果是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得5分,省历史文化名镇得4分,另外依据镇的历史久远度、文明程度和有无重大历史事迹等评分;文化发展根据平均每千人拥有学校数量、入学率、整体文化水平及教育发展水平评分。自然生态分为自然风光和生态建设两个测量维度,自然风光根据有无旅游景点(根据国家公布的等级对应得分)、有无自然保护区、环境污染及对原有自然风貌的破坏程度程度评分,生态建设根据是否是生态文明镇、生态保护和建设情况评分。公共服务则主要根据地区交通、医疗、体育、娱乐等配套设施的拥有量评分。在建立这套测量维度和评分依据中有几点需要特别说明,首先,经济、文化、生态和社会建设每一方面其下的内容都是丰富和多方面的,本文在这之下细化的测量维度肯定不能包括它的全部,而事实上也不是要得到每个方面的全方位信息。因为研究对象本来就是特色小镇,研究对象本身就具有特独性,所以本文更希望能够寻找一些能够体现或明确体现这些独特性的属性来测量。其次,除了一些可以明确根据标准评分的测量项目,更多的评分都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这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资料的完善程度,搜集127个特色小镇算得上是一个比较繁复的工作。全部数据每一个分数的评定都是经过多人反复讨论和比较做出的,这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标准的同一性和确保了评分的严谨度。
表1 基于K-均值聚类统计的全国首批特色小镇聚类成员
聚类分析法是数据统计分析中一种重要的分类方法,它是根据研究对象的特征,按照一定标准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类,而且这种分类是在没有先验分类的情况下进行的。经过聚类后组内的研究对象具有最高的相似度,而组间具有较大的差异性。K-均值聚类是将数据看做K维空间上的点,以距离为标准进行归类。K-均值聚类尤其适用于对大中样本进行快速聚类,它只能产生指定个数的类别,在这个过程中是以牺牲多个解为代价来获得较高的执行效率的。但是如果是对样本形成的类的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的时候,K-均值聚类就是一种比较优良的聚类方法,而且可以以多种类别多次测试,直到得到理想的类别数量。表1是对全国首批特色小镇的K-均值聚类统计结果,经过多次统计尝试发现分为五类时类别特征较为明显。另外在聚类统计时,加入了特色小镇的面积和人口变量,具体统计时取其对数值。
表2展示了聚类统计后的最终聚类中心及中心间距离,通过观察该数据每种类别的特征也就显而易见了。第一类小镇产业特色得5分,为全体最高,因此本文将这类特色小镇称之为产业特色类小镇。产业特色类小镇其他方面如资源潜力、文化底蕴、自然风貌等得分也不低,尤其是公共服务方面,可见特色产业的发展需要多方面条件的支撑,公共服务则是建立在地区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的。第三类小镇文化底蕴得分为全体最高,文化发展也具有较高的分数,因此本文将这类小镇称之为文化历史类小镇。文化历史类小镇也有着较好的自然风貌,但生态建设有所欠缺。另外由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带动了文化旅游和传统产业的优先发展,公共服务也有了一定的完善,但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第四类小镇生态建设得分为全体最高,自然风光也具有较高分数,将这类小镇称之为生态建设类小镇。生态建设类小镇具有较好的自然风貌,或是拥有优良的生态资源,或是生态建设效果显著。这类小镇产业体系和公共服务有了一定的完善,但是如何将生态资源和生态建设与发展特色产业结合起来,是接下来需要探索的方向。第五类小镇资源潜力得分为全体最高,产业特色也具有较高得分,将这类小镇称之为资源潜力类小镇。这说明资源禀赋较高的小镇也更容易发展特色产业,但该类小镇生态建设得分较低,说明凭借优势资源发展经济的同时需要关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至于第二类小镇,没有任何表现特殊的方面,文化底蕴和文化发展两方面得分为全体最低,可能是没有太长的发展历史,将其称之为无明显特征类小镇。另外,将不同类型的特色小镇和其所在的区域做一般对应分析发现,产业特色类和生态建设类小镇多分布于东部地区;资源潜力类和文化历史类小镇多在中、西部地区;无明显特色类小镇在散点图中也更靠近西部地区。具体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
表2 基于K-均值聚类统计的全国首批特色小镇最终聚类中心及中心间距离
图1 特色小镇类型和所在区域的对应分析散点图
本文通过对全国首批特色小镇进行K-均值聚类统计分析,将其分为生态建设类、产业特色类、资源潜力类、文化历史类和无明显特色类五类,不同类型的特色小镇在地域分布中也表现明显。不同类型的特色小镇发展都是凭借了一定的独特性而发展起来的,其表现特色与其资源禀赋具有较大的关联性,因此也容易形成基于资源发展的方向惯性,这种发展状态的不足在聚类中心的评分中得到体现,所以也称得上是一种普遍现象。各种类型的特色小镇中,只有产业特色类小镇在各个方面都取得较高的评分,这说明只有将特色的资源成功发展成一种成熟的产业形态时,这种特色才是建立在全面发展之上的。这当然是一种更为高级的特色形态,也需要一个长远的发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