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丹
摘要:柳永是北宋著名的婉約派词人,他的词流传广泛,深受广大市民阶层的欢迎。南宋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评价柳永词:“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他的名作《雨霖铃》中,用了大量意象抒发自己与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并曲尽其妙地表达出了自己前半生的仕途失意与颠沛流离之感。
关键词:景物描写;意象;别情
一、意象品味
《雨霖铃》一词中有三句话在进行景物描写,分别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三句分别是词人与恋人分别前的景物描写,词人与恋人分别时的景物描写以及词人想象中的与恋人分别后的虚构的景物描写。柳永在这三句景物描写中使用了寒蝉、长亭、骤雨、烟波、暮霭、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
《礼记·月令》:“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便写到了“寒蝉”意象。寒蝉是秋季之蝉,通过“寒蝉”意象我们知道了《雨霖铃》一词中的离别发生于秋季,因为秋季蝉鸣。蝉鸣本已给人凄凉之感,又以凄切形容叫声,又是寒蝉凄切,更增添了几分悲凉。随着天气转凉,词人感受到的寒冷不仅是感官上的寒冷,也是内心深处的凄凉。“寒蝉”意象便表现出了凄凉、悲戚之感,为全词奠定了悲凉的氛围。
通过“对长亭晚”一句可知词人与恋人送别的地点在长亭。长亭多指古时城外所建的亭舍,古代送别践行的场所多为长亭,正所谓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长亭”意象寄托送别之意,包含不舍之情,如“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长亭送晚,都似绿窗前日梦”“客情今古道,秋梦短长亭”“天涯翠帐层层,是多少、长亭短停”等词句都以长亭表示送别之意。也由此可见,除柳永外,古代其他优秀词人也多以“长亭”意象入诗,表达离别时的不舍之情。
当时的天气状况如何呢?“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刚刚下过了雨。骤雨更增添了寒意,骤雨初歇便一解蝉鸣之谜,因为秋蝉一般雨后鸣叫。天气狂风骤雨,词人内心必定也泪如雨下,真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骤雨”意象体现出悲伤之情。
寒蝉凄切地鸣叫,骤雨初歇,词人在长亭内与恋人执手话别,真是一片悲伤凄凉的景象。他本打算多停留一会儿,无奈船家催促、兰州催发,词人与恋人只能泪眼朦胧,执手相看、无语凝噎。本词的前三句为我们描绘了离别时的景象,是实写。接下来词人由眼前之景转入想象中的情景,由实写转入虚写,写了想象中的即将所去之地的景色。
本词下阙使用的意象主要有烟波、暮霭、杨柳、晓风、残月。烟波以千里形容,描绘出轻烟笼罩、浩淼旷远的景象,以层浪叠起、烟波缭绕表现了离别的伤情。暮霭给人压抑之感,以“沉沉”形容,更让人觉得沉闷、抑郁,增加了离别的伤感。
古人在分别时常常折柳相送,我国折柳相送的习俗最早见于《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柳与留谐音,杨柳便与离别之意联系起来,“杨柳”意象将这种离愁别绪表达的淋漓尽致。“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对恋人的不舍,对远方的未知,醒酒时会身处何处呢?
试看“晓风”意象。在古诗词里,风一般分为春风和秋风,春风表示一种快乐之情,秋风往往表现环境的凄冷和自己处境的悲凉。晓风指秋风。比如“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比如“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都以“秋风”为意象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
烟波、暮霭、杨柳、晓风已经将离别的伤感表现出来了,“残月”意象加深了离别伤情。在古诗词中月亮常表示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比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都以月表示思念家乡之情。这里借“残月”意象,一是表达词人对恋人的思念,再者也为了体现所处环境的凄凉。
纵观全词词人使用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手法,以表现哀伤之情的意象,描绘悲伤、凄凉的氛围,归根结底是想表达内心深处的愁情。
二、情感体悟
《雨霖铃》这首词是柳永离京时所做。柳永一生参加过四次科举,不幸全部落地,仕途十分坎坷。黄昇在《花庵词选》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宋仁宗颇好词,一词宫廷宴会上柳永按仁宗旨意填词。只因“宸游凤辇何处”一句与御制的真宗挽词暗合,仁宗感到不快,以此对他十分冷淡,所以柳永只做了个小小的屯田员外郎。本词便是柳永离京赴任屯田员外郎时所做。
仕途坎坷,官场失意,人到中年才做了个没有实权的屯田员外郎,政治抱负难以实现,怎会不愁?离别本已令人感伤,更何况是在清秋佳节,正所谓“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愁情满怀,只能寄托于诗词,而词中这愁不仅是与恋人离别、不知何时相见,恐今生难以相见之愁;也是官场失意、前途渺茫之愁;更是不知前路如何,人生茫然之愁。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三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3-38.
[2]丁美燕.柳永《雨霖铃》艺术风格新探[J].语文建设,2016 (11).
[3]梅培军.《雨霖铃》—基于博客的教学设计[J].语文建设,2009 (Z1).
[4]刘文注.重读柳永《雨霖铃》[J].北京大学学报,1996 (01).
[5]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北京大学中文系、语文教育研究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四[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