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硕士导生关系的归因分析

2018-12-01 10:17郭瑞王梅马韶君
高教探索 2018年9期
关键词:质性研究扎根理论

郭瑞 王梅 马韶君

摘 要:专业硕士已成为我国研究生群体中不可忽视的力量,专业硕士导生关系对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意义重大。本研究在对柯林斯互动仪式链理论阐述的基础上,对T大学11位专业硕士进行访谈,依照扎根理论的思想并利用NVivo11软件进行资料编码,通过对专业硕士导生关系的情感探索,归因分析其影响因素,并由此构建出专业硕士导生关系互动模型,提出构建良好的专业硕士导生关系的研究建议。

关键词:专业学位硕士生;导生关系;扎根理论;质性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专业学位教育是培养社会高层次专业人才的主要方式之一,我國自2009年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专业硕士以来,教育结构逐步调整,2017年专业硕士招生比重已达56.9%。导生关系不仅是指建立在学术逻辑上的教育关系,而且本质上更是一种社会交往互动中的人际关系。[1]由此可见,关注专业硕士与导师之间的关系问题尤为关键。

导生关系是导师制度下的产物,同时也是维系和促进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良好的导生关系对于研究生教育质量意义重大,因此这也在我国各项教育政策文件中得以体现。2018年2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从政治素质、师德师风和业务素质三方面,再次以条文形式强化了对研究生导师基本素质的要求;同年3月,国务院颁发的《政府工作报告》重申了加强师资队伍和师德师风建设的必要意义。那么,专业学位蓬勃发展的近十年里,专业硕士是怎样与导师形成互动的?专业硕士与导师关系的影响因素又有哪些?这成为本研究的基本问题。

导生关系问题一直是学者关注的对象。早期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诸多学者就曾对其开展大量研究,例如伯顿·克拉克(2001)、詹姆斯·都德斯(2004)、唐纳德·肯尼迪(2002)认为导师与研究生之间更多是指导关系、同事关系,并基于西方国家的案例详细指出导生之间存在的隐形紧张关系;同时国内较早论述导生关系的著作是薛天祥教授的《研究生教育学》一书,他提出了导师对研究生的培养与指导的侧重点与方向。随着研究生教育实践的深入,学者们从不同视角与使用不同研究方法对导生关系进行研究。Lechuga VM(2011)[2]通过访谈15名研究型大学的导师发现,衡量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他们与导师的关系,导师角色的不同决定研究生对于导生关系的感知有所区别;Karakose.T.(2016)[3]指出导师指导的有效性并不会因为性别、年龄的差异有所差别,研究生与导师见面的频次需要增加,这对学生指导的有效性非常重要;周全(2016)[4]认为研究生比较重视导师的指导,无论是学业还是生活中的引路人;李春根(2016)[5]认为导生只有在交流过程中,才能实现双方“配合”直至出现双赢的现象。

综上所述,已有研究更多是从经验性的总结与描述分析导生关系的现状与特征,与此同时,现有研究关于专业学位导生关系的内容不多,而深入进行探索性和解释性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因此本研究以专业硕士为切入点,运用访谈法以具有多年专业学位办学经验的T大学作为研究对象,以第一视角进行归因分析,深入走进访谈对象的世界并倾听其内心想法,以期为构建和谐的专业硕士导生关系提供参考。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及理论

仪式特征反映社会关系的类型,无论是古典社会学家涂尔干抑或是戈夫曼,他们均曾强调仪式的特征及社会功能。而美国社会学家柯林斯在《互动仪式链》中指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交流,都是通过互动仪式形成和维持的,他认为互动情境应是微观社会学解释的核心,提出基于情感的互动仪式(IR)是人们最基本的活动,仪式的机制是在互动过程中形成高度的互相关注和共享情感中的连带性,在互动场中情感能量(EE)是互动过程中重要的驱动力,随着共同关注的焦点事件协调一致的情境下产生群体成员之间的情感共鸣,进而形成链条式的关系模式,最终可能强化或者削弱一个人对此群体关系类型的认同感。

由“互动仪式链”理论得到的理论假设为:专业硕士与导师之间的互动关系不仅仅限于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交流,同时更是在此之间形成情感交流活动,而导生之间的互动场域(例如课题组会、横纵向课题、文化环境等)则成为符号性的仪式场所。专业硕士的情感体验不仅在知识层面影响他们学术技能和专业技能,而且直接在身份认同层面上促成学生与导师之间的理解和团结。

(二)研究思路及框架

首先,确立访谈提纲,访谈研究对象。本研究使用半结构化访谈的形式与访谈对象进行交流,收集访谈对象的基本信息和情况。“专业硕士导生关系”这一主题被分解为三个子问题:一是专业硕士与导师之间存在哪些关系类型;二是专业硕士与导师是如何实现互动的;三是专业硕士与导师之间关系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在访谈提纲的指导下,一方面由访谈对象对专业硕士与导师的日常互动等相关问题进行回忆与描述;另一方面,根据访谈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兴趣点与情境进行追问或引导。其次,整理访谈文件,对内容编码。将所有的访谈录音内容逐字逐句地转录并输入到Word 2010软件中,形成访谈文本内容,将其导入到NVivo11软件中,依次按照三级编码顺序进行分析,通过理论建构归纳专业硕士导生关系的影响因素。最后,对研究结果进行信效度检验。信度检验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衡量:一是横向分析,两个研究者对访谈资料分析过程中编码内部一致性的比较[6];二是纵向分析,如果案例能够构建一般性的解释模型,那么需要重新考查模型是否符合研究案例,是否包含且没有超过研究个案的范围。效度方面,本研究充分重视研究真实性与可靠性的问题,在资料来源上以笔者与访谈对象搭建良好的信任关系为前提,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建立起互信的友谊。同时在访谈之初,为消除访谈者疑虑,笔者在此基础上签订《访谈保密承诺书》,研究过程中也不断地对访谈的科学性、技巧性,以及访谈结果的真实性和认可度进行自我追问。

(三)研究方法及工具

本研究主要采取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对专业硕士进行深入访谈,利用扎根理论的方法以及质性分析软件NVivo11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整理,并对归纳概括而成的理论框架进行深入分析。质性研究是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活动”,基于“扎根”思想的质性研究是沿着自下而上理论建构路径方法,研究者通过对现象系统地收集和分析资料,将相同或相似的内容分组归纳,从资料中发现、发展和检验理论的过程[7],最后利用编码发现关键概念之间的关系,依照“扎根”实际结果对专业硕士的导生关系问题进行归因分析。本研究利用NVivo软件分析资料能提高分析的精准度和效率。[8]其编码思路是“从细处着手”,直接由需要创建节点进行细致的编码,之后再合并节点并将其分组,形成相关的类别。[9]NVivo11中内嵌的词频分析功能通过可视化方式直观展示出原始资料的主要关注点,如图1所示,导师、老师、同学是排名前三的关键词;具有否定意义的“没有”也拥有较高的词频,或许能够挖掘出专业硕士与导师关系的深层问题;专业、指导、问题、比较等词可能会隐含较丰富的信息量,需要对此引起重视。除此之外,性格、师姐、师兄、项目、实验、技能、科研、关心等词包围在外环。从整体概况可以看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导师之间存在互动的因素。

(四)研究对象及样本

本研究选择T大学作为研究对象,并在T大学的专业硕士群体中采取研究样本。T大学无论在教学质量、学科特色,还是在师资队伍、科研水平方面都处于国内一流水平,在国际具有较大的影响,形成了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经、管、文、法、医、教育、艺术、哲学等多学科协同发展布局,其中专业学位设置的种类齐全,通过查阅其2018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可以发现,该校当年计划招收专业硕士的比重达到研究生招生总人数的四成以上,为确立研究样本、深入挖掘专业硕士生的导生关系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研究样本选择方面,为保障取样的代表性,本研究于2018年1月到2018年4月期间,依照不同的专业和年级对该校自荐或他荐的研究样本初步筛选,最终确定访谈对象11人。访谈以面对面访谈和微信语音等媒介进行交流,访谈的时间跨度为期3周,所有录音累计时长483分钟,平均每个访谈对象约40分钟,每次访谈任务均由其中两名研究者共同完成,一名负责访谈,另一名负责录音及文字记录。

访谈对象分别来自职业技术教育、翻译、环境工程、材料工程、风景园林等11个不同专业,其中男生5人,女生6人,性别分配均衡;高低年级均占有一定比例,既能够得到高年级同学较为深刻的体会,也能够听取低年级同学建设性的意见;同时,该样本还考虑到了访谈对象的录取形式和工作经历背景,各方面选取的比例较为合理,基本可以反映專业学位研究生的导生关系情况。因此,他们的访谈结果无疑对理解和归纳专业硕士的导师关系问题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和代表性。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专业硕士导生关系满意度较高——基于情感探索的认知分析

利用NVivo11自动情感识别的功能,对访谈稿进行内容分析,探索访谈文本的情感因素,得出四种情感类型:非常负向、较为负向、较为正向、非常正向。根据11位受访者的访谈记录,利用情感分析的参考点发现,所有访谈人员“较为正向”的情感占比超过半数以上,在所有数据中占据主导位置;其次为“较为负向”,所占比例在两成左右;“非常正向”与“非常负向”所占比例不足两成,基本没有存在极端感情。其中,访谈对象002、008、010较为正向的情感体现较多,说明他们有较为密切的导生关系,对当前的导生关系很满意。见图2。

(二)专业硕士导生关系的影响因素——基于主轴编码的描述统计

为深入分析专业硕士导生关系的影响因素,依照专业硕士导师和学生访谈的原始特性进行开放式编码,以归纳出更切合实际的概念。在专业硕士导生关系的“本土概念”下提取得到自由节点,形成15个编码,进而归纳出本土概念形成一级编码。

主轴编码又称关联式编码,主要是发现以及建立编码间的联系。[10]以开放式编码为基础,将本研究的15个编码进行关联。由于在专业硕士导生关系中,根据郭慧梅从双主体理论对导生关系的分析[11],导师与研究生作为互动关系的两大主体,访谈过程中也发现访谈对象会谈及导师性格、关心学生、见面频次、实习机会、助理导师、学生性格等相关内容,因此将它们分别归于“导师互动交流”、“学生性格”两个主轴编码之中。在导师与研究生关系之间的日常互动中发现,符号性的互动仪式主要围绕横向课题、实验、同辈师门、纵向课题、组会展开,因此将它们归于“与导师仪式互动”之中;而学校环境、毕业压力、距离、传统文化也会成为影响他们之间导生关系的“客观环境”因素。

当建立好所有概念之间的类属关系之后,就可以进入到最后一级编码——核心编码。核心类属处于所有类属中的最上级地位,陈向明教授认为核心类属具有统领性,经过系统分析后的核心类属能够将相关研究结果囊括在一个比较宽泛的理论范围之中。[12]依据扎根理论的思路,最终将此结果的核心类属定义为“专业硕士与导师关注焦点不协同,未达成情感共鸣,缺少认同感”。见表2。

4.学生性格阻碍大(9)

4.1 学生不爱与导师交流

1.导师是专业硕士与导师互动的关键因素

通过观察NVivo 11中的“专业硕士编码表”可以发现:“与导师互动交流少”节点的材料来源为11,参考点数为62;“与导师互动仪式差”节点的材料来源为11,参考点数为52;“客观条件导致导生关系情感能量不足”节点的材料来源为6,参考点数为7;“学生性格阻碍大”节点的材料来源为7,参考点数为9。在这4个子节点中,“与导师互动交流少”节点的材料来源数和参考点数最多。因此,“与导师互动交流少”是专业硕士生导生关系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依照参考节点的数量,“与导师互动交流少”这一树节点下属的自由节点数依次为:导师性格雷厉风行、利索(7),不关心学生学习和身心健康(15),见导师次数少(9),导师提供过实习机会(4),助理导师经常会带我们(3)。其中,“不关心学生学习和身心健康”是“与导师互动交流少”子节点中专业硕士导生关系表征反映最多的一个自由节点,其节点参考数为15,是“与导师互动交流少”这个子节点总参考点数(62)的三成以上。其次占比例相对较多的是“见导师次数少”和“导师性格雷厉风行、利索”这两个自由节点。“与导师互动交流少”这一子节点中各个自由节点的具体范例见表3。

我们老师年龄比较大,前一段时间身体就不太好,所以现在这个助理老师掌管了整个工作室的所有事务,包括课题和项目。

可以看出,大多数访谈对象认为导师是影响其导生关系的最重要因素,这一因素尤其表现在导师对学生的关心程度上。根据编码结果显示,各因素之间会存在影响,但是在具体含义中也会存在差别。导师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术能力有较好的权衡和负责,他们会对学生研究生学业期间进行规划和指导,例如编号009的受访者谈到:“我们导师已经帮我们规划好两年半的研究生生活,差不多他每半年会让我们写一次计划,也会修改我们的年度计划,会通过做项目、做科研来给我们做指导。我觉得挺不错的,就是跟我自己想的一样,我也挺喜欢这种方式的。”专业硕士与导师见面频次会受固定的互动形式影响,譬如以开组会的频次以及纵向课题、横向课题、实验的进展程度。例如编号007的受访者说到:“我与校内导师见面一周固定一次,有时候是两周一次,会面都是通过开小组例会,电话什么的很少,几乎没有。导师都是在小组例会上指导。我会做一个ppt,然后汇报我这一周至两周的工作进展、一些研究成果,他会针对我ppt的内容给出一些指导意见。”

2.内部建制是专业硕士导生仪式互动的主要场所

和师兄一起做课题,一般博士师兄和老师接触得多一点,而我可能就没有那么多。

根据参考节点的数量可以看出,“与导师互动仪式(IR)差”节点的材料来源数与“与导师互动交流少”节点相当,参考点数在所有节点中也较为靠前,内部建制便成为导生仪式互动的主要场所。依照参考节点的数量,“内部建设”这一节点下属的自由节点数依次为:组会形式由导师来决定(18),纵向课题主要由企业指导(10),横向课题做不完(10),实验效果不理想,总是重做(9),有问题向师门师兄师姐请教(5)。其中,“组会形式由导师来决定”是子节点中专业硕士反映最多的一个自由节点,其节点参考数达到18,反映了完善组会制度在导生关系内部建设中的重要性。

(三)专业硕士导生关系的互动模型——基于核心编码的分析模型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指导下的导生关系影响因素可以大致归为导师、学生、内部建制和外部环境四大因素(如图3所示),专业硕士导生关系包括导师、学生、内部建设和外部环境这4个核心要素集合。导师和学生是导生关系中的两大主体,导师作为学生在校的第一责任人,其态度、水平都会对研究生产生直接影响;学生是学校科研和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人才资源,其个性特征也会使导生关系产生微妙变化。二者通过内部建制紧密相连,使学生能够融入师门内部,参与到导师的教学和科研活动中。外部环境虽然不会对导生关系产生直接影响,但会潜移默化地改变导生关系间的发展路径。四方面维度相互促进,在不同角度发挥着各自独特的功能,各司其职,不可或缺。通过充分发挥各因素之间的协同作用,展现其各自的功能,形成导生间内部建制和外部环境相互促进、联合指导的共同体,才能促进专业硕士与导生关系的良性发展。

四、讨论及展望

(一)研究建議及讨论

本研究发现,专业硕士导师首先承担着对学生学术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同时也具有关心学生的生活、情感、就业等方面的责任,导师态度将对导生关系产生直接影响。其次,巩固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内部组织建制,从组会、课题、实验等不同落脚点,建立师生之间共同需要、教学相长、平等互信、优势互补的导师与硕士生命运共同体[13],通过互动合作促进导生发展共赢。在情感方面,大多数专业硕士对导师拥有较为正向的情感态度,其中部分导师与硕士生亦师亦友,保持着较为亲密的导生关系。对于部分导生关系不和谐的情况,还需要注意关注不同学生的性格,积极推进导生之间深层次的互动。通过顺畅导生沟通途径、营造轻松交往氛围等外界环境因素,为良好的专业硕士生导生关系创造条件。

(二)研究局限及展望

本研究对专业硕士与导师关系影响因素进行归因分析,得到了较为真实可靠结论。诚然,研究还存在着以下不足:首先,研究范围有待细化,研究过程中主要对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导生关系进行分析,没有对专业硕士的层次进一步划分;其次,尽管质性研究并不强制普遍性,但是研究者往往会希望自己的研究走出个案,走向一个更为普遍的结论和答案,而本研究访谈的11位不同专业的专业硕士,模型尚未得到大样本验证;最后,尽管NVivo11编码过程中克服了研究预设等困难,但是将自己浸入访谈文本,部分编码依然会存在主观性,在未来会考虑增加编码人员,以期对专业硕士的导生关系问题有更为深入的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王燕华.从工具理性走向交往理性——研究生“导学关系”探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8(1):60-66.

[2]Lechuga,VM.Faculty-graduate Student Mentoring Relationships:Mentors Perceived Roles and Responsibilities[J].Higher Education,2011(62):757-771.

[3]Karakose Turgut.Post-Graduate StudentsPerceptions Regarding Effectiveness of Mentoring Relationship at Universities[J].Revista De Cercetare si Interentie Sociala,2016(3):252-264.

[4]周全,汤书昆.博士生视角下和谐导学关系构建关键要素探析——基于学生微博自我表露数据的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6(4):33-40.

[5]李春根,陈文美.导师与研究生命运共同体:理念与路径构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4):55-59.

[6]凯西·卡麦兹.建构扎根理论:质性研究实践指南[M].边国英,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58.

[7]陈向明.扎根理论在中国教育研究中的运用探索[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5,13(1):2-15,188.

[8]刘锐剑,叶龙,郭名.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校教师师徒关系构成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34(12):140-147.

[9]李艳,张慕华.高校学生慕课和翻转课堂体验实证研究——基于231条在线学习日志分析[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5):73-84,93.

[10]李悦池,姚小玲.高校女教师职业倦怠的归因分析——基于NVivo10的质性研究[J].高教探索,2017(12):114-118.

[11]郭慧梅.反思双主体理论在研究生导师负责制中的运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8):21-25.

[12]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2.

[13]李春根,陈文美.导师与研究生命运共同体:理念与路径构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4):55-59.

(责任编辑 钟嘉仪)

猜你喜欢
质性研究扎根理论
基于扎根理论的会展场馆观众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
社会心理安全氛围在工作场所欺凌中所起的作用
消费者在线生成广告行为阻碍因素及作用路径研究
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的驱动力
大学生网上订餐意愿的定性研究
沙盘游戏疗法提升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质性研究
护理教师对情景模拟教学培训评价的质性研究
阿里巴巴品牌构建研究
青年女性对军人形象认知的质性研究
基于政府—企业—社区三方运作构建智慧居家养老模式的质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