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时代的发展和军队的转型,给当代中国军人提出了如何塑造自身形象的重大课题。通过比较不同群体青年女性对军人形象认知的异同,为军人形象塑造提供理论依据和经验支撑。方法:质性研究中的半结构访谈法和投射法。结果:青年女性对军人形象认知总体积极正面,但不同群体女性的认知存在差异。结论:我军形象塑造要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增加时代所赋予的新特点。
关键词 青年女性;军人形象;质性研究
分类号 B849
“远飞者当换其新羽”。时代大发展,军队大转型,给当代中国军人提出了如何塑造自身形象的重大课题。军人形象是军事职业人员总体外在特征、行为表现和内在精神以及在社会公众心目中形成的印象(高建国,2008)。作为军队的精神品牌,军人形象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载体,主流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的有机结合(王佳,2008),是军队核心价值理念和军队文化的折射(姜国瑞,战春霞,2013),更是我军战斗力和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象征。鉴于军人形象的重要意义,专家学者们对于我国军人形象进行了丰富的研究,为本研究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过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从传播学、美学的角度出发,对文学影视等作品中的军人形象进行描述性的量化研究(雷淑英,2010;陈羽佳,2013),缺少对人们心理认知层面中军人形象的解释性分析。
“评价一个国家对军人的看法,只需要看这个国家的青年女性是否愿意嫁给军人”,青年女性对军人形象的认知被称为军人形象的晴雨表。此外,随着我军科技强军战略的不断发展,广大官兵中拥有本科学历的比例不断上升,其青年女性朋友群体也大多具有本科学历。因此,通过研究女大学生对军人形象的认知状况,有助于军人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塑造良好的军人形象。而通过质性研究的方法进行调查,有助于从被访谈者个人心理因素、文化背景等方面对拥有本科学历的青年女性对军人形象的认知进行解释性分析,弥补过去研究的不足。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具有本科学历的青年女性6人,年龄范围为24~ 26岁(其中,地方大学毕业生2人,分别为小姜和小苏;地方大学毕业后特招入伍的女军官2人,分别为小张和小董;军校毕业女军官2人,分别为小王和小徐),以研究与军队有不同交集的青年女性对军人形象认知是否有差异。
1.2 研究方法
1.2.1 访谈法
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中的半结构访谈法。质性研究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范式”,能够更好地追寻研究意义,体现研究的情境敏感性、主位研究策略和整体描述策略(叶浩生,王继瑛,2008)。而半结构访谈法是质的研究中目前使用较多的一种收集资料的方法,具有成本低、信息量大、应用面广等优点,较为适合研究个体的认知观点和情感态度。
研究中,访谈者按访谈提纲顺序依次对下列问题进行开放式提问,仅在被访谈者回答结束后,进行补充提问,访谈过程在征得被访谈者同意后进行录音并最终形成文字稿。
问题一:提起军人你首先联想到什么?
问题二:你的生活是否与男性军人有过交集,如果有,是哪些?如果没有,你一般是在什么场合见到军人(如阅兵仪式)?这些事情给你带来什么影响?
问题三:请你用六个词语描述一下军人。
问题四:请你用六个词语描述一下军队。
1.2.2 投射法
由于认知的复杂性,单纯采用访谈法可能无法对青年女性对军人形象的认知进行全面、深刻的研究,因此,采用续写故事投射法进行补充,具体为续写以下两个故事。
故事一:请续写下面的故事:小A参军入伍了……
故事二:请续写下面的故事:小B军校毕业后……
在被访谈者开始续写前,确认其明白,参军入伍将成为普通战士,而军校毕业后则将成为军官,以研究青年女性对军官和士兵的认知是否有区别。故事范围限定为主人公的军旅生涯。
2 研究结果
2.1 青年女性对军人的快速联想结果为抽象的军人特质
三组青年女性对军人的快速联想结果均为抽象的军人特质,如“奉献”“忠诚”等,而不是英雄人物、战争场面和武器装备等具体事物和场面。
2.2 人际传播对青年女性的认知有较大影响
四名女军官中有三名表示自己的直系亲属有过参军经历,虽然她们认为亲属参军经历对自己参军入伍无太大影响,但也承认在亲属对军队的描述以及她们对亲属参军前后表现的观察中,她们认为军队是“很吸引人”的地方。小董的姑丈是一名朝鲜战争中的老兵,小董说小时候听姑丈讲战争的故事,觉得军队是“一个充满爱和温暖的地方”。但地方大学毕业生小苏说:“我曾经有冲动毕业后参军,但我有一个关系比较好的高中同学是某高校的国防生,他告诉我军队训练太苦太累,劝我不要来,后来我也就没敢报名参军。”
2.3 青年女性对军人形象和军队形象的认知有较大重合
将青年女性对军人的六个形容词和对军队的六个形容词进行比较后发现,青年女性对军人形象和军队形象的认知有着较大的重合区域,表现出一脉相承的特点。如,小苏对军人的评价为“团结”,而对军队的评价为“统一”;小姜对军人的描述为“高尚”,而对军队的描述为“光荣”;此外,两者还呈现出部分相关关系,小董认为军人“呆板、劳累、压抑”,而对军队的评价则为“形式主义、死板、等级森严、凝聚力差”,体现出军人形象对军队整体形象有着较大影响。
2.4 不同青年女性对军人的描述用词有共性也有特性
青年女性普遍认为军人具有“责任”“奉献”“英勇”等优点,但也具有“工作懈怠、主动意识差”和“亏欠家庭”等缺点。个人经历的不同也导致不同青年女性对军人认知不同,地方大学毕业生对军人的评价除认为“军属太辛苦”外,均为积极正面的,主要集中在“为国奉献、为人民服务”的宏观层面和“纪律严明”“肌肉发达”和“做事干净利索”等外在表现;而大学毕业后特招入伍的女青年对军人的评价则多为负面词汇,其中她们共同提到了“精神压抑”“工资少”和“工作懈怠导致主动性差”,小张认为“军队里对工作的主动性两极分化特别严重,有的人工作特别积极,但很多人工作的主动性很低,而且工作量很大,比起地方,我们的工资还是很低”;军校毕业女军官的军人印象更加辩证,能够看到军人的优点,但也指出了缺点。如,小王说“军人的打仗本领差、缺乏血性、工作主动性也不强,但在出任务的关键时刻还是敢于担当、非常英勇的”。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5年第12期 (总第28期)刘伟超 青年女性对军人形象认知的质性研究2.5 续写故事投射法中的军人形象
在续写故事投射法中,军人的形象都是阳光正面、积极进取的,起初都面临适应困难,但后来都加以克服并取得优异成绩。但不同青年女性对军官和战士形象的认知又存在差异。
2.5.1 困难及克服方法
青年女性对军官形象的认知中,更强调其自身的梦想和奉献精神,因此,故事中军官初期遇到的挫折均为梦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差距,具体表现为人岗不匹配导致第一任职能力不足。而战士初入军营适应困难的主要原因是生活、训练枯燥和劳累、辛苦。其中,女军官的故事中,战士适应困难的原因为生活和训练太过单调和枯燥;而地方大学毕业生的故事中,战士适应困难主要因为军事素质不达标和军事训练太过艰苦,如,地方大学毕业生小姜的故事中,对战士训练的场景有如下描写:“夏天烈日当头,冬日雨雪风吹,他们在泥泞的土地里摸爬滚打,在危险的森林里安营扎寨,在人迹罕至的荒野求生。”青年女性故事中关于军官克服困难的方法大多立足于军官在上级的指导下,通过自身努力来适应环境、克服困难;而对战士的描写中,更多的是在上级和身边战友的鼓励、帮助下适应军营环境。
2.5.2 发展方向
青年女性对军人的故事描写中,虽然军旅生涯的开始阶段存在困难,但均体现出了热爱军队、积极进取的发展方向。其中对军官的描写中,军官大多通过提高自身能力,积极适应环境,缩小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而在对战士的描写中,战士通过刻苦训练,后进变标兵。在两名女军官的故事中,战士通过不断努力,最终提干、转士官,继续在部队服役;在其他四名青年女性的描写中,战士们退役后,凭借在部队养成的良好习惯和品质,在地方上获得了很好的工作,并体现出“老兵不死,只是离去”这般对军队永远忠诚的情怀。小董的故事中对战士退伍后如此描写:“当他回到了社会,穿着便装的时候,又开始怀念那些刻板的日子。每每看到军车开过,内心还是会波动,会微笑。”
3 思考和讨论
青年女性对军人形象的认知总体为正面、积极的,对军人是认同和信赖的。但也认为军人具有一些负面形象。时代使命和军队转型要求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努力打造具有深厚优良传统,同时又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形象模式,充分发挥军人形象的示范导向作用。军人形象塑造是一个系统工程,具体如下。
3.1 形象与需求相统一
军人形象只有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和审美期待,才能实现其教化与传播价值的最大化。《解放军报》高级编辑、评论家陈先义在谈到军旅电视剧《士兵突击》叫好叫座的原因时表示,它真实地反映了21世纪初中国的国民心态。时代在进步、社会在转型,军队也在改革、军营也在变化,但军人的使命担当和理想抱负却一直没有变。而这些正是富强了的社会所需要找寻的,这些在青年女性对军人形象认知的特质中也有所显现。因此,军人形象的塑造要与大众需求相统一,军人形象所展现出的精神和意义要符合广大人民的心理和文化需求。
3.2 历史与现实相统一
我军不仅是战斗队,更是教育队、宣传队。我军自成立之初就十分重视形象的宣传,但随着军队的正规化和职业化发展,军营和地方青年的距离正在不断增大,地方大学毕业生小姜在受邀参观军营后,说:“虽然经常在电视上看到解放军的新闻,但还是感觉好神秘。感觉刚才进了军营就好像进了另一个世界一样,只有走出军营才好像又回到了自己所在的世界。”军队职业化所带来的一个影响就是军民分离程度加重,美军也曾因没有注意到这一影响而深受其害。因此,我军的军人形象建设要未雨绸缪,在坚持传统优良作风的“行动塑造”基础上,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拓展“传播塑造”途径,以更自信的心态主动走出军营,以更开放的胸怀让人民走进军营,以更好地进行形象塑造。
另外,地方青年女性对广大官兵,尤其是对战士的认识表现为“草莽英雄”形象。通过交谈了解到,这种形象的认知主要来自于军旅影视作品中的主人公形象,如《亮剑》中的李云龙和《永不磨灭的番号》里的李大本事。这些“草莽英雄”的军人形象一方面体现了我国、我军当时的具体国情和军情;另一方面,这些主人公角色也凭借独特的魅力和强烈的个性特点,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虽然有利于弘扬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人性中的美好,但也无形中宣传了“草莽英雄”身上的封建主义和小农意识的糟粕,而且也与我军科技强军的现实情况不符,我军新培养的低级军官绝大多数都具有大学学历,随着兵役制度的改革,战士中“大学生兵”的比例也在不断增长,最近一项研究显示,新兵中“学生兵”比例超过一半(王进成,刘国风,2013)。因此,我们要与时俱进塑造“高科技、高层次”的军人形象。
3.3 个体与整体相统一
首先,研究显示青年女性对军人的认知和对军队的认知有较大重叠,因此,通过提升军人个体形象,有利于提升青年女性对军队的认知。其次,在访谈中发现,军人的言谈举止通过人际传播对青年女性的认知有较大影响,因此,每个官兵都要强化形象意识,从我做起,立言立行。军人形象塑造既要重视宏观布局、总体设计,又要善于从个体和具体事务抓起,通过优化军人个体形象,提升和改善整个军队的形象。
3.4 核心与表征相统一
“形于外而修于内”。古往今来,能打仗、打胜仗一直是检验军队能力的基本尺度,有本事、有血性也理所当然成为军人形象的核心特质。“最可爱的人”这一称号是在硝烟战场上打出来的,是在抢险救灾中拼出来的,因此,军人形象最根本的还是要通过战争和多样化军事行动来塑造。但研究结果显示这一方面我们还存在不足,地方大学毕业生对军人的形象认知仍停留在“纪律严明”上,对战士的印象仍是“大老粗”,而女军官则直接指出部分军人“血性缺乏,凝聚力薄弱,作战能力和科学文化素质较差”。因此,我们在坚持“听党指挥”和“作风优良”的基础上,要提高军人“能打胜仗”的能力,努力提高官兵的专业化素质,增强官兵科技文化素质,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军人的社会信任度和公众美誉度(王合伦,2006),也客观上丰富了军事训练内容和军营文化生活,解决了女军官所反映的“训练单调枯燥”等问题。
3.5 军内与军外相统一
传统意义上的军人形象塑造主要是面向军外受众的,而对军队女性心理研究则主要集中在女性军人参军和从事某项职务对军队的影响,以及女性军人工作生活中的性别差异,缺乏对其心理认知的深层研究(乔红霞,俞国良,2011)。随着女性军人在军队所占比例的不断增加,我们需要进一步关注女性军人对军人形象的认知。虽然在研究中,地方大学毕业特招入伍的女军官多采用负面词汇描述军人,但在访谈中她们也谈到“其实总体上还是很好的,而且会越来越好”,且在续写故事投射法中显示出,其对军人形象仍持积极向上的态度。本研究认为,她们之所以采用负面词汇的原因有如下几点:一是被访谈的女军官入伍时间较短,思想观念还没有完全从地方青年转变过来,在访谈中小张也反思“感觉自己和入伍前比没有太多变化,而且工作任务比较轻,感觉和在地方上班没有太多区别”;二是如同在故事中写到的那样,军人初期都将面临一个适应期,考虑到访谈时女军官大多处于适应阶段,自身遇到的困难较多,易出现负面评价。
但是对于上述现象,我们仍要保持重视,美军关于我军的一项研究调查报告中写道,“地方大学毕业入伍的军官和技术专家开始逐步掌管军队系统的低级指挥权,其思想上的普遍去政治化,将对‘忠诚于党和‘致力于职业化之间的对立争论产生越来越多的影响”(甘浩森,赖大伟,施道安,2013)。因此,要军内与军外并重,提升军人对军队和军人形象的认知水平。
总之,青年女性对军人形象的认知呈现为积极、正面的肯定,对军人的认同感和信任度较高。但在认知角度和方面上,地方女性青年与女军官之间、地方入伍女军官与军校培养女军官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启示我们在今后的军人形象塑造中对受众分析更加细化,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塑造。
参考文献
陈羽佳. (2013). 大众文化语境下军人形象的嬗变. 硕士学位论文,辽宁大学.
高建国. (20080724). 军队转型与军人形象塑造. 解放军报. 006.
甘浩森, 赖大伟, 施道安. (2013). 美军眼里的中国军队——美国陆军战争学院研究报告(郭拓荒, 康杰, 年玥 等 译).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姜国瑞,战春霞. (2013). 军人形象变迁对军人核心价值观养成的研究. 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学报(军事版), 11, 48-50.
雷淑英. (2010). 90年代以来中国军人小说的军人形象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
乔红霞, 俞国良. (2011). 国外军队女性心理研究评述与展望. 心理科学, 2, 17-19.
王合伦. (2006). 军人形象的衡定体系及其社会舆论的评价标准. 西安政治学院学报, 19, 23-25.
王佳. (2008). 从传播学视角看军事题材电视剧的繁荣.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兰州大学.
王进成, 刘国风. (2013). 对2013年夏秋季新兵思想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中国军队政治工作, 10, 65-68.
叶浩生, 王继瑛. (2008). 质化研究: 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范式革命. 心理科学, 31, 794-799.